首页 理论教育 曲的衬字和对仗

曲的衬字和对仗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衬字,就是在曲谱规定的字数之外由作者另外增加进去的字。辨别并找出前人散曲作品中的衬字,这在曲学界叫做“脱衬”。脱衬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元曲中加衬字的意义及规律,以指导实际创作。加于句尾的衬字一般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称为语法上的衬字。此外,散曲还有增损的情况,就是增加与正文有密切关联的字数或句数;减则相反。曲也是有对仗要求的。

一、衬 字

散曲与诗词最大的一个不同,就是有衬字。

所谓衬字,就是在曲谱规定的字数之外由作者另外增加进去的字。衬字一般不占乐曲的节拍、音调。而且一般不要字数过多(虽然也有多的,但只是少数)。

由于衬字不受格律的限制,不讲平仄,不拘字数,既可以补充语义,也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因而给了作者创作上很大的自由。作者可以借此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复杂细腻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既然衬字在散曲里有如此大的作用,那么元曲作品中哪些字是衬字?加衬字有无规律可循?创作时怎样在散曲中加入衬字呢?

首先,辨别元曲作品中哪些字是衬字。辨别并找出前人散曲作品中的衬字,这在曲学界叫做“脱衬”。脱衬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元曲中加衬字的意义及规律,以指导实际创作。

衬字,是元代散曲作家根据音律和歌唱的实践加到散曲中去的。元曲的大家,如关汉卿、王和卿等人,都擅长歌舞,精通音律。他们不但编写剧本,还亲自参加舞台演出的实践。如关汉卿,史书就有“关汉卿辈,躬践排场,面敷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的记载。这样的生活,让他们掌握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音乐声乐知识。在能补充表达思想感情的前提下,他们根据怎样顺口,怎样使歌唱得流利铿锵、大气磅礴,怎样使歌唱得感情缠绵细腻等的需要而在所写散曲中加入了一定的衬字。他们所加的衬字,是根据音律而加的,是符合宫调的演唱(即能按照宫调演唱或重复演唱)的。而自从散曲的宫调曲谱失传以后,散曲就失去了歌唱的功能,故以后作者在散曲中所加的衬字已无法受到音律的检验,只是在机械地模仿古人。因此,在什么地方增加衬字、增加多少衬字,是受音律支配的,与曲调有密切联系,并无绝对的规律可循。要想给前人的散曲作品脱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似乎也没有这方面的必要。

如果一定要做此工作,最简单的办法,便是根据曲谱所规定的字数句数,对照所要分析的散曲作品,找出其中多出来的字,再对照衬字的特征进一步分析其是衬字还是增字。

其次,怎样在散曲中加入衬字。这一点,在曲谱中很少涉及,更不会具体提到什么地方可加多少衬字。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中曾说:散曲“每句衬多少字,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大致说来,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多,杂剧衬字更多”。虽然“没有一定的规律”,但他也提到了大致的规律:“小令衬字少,套数衬字多,杂剧衬字更多。”因此,在散曲中增加衬字,虽无绝对规律可循,但也有一般的规律,掌握了这些一般规律,对我们在创作散曲时增加一定的衬字还是有帮助的。规律如下:

(1)通常小令衬字少,套曲衬字多,剧曲则更多。小令、套曲每一处加的衬字数一般为一到四字,剧曲则从衬一字到衬二三十字的都有,但也以衬三四字最为常见。所加的衬字均可不拘平仄。

(2)衬字的位置一般有二:句首、句中。句尾一般不加衬字,只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加。加于句尾的衬字一般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称为语法上的衬字。下面各举一例进行说明:

① 加于句首的。如谷子敬的《醋葫芦》。

曲谱为(“×”为可平可仄处):

×仄平(韵),×仄仄(韵)。×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仄仄(韵),×平平仄(韵)。×平×仄仄平平(韵)。

加衬字前为:

锦绣文,古样体。衣冠济楚俊容仪。席间唱和音韵美,一团和气。聪明俊俏有谁及。

加衬字后为:

诗吟出锦绣文,字装成古样体。衣冠济楚俊容仪。酒席间唱和音韵美,一团儿和气。论聪明俊俏有谁及。

黑体字为所加衬字。

② 加于句中的。如张浩洋的《山坡羊》。

曲谱为:

平平×去(韵),×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平(韵),仄平平(韵),×平×仄平平去(韵)。×仄×平平去上(韵),平×仄上(韵),平×仄上(韵)。

加衬字前为:

人生于世,休行非义。谩人谩过天公意。儹东西,得衣食,他时终作儿孙累。本分世间为第一,休使见识,干图甚的。

加衬字后为:

人生于世,休行非义。谩过人也谩不过天公意。便儹些东西,得些衣食,他时终作儿孙累。本分世间为第一,休使见识,干图甚的。

③ 加于句尾的。如邓玉宾的《叨叨令》。

曲谱为:

×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平×仄平平去(韵)。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去(韵)。

未加衬字前为:

皮囊包裹千重气,骷髅顶戴十分罪。儿女使尽拖刀计,家私费尽担山力。省的,省的,长生道理何人会。

加衬字后变为:

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为儿女使尽了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了担山力。你省的也么哥,你省的也么哥,这一个长生道理何人会。

例中的“也么哥”便是加在句尾的衬字。其他加粗字则是加在句首、句中的衬字。句末加的衬字除了例中的“也么哥”,还有“也么天”“也摩挲”“也波”等,它们虽无词汇意义,却使语气别饶风趣。

(3)句首的衬字可虚可实;句中的衬字原则上只能用虚词;句尾的衬字称为语法上的衬字,没有词汇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散曲增加衬字的规律归纳如下:

(1)衬字只能加在散曲的句首或句中,一般不能加在句尾。

(2)衬字可以是实词,也可是虚词,但多是虚词。

(3)套曲衬字多,小令衬字少。

(4)衬字不能太多。一般而言,句首衬字为三四个,句中衬字还要少。也有那种增加六七个甚至十几个衬字的情况,如关汉卿的“铜豌豆”例。

在阅读散曲时,哪些是正文,哪些是衬字,可根据以下四点来进行辨别:

(1)根据曲谱进行,曲谱之外多出来的字就是衬字。

(2)找几首相同曲牌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以找出衬字。

(3)正文一般要文雅些,衬字较为口语化。

(4)衬字多为虚词。

此外,散曲还有增损的情况,就是增加与正文有密切关联的字数或句数;减则相反。这和词有摊破、促拍、减字是一样,可以看作与正格散曲同调异体的变格。它与衬字是完全不同的。

二、对 仗

曲也是有对仗要求的。周德清在《作曲十法》“对偶”一节中说:“逢双必对,自然之理。”凡是遇到相邻两句字数相同时,应尽量使用对仗,使句式饱满,节奏感强。“逢双必对”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也是散曲写作的一般规律。

散曲对仗的方式,除了诗词所用到的常见方式外,还有三种常见的对仗方式:

(1)扇面对。即奇句与奇句相对,偶句与偶句相对。又叫隔句对。如:

兴亡尽入渔樵断,把将军素书休玩。春秋漫将吴霸篡,请先生史笔休援。

——王子一《越调·调笑令》

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深深庭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程景初《双调·春情》

(2)重叠对。即复句中,分句与分句相对的对仗。这是一种复句对。如:

安营地,施智谋,挑军对垒。等破绽,用心机,飞沙走石。

——周德清《越调·鬼三台》

例中,前三句与后三句分别形成对仗。

(3)救尾对。即一曲结尾三句字数相同,形成了一个排比句的对仗。如:

船系谁家古岸?人归何处青山;且将诗作图画看。雁声芦叶老,鹭影寥花寒,鹤巢松树晚。

——张可久《中吕·红绣鞋》虎丘路上

后三句便是救尾对。

散曲中,除了这三种对仗较有特色外,还有连璧对(四句对)、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联珠对(通首都用对句)、隔调对(重头小令中相邻两首的同位句相对)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