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联的分类
对联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这里按一般的分类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一)按用途分
(1)喜联:用于喜庆婚嫁时贴挂的对联,又包括春联、婚联、寿联及一般喜事(升迁、乔迁、高考等)的祝贺对联。
(2)挽联:专门用于哀悼逝者的对联。它要求能精炼地评价逝者一生的主要功德,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思念及祈祷之情。具有社会性、时代性。
(3)祭祀联:用于祭奠天地、鬼神、宗庙的对联。它要求体现对天地神的敬畏,对宗庙的告慰,表达祈求保佑风调雨顺、荫庇子孙的意思。
(4)行业联:专门为某一行业或机构创作的对联。要求能够表述该行业或机构的突出特征。具有专业性、针对性等特征。
(5)座右铭联: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座右铭联泛指人们用来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式的对联。它具有警戒、提醒、自励等特征。
(二)按字数分
(1)短联:单联字数在十字以内的对联。
(2)中联:单联字数在十字以上、四十字以内的对联。
(3)长联:单联字数在四十字以上的对联。
(三)按对仗类型分
(1)正对联:上下联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来描写同一个事物的对联。如: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反对联:上下联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描写同一个事物或叙述同一个道理的对联。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工对联:在词性、结构等方面要求都十分严格的对联。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宽对联:在词性、结构等方面要求不十分严格的对联。如: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5)流水对联:上下联之间存在着因果、先后顺序等逻辑关系的对联。如: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四)按创作技巧分
(1)嵌字联:将选定的字通过与其他字词的搭配组合而嵌在联首或联中的对联。如:
如此年华如此貌,意中情事意中人。
联中嵌入了“如意”二字。
(2)隐字联:在联中有意识地将某些字略掉,含蓄巧妙地表达某种意思的对联。另有一种对联字面是谜面,所隐的字是谜底,类似谜语的对联。如:
相传北宋名相吕蒙正少年时家境贫寒,某年除夕,见家中一贫如洗,便写这样一副对联贴于大门两旁:“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缺衣少食。
上下联故意缺“一”和“十”,横批故意缺“东西”,谐“缺衣少食,没有东西”之意。此联立意奇巧,以含蓄诙谐的手法表现出作者的穷困酸楚之况。
(3)析字联:将某一个汉字的字形拆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并赋于各字以新义的对联。又叫析字联、离合联。如: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便出了一个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不料,和尚随口而出:“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康熙一听,和尚妙析“泉”“好”“妙”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4)数字联:在上下联相同位置中嵌入相应的数字,使数量词在对联中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对联。如:清朝九江关总督唐英题苏州三笑亭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五)按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如清朝瑞方集李商隐、苏轼诗词题镇江焦山夕阳楼联:
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
(2)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二、对联的基本要求
《联律通则》第一章“基本规则”中,讲到了对联六条基本规则:
(1)字句对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2)词性对品。“品”就是类别、种类。“词性对品”即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必须相同。
(3)结构对应。上下联的结构必须相同。
(4)节律对拍。上下联的节奏必须相同。
(5)平仄对立。上下联的平仄必须相反。
(6)形对意联。上下联在句式上必须相同,在意义上必须有关联。
这六条,称为对联的六要素。也是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前面说过,对仗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分。这可以说是对联最基本的分类。它们概括了对联在创作上最基本的格律规定。掌握了它们,就能够创作出完全符合规范、符合要求的对联。因此,下面再对严对和宽对的基本要求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严对的基本要求
严对是指上下联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没有重复字的对联。由于这种对联对得十分工整,因此又叫工对。如: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有两面花。(郑板桥联)
从上面的概念中,便可知严对的基本要求: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相对、没有重复字。下面详细叙述:
(1)词性相同。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必须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代词对代词、方位词对方位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等。甚至各类词中的小类也要相对。如名词又分为天文类(如“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中的“月、风”)、时令类(如“花落萱帏春去早,光寒婺宿夜来沉”中的“春、夜”)、地理类(如“青山不语花含笑,绿水无声鸟作歌”中的“山、水”)、宫室类(如“祥云欣绕室,瑞气喜临门”中的“室、门”)、植物类(如“龙峰疏柳笼烟暖,潭水劲松锁月寒”中的“柳、松”)、衣饰类(如“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中的“带、簪”)、饮食类(如“青葱绿果应时制,白莲红茶自古珍”中的“葱、果;莲、茶”)、文具类(如“片纸能缩天地意,一笔可画古今情”中的“纸、笔”)、文学类(如“文比韩公能识字,诗追杜老转多师”中的“文、诗”)、肢体类(如“四壁云山开眼醉,一楼风月话诗心”中的“眼、心”)、人事类(如“廉洁为心,节操在己”中的“廉洁、节操”)、人伦类(如“稻草捆秧父抱子,竹篮装笋母怀儿”中的“父、子;母、儿”)、专名类(如“智谋隆中对,三分天下;壮烈出师表,一片丹心”中的“隆中对、出师表”)等类别。(以下就不再举例了)其中,专名又有人名、地名、书名、文名、戏名、药名、曲牌名等的区别;动词又分表具体动作的、表心里活动的、表动作趋向的等类别;形容词又分为表性质的、表状态的、表颜色的等类别。古人的严对,甚至连这些小类都必须相对。现代人作严对,只要在大类上做到词性相同即可,在小类上可适当放宽,能对当然更好,不能对也不用勉强,莫因辞害意。古人有《声律启蒙》一书,便是专门训练对仗的书。古代学习对仗的人,多要求熟读乃至背诵此书。
(2)结构一致。严对中,上下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从大到小(句子—短语—词)的结构必须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补充对补充、联合对联合。主谓、动宾、偏正、补充、联合这五类结构,是贯穿汉语语法系统的五种基本结构,汉语的句子、短语(又叫词组)、词(主要是双音节合成词)三种基本表意单位中都有这五种基本结构。至于现代汉语的词性及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补充结构、联合结构等有关知识,在前面第一章诗律第四节“格律诗的对仗”中已作了介绍,此不再赘言。
(3)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在偶数字上的平仄要相对,特别是节点上的字平仄一定要相对。如:
云边山影闲中换,天外江声画里流。(平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粉黛江山,留得半湖烟雨;王侯事业,却如一杆棋枰。(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4)没有重复的字。这毋庸赘言。
(二)宽 对
宽对只要求平仄相对,词性、结构大致相同,而不必完全相同。对词的小类、没有重复的字等均不作要求。如:
书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