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的皇帝每年春天都要到东北方的江河上钓鱼,钓到鱼后,大摆宴席,叫做“头鱼宴”,同时召见附近千里之内各部落首领前来赴宴,并贡献当地方物特产。
鱼梁冬捕节是历届“沈阳法库冰雪节”重头戏,“头鱼之宴”更是亮点之一。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辽代,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有“卓帐冰上,凿冰取鱼”的喜好。特别是辽代皇帝喜欢钓鱼,他经常在冬季将行宫安置在冰面上进行凿冰捕鱼。有时,凿冰后还要燃着火把吸引鱼。据史料记载:“蕃俗喜星鱼。设毡庐于河水之上,密掩其门,凿冰为窍,举火照之,鱼尽来凑,即垂竿,罕有失者。”最先被捕获的鱼,被称为“头鱼”。捕到“头鱼”后,皇帝便在帐篷里和大臣们饮酒作乐,举行“头鱼宴”。
《辽史》中载:“二月丁酉,如春州,幸混同江钩鱼,界外生女直酋长在千里内者,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曾写道:“辽朝历代皇帝经常在达鲁河或鸭子河(混同江)的春捺钵钩鱼。”
头鱼宴最早只是北方游牧民族度过漫长的冬天后补充粮食,同时活动筋骨的一种手段。辽代虽然有京城,但习惯却和古代匈奴等游牧民族类似,君臣的日常生活、国政之中心都不在首都“上京临潢府”(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而是在“捺钵”(契丹语,行宫)。由于辽代帝王随季节气候和水草变化,四时迁徙,故“捺钵”分为“四时捺钵”,即“春水”“夏凉”“秋山”“坐冬”。进驻春“捺钵”时,皇帝和臣僚共议国是,校猎讲武,属国、部族的酋长、首领都来朝见,皇帝设宴款待,君臣共贺。对于头鱼宴,一直有争议的就是,此头鱼指的是第一尾鱼还是第一网鱼,但多数学者倾向于钩鱼也就是第一尾鱼。
如今法库大辽冬捕节以辽代传统冬捕方式为主,再现昔日辽河流域冬捕的盛景。
头鱼宴作为一个政治宗教活动,使它名扬天下的却是它作为导火索,引发了女真部落的反叛,并最终灭亡了强大一时的契丹帝国。“天庆二年(1112),上幸混同江钩鱼。故事,生女真酋长在千里内者皆朝行在。适头鱼宴,酒半酣,上临轩,命诸酋次第起舞;独阿骨打辞以不能。谕之再三,终不从。他日,上密谓枢密使萧奉先曰:‘前日之宴,阿骨打意气雄豪,顾视不常,可托以边事诛之。否则,必贻后患。’奉先曰:‘人不知礼义,无大过而杀之,恐伤向化之心。假有异志,又何能为?(翻译过来就是此乃粗人,不知礼仪,无大错而杀之,恐伤他人归顺之心,即便此人有野心,女真弹丸之地,能有何作为?)’此议于是作罢。却因其弟、侄等从猎能呼鹿、刺虎、搏熊,而骤加官爵。”
事实上,头鱼宴事件只是个导火索,辽国对女真部落的索取日渐增多,派到这里的官员趁机巧取豪夺,中饱私囊。特别是辽廷经常派遣银牌天使到女真各部巡视,还要当地安排最漂亮的女子陪夜,不管门第高低,不从则大祸临头,引起了女真人的强烈不满。最终完颜阿骨打在后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国后,于1125年灭辽。
金灭辽后,头鱼宴仍然盛行,不过改名为“刺钵”。金国被灭后刺钵渐渐衰落,但并未完全消失,清代皇帝仍有类似的游猎活动,在东北圈建多处皇家围场,“避暑热河,秋猎木兰”。现在沈阳法库仍有此捕鱼风俗。
每年一月中旬的鱼梁冬捕节,是法库县大孤家子镇牛其堡水库的传统节庆,生动地再现了马拉公里渔网的古法捕鱼的壮美景观。
牛其堡水库位于法库大孤家子镇牛其堡村,建于1958年,坝址以上集雨面积65.8平方千米,养鱼面积4000亩,最高水位54米,总库容1524吨。为了保护水库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这里从2010年开始禁渔,休养生息,通过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渔业资源也极大丰富。
逢鱼梁冬捕节,由渔把头选定窝子,把渔网放下,经过穿网机牵引,在距离1000米外的出网点出冰。冰下的网面呈圆弧形,两边同时进行,同时到达,最后形成一个包围圈,捞出鲜鱼。彼时,冰面万鱼腾跃,场面壮观震撼,极富视觉冲击力,可谓再现昔日辽河流域冬捕的盛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