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大沽海口营盘图。僧格林沁曾率军于大沽口重创英国舰队。
公元1865年7月的一天,一队扶柩北归的队伍自北京城出发,一路缓缓而行,最终目的地是今天的辽宁省法库县四家子乡公主陵村。车上殓载的人物是被大清国“倚为长城”的博多勒噶台亲王、科尔沁左翼后旗第十代札萨克(旗主)僧格林沁。
魂兮归来,北归的路上,风吹草低,胡笳呜咽,沿途官民肃容降迎。
然而3个月前的一个夜里,在山东省菏泽地区高楼寨吴家店镇的一块麦田里,率7000蒙古骑兵追剿捻军张宗禹部至此的僧格林沁,误中埋伏,命丧于此。《清史稿》上说其“夜半突围乱战,昏黑不辩行,至吴家店,从骑半没,僧格林沁抽佩刀当贼,马蹶遇害”,终年55岁。噩耗传至北京,同治帝为之号啕:“方期天鉴忠忱,克竟全功,长承恩眷,乃猝遇贼伏,力战阵亡。览其死事情形,不禁为之陨涕。”为此,同治帝辍朝三日,以示哀悼,还与两宫太后亲临府上赐奠,“予谥曰忠,配飨太庙,绘图紫光阁。”谥曰忠,是对这位忠勇、刚烈,对大清国忠贞不渝的科尔沁蒙古族勇士恰当的评价。
僧格林沁(1811—1865)画像
守卫大沽炮台的清军
僧格林沁,姓博尔济吉特氏,元太祖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26世孙,黄金家族血统,出生于今天的内蒙古通辽市科左旗双胜镇,少时家境贫寒。15岁时,经在雍和宫当喇嘛的伯父暗荐,承嗣了其远房亲族——科尔沁左翼后旗第九世札萨克、索特纳木多布斋郡王,而索王之妻,便是道光皇帝的姐姐。穷孩子一步登天,从此,僧格林沁的人生伴随着大清国的国运,开始了荣辱兼具的生涯。这一年的12月,15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御前行走,赏戴三眼花翎。24岁时,被授予御前大臣、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25岁时授镶红旗蒙古都统,成为统领一旗之士的年轻将领。道光三十年(1850),40岁的僧格林沁奉命在京郊密云县剿匪,此战,僧格林沁谋篇布阵,亲冒锋镝,一举剿灭悍匪,显露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咸丰三年(1853)八月,对清廷构成巨大威胁的太平天国北伐军攻入京畿重地的周围,九月,咸丰帝亲自将“纳库尼素光刀”授予僧格林沁,命其率军进剿。这柄刀非同寻常,乃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遗物,嘱托之意,不言自明。不负众望的僧格林沁,先是率军在天津南的王庆坨一战击溃林风祥部,迫使其退守连镇,次战用计水淹七军,生擒林风祥。咸丰五年(1855)二月,恩封僧格林沁为博多勒噶台亲王,四月十八日,再恩诏世袭罔替。此时,僧格林沁45岁。同年六月,僧格林沁击败太平天国北伐军李开芳部,生擒李开芳。
咸丰九年(1859)六月,在抗击英法联军的大沽口保卫战中,僧格林沁率水陆军兵,勇敢出战,击沉英军炮艇4艘,击伤6艘,重伤英军司令何伯。这是自1840年外强入侵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咸丰十年(1860)九月二十一日,退守京畿八里桥的僧格林沁及所率1万名蒙古骑兵,与英法联军再次展开激战。清军手持长矛、大刀,“悍不畏死”,一次次向拥有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发起攻击。
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悲壮的一笔:八里桥上,抱定必死决心的僧格林沁,骑着心爱的战马,不顾身边尖啸而过的弹雨,和部下的勇士拼死与敌对决,身边威武的旗手手擎黄底黑字帅旗,和主人一样小山般在桥上挺立着,一颗炮弹飞来,旗手倒下了,握紧大旗的手痉挛着,眼睛怒视着前方。就连僧格林沁的对手——法军指挥官吉拉尔,在《法兰西与中国》一书中,对清军的英勇也做了充满敬意的陈述:“没有害怕,也没有怨言,他们甘愿对大家的安全而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做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
然而,僧格林沁败了,大清的国都沦陷在英法联军手中,圆明园也被一把火焚毁,“巴图鲁”式的勇敢,终不及现代兵器的威力。
同治四年(1865),因战败被夺爵的僧格林沁再次奉诏出山,这一回的敌手是捻军。被同治帝谕为“忠勇性成”的僧格林沁,率蒙古旗兵在中原大地上“驰追匝月,日行百里,往返3千余里”,一如既往地为保卫大清的江山冲杀着,甚至十几天不离马鞍,最后累得双手连马缰也拿不住,要用布带拴住肩膀才能驾驭马匹。而这正犯了兵家大忌,久疲之师,终于落入蓄势而战的捻军伏击圈中。
有一种说法,说僧格林沁兵败被围后,“乃下马踞坐于地,示诸军无退意,匪亦不知其王也,然围之甚急,王恐为贼所得,乃从容就义。”这是震钧在《天咫偶闻》中记述的。还有一种说法,说僧格林沁败走麦田时,捻军中一个叫张皮绠的16岁小战士,在搜索中发现了已身受重伤的僧格林沁,遂上前杀之。此说见于《太平天国史》。在当地还有一种民谣:“张皮绠、真正强,麦稞地田里杀僧王。”
清代蒙古骑兵的形象。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是蒙古八旗中最后一批精锐部队。
英人所绘制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画面
僧格林沁死于张皮绠之手似是真的。8年后,山东巡抚丁宝桢经过密访,抓获了已经是一家米行老板的张皮绠,并在其家中搜出一串僧格林沁所戴的朝珠。不过,此时的张皮绠已改名为凌云,娶妻生子,其子名叫张武。张皮绠死时慷慨直言,陈述杀害僧格林沁的经过,如在眼前。
失“柱石”之痛的大清国,对僧格林沁恩恤有加,让僧格林沁的儿子伯颜纳谟祜承袭王爵,孙子那尔苏赏为贝勒,世袭罔替。凡僧格林沁征战过的地方如河北、山东等5省之地,皆建忠王祠,以示悯恤,并在北京专修一座显忠祠,在僧格林沁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今辽宁省昌图县再建一座僧王庙,其战死的地方吴家店,也改名为落王庄。同治帝还诏谕:“著赏给陀罗尼经被,照阵亡以亲王饰终,准其入城治丧。”其灵柩返旗时,著沿途地方官员妥为照料,并派乾清门侍卫专程护送。
魂兮归来,北归的路上,车马萧萧,但没有了厮杀的刀光剑影,多的是一抹夕阳残照。
僧格林沁一生历经大清三朝皇帝,道光、咸丰、同治,堪为鹰獒之士。身为武将,其人忠勇刚烈,冲锋陷阵,敢为之先。咸丰帝听说他在战场上勇冒矢石的事迹后,特赐其“湍多罗巴图鲁”称号,意为像急流一样不可阻挡的英雄。曾格林沁身在清廷40年,膺亲王之爵,食双倍俸禄,多次挽狂澜于危机之时,生前身后,倍极荣耀。就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分别迎娶的是清室贵胄女子为妻室。作为从科尔沁草原上走出来的忠勇之士,他也实现了为大清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为僧格林沁选择的墓址是一个背依青山,脚踏泉水的吉祥之地,就在肥美的科尔沁草原左翼后旗领地、一个名叫巴虎山的地方。巴虎山,蒙语中是兴盛的意思。山脚下,同治皇帝御题的青石盘龙巨碑傲然耸立,其碑高一丈七尺,合5.66米,碑首刻圣旨二字,碑身上书大清同治四年(1865)十一月二十日建。碑文为同治帝手书,用满汉两种文字篆刻而就,全文310字,记述了僧格林沁的生平和战事。
慈禧太后曾言:“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想来,慈禧所言非虚,僧格林沁统率的是大清国最后的精锐之师,吴家店之战后,满蒙铁骑不在,大清军队的统辖权,也渐归汉军中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所属。昔日的“南曾北僧”,成了南曾的独角戏。然而又过了47年,大清国也在风雨飘摇中终结了。
关于僧格林沁之死,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僧王遇难后,被捻军割除去头颅,身首异处,属下只抢回一具无头的身子。安葬时,清廷特选派工匠,打造了一只黄金头颅安在颈项上。
1948年夏天,已安卧巴虎山脚下83年的僧格林沁墓,被时为解放区土改政权捣毁,一代草原雄鹰重见天日。据僧王陵世代看坟人白明儒所见,僧格林沁出土时,身首俱全,面相厚重,皮肤尚有弹性,身高约1.72米左右,有蒙古族人的体貌特征。其身着青布夏装,两层夹衣,左右胸前肩窝处各有一处刀剑创伤,长约10厘米,伤口呈黑紫色,此外,身体其他部位也有多处明显伤疤,应是他小时伤痕。尸身裸露后,即随风而朽。据当地其他老人说,僧格林沁墓被毁后,墓中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其中有一只九龙杯尤其显眼。装满酒时,杯中会出现九条游动的金龙,引颈奋爪,状若活物,此杯后来不知所踪。
高楼寨之战示意图
僧王败走高楼寨,死于乱军之中。
僧格林沁王陵占地约70亩,位于公主陵村东一处面阳的山脊上,当地人称马鞍山,系巴虎山余脉。据史书记载,僧王陵园建筑极具工巧,气势恢弘,分为内墙、外墙,前殿、后殿,几进院落,墙里墙外,松柏参天。沿山脊而上约百米之处,立有三个宝顶,为僧格林沁及其妻妾穴居所在。其陵前碑楼,高三丈余许,四周各有券洞门,楼内青石铺地,上雕波浪纹,内中端坐一硕大负屃头至尾全长3.3米,高1.23米,最宽处1.35米,四足撑地,头颈高昂,张口瞠目,似有向前之势,其身上驮的便是同治帝所题的青石盘龙碑。如今,僧王陵所居之地,片瓦无存,只遗留下这块圣旨碑。半山坡上,两只跛脚的石狮子歪在一侧,向世人诉说着沧桑,狮子的前腿已被砸裂,陵园也成了一片玉米地。
历史开了一个玩笑,不仅僧格林沁的墓地被毁,与他同归科尔沁故里的儿子伯颜纳谟祜、孙子那尔苏,死后的安身之所也同期被捣毁。其实,僧王祖孙3人安息之地相隔不远,翻过巴虎山,进入康平县的东升乡善友屯村就是。谁能想到,生前荣华至极,死后寸骨无存。
僧格林沁在蒙古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很崇高。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曾来洽商要请回僧格林沁的灵宝,重新立坟安葬。对方态度诚恳,出多少钱都行,被时任四家子蒙古族乡乡长的白云波拒绝。热爱这块热土,具有文物保护意识的白云波,稍后即动用人力将散落在山上的僧王陵石狮修复,并搬请下山,重新安放在山下的碑亭前。
2009年11月9日早7点,巴虎山上云气葱郁,一缕寒霜给往日沉寂的山村铺上一层细碎的银花。石狮揭幕仪式举行。随着一块围蒙在石狮上的红布徐徐拉开,在场的人们肃容以对,以示心中的敬意。此时,天空中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一队雄鹰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排着整齐的队形在陵前上空盘旋,吻、翼均清楚可见。一只、两只、三只……一共出现了十八只,这是巴虎山上的雄鹰,是草原吉祥的象征!人们数着、喊着,激动万分。百年未见,十八只雄鹰在天空翱翔。
此时,距僧格林沁死去已144年。
僧格林沁陵前的同治皇帝御题圣旨碑
位于法库巴尔虎山风水盛地的清代贵族陵寝群。左:端柔公主陵墓右:僧格林沁陵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