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僖公四年)
背景庄公九年(前685),公子小白乘乱抢在纠之前进入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庄公十五年(前679),“齐始霸”。僖公三年(前657),齐桓公与夫人蔡姬“乘舟于囿,荡公(蔡姬使船摇荡),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使之归蔡),未之绝也。蔡人嫁之(桓公并未与蔡姬绝婚,蔡人却将其改嫁)”(《左传·僖公三年》)。齐桓公受不了这口气,遂于次年(前656)率师攻蔡。随即又伐楚。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曰[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2]。[一]不虞君之涉吾地也[3],何故?”
[一]竹添光鸿:北海、南海犹云一北一南,相隔辽远。
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4]:‘五侯九伯[5],女实征之[6],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7],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8],北至于无棣[9]。[二]尔贡包茅不入[10],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13],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三]
师进,次于陉[14]。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5]。师退,次于召陵[16]。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17]。齐侯曰:“岂不穀是为[18]?先君之好是继[19]。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22],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23],汉水以为池[24],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二]杜预:齐桓因此命以夸楚也。
[三]竹添光鸿:不贡可以改悔,弑王之罪,天下之大戮也,如何承认得?故不敢他对,但请自问于水滨,而人莫知之也。
后语召陵之盟后,诸侯班师回国,“陈辕涛涂(陈国大夫)谓郑申侯(郑国大夫)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陈、郑负担甚重)。若出于东方,观兵(炫耀武力)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供)其资粮屝屦(草鞋),其可也。’齐侯说(悦),与(给)之虎牢(邑)。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左传·僖公四年》)。
【注释】
[1]楚子:楚成王。与师:到齐国军队。
[2]风:动物雌雄相诱相逐。此句意为,齐、楚相隔遥远,纵使牛马发情相逐也到不了对方疆界。
[3]虞:想,料。涉:涉足。
[4]召康公:周王卿士。大公:即太公望,齐国最初封君。
[5]五侯九伯:泛指天下的侯伯。“五”和“九”皆虚指。
[6]女:同“汝”。征:征讨。
[7]履:所践履之界,即征讨的范围。
[8]穆陵:地名,疑即今湖北与河南交界处的穆陵关。
[9]无棣:地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
[10]包茅:祭祀时用以滤酒的菁茅。入:入贡,进贡。
[11]共:同“供”,下同。
[12]缩酒:滤酒去渣。
[13]昭王:周成王之孙。复:返回。
[14]次:驻扎。陉:山名,在楚国北部边界。
[15]屈完:楚国大夫。如师:往齐师请盟。
[16]召陵: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
[17]与屈完乘:与屈完同乘一辆车。
[18]不穀:不善,君王对自己的谦称。此句意为,诸侯如此兴师并非是为了我。
[19]先君之好是继:是为了继续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
[20]惠:表敬副词,无义。徼:求。社稷:地神和谷神。此句意为,君王惠临敝国以为我们求福。
[21]辱:表敬副词,无义。收:安抚。
[22]绥:安抚。
[23]方城:山名,在楚国北部。此句意为,楚国以方城山为城墙。
[24]池:城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