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关键词: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顾况与李益
内容要求: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了解) 顾况与李益(了解)
知识串讲
一、大历诗歌的意象类型
在大历诗中,诗人寂寞冷落的情思,多通过象征性意象或描述性意象表达出来,形成了两种意象类型。象征性的意象在刘长卿的诗里用得较多,因为他是个偏重于主观感受的诗人,一般不对特定景物做工细的描写,意象的运用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刘长卿诗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象是“青山”。此外,具有隐逸、高洁意蕴的“白云”意象,象征漂泊不定生活的“孤舟”意象,隐喻衰败消沉的“夕阳”意象,以及“芳草”“落叶”“沧州”“寒山”等,在刘长卿诗里的出现频率也相当高。
相较而言,其他大历诗人更多地偏爱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写诗,以求意象的创新。这些诗句,均具有追求精神和具体的写实倾向,往往是从极细微处感受体会,再逼真地描绘出带有清幽韵味的小境界。
二、顾况和李益
顾况在文学主张上强调诗文的美刺教化作用,认为诗乃是“理乱之所经,王化之所兴,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邪!”(《悲歌》序),他批评大历文人醉心山水,吟风弄月;但他也重视文学的抒情审美作用。
顾况曾经写过一些关心民生疾苦的新乐府诗,如《江村乱后》。顾况的绝句受民歌的影响很明显,如《山中》。
李益有着多年的从军经历,所以他的诗中“多军旅之思”(《唐诗纪事》卷三○)而且数量居中唐诗人之冠。他的边塞诗描绘的多是幽州、河曲一带的风光,所以不同于岑参诗的西域景观,而有天苍野茫的景象,如《塞下曲》其三。
李益的边寒诗,尤其是七绝,常常是壮烈、慷慨中带一点伤感和悲凉,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他惯于从大处着眼,大概括,大描写,重在写情思氛围。前首之外,还有《从军北征》等。
李益的诗,带着盛唐诗的一些特色,可以看做是盛唐诗艺术上的一种残留现象。但是,在他的诗中,已经听不到歌唱胜利的声音,也很难看到大军出征的雄壮场面。这种感伤悲凉的情调,应与大历时期的时代风貌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