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关键词:黄庭坚的诗歌 江西诗派的形成
内容要求:江西诗派(重点)
知识串讲
在苏轼主持文坛的时期,宋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高潮,其中宋诗的成就更是进入了巅峰阶段。由于苏轼写诗的方式是凭才情而随意挥洒,不主故常,所以别人难以追随仿效。作诗极其讲究法度,题材又偏重于书斋生活的黄庭坚便成为青年诗人学习的典范。到了北宋末南宋初,追随黄庭坚的诗人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这是两宋之际诗坛上最重要的现象。
一、黄庭坚诗歌的特点
黄庭坚的诗歌成就非常突出,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
(一)文人气和书卷气特别浓厚,诗中的人文意象格外密集
首先,黄庭坚喜爱吟咏书画作品、亭台楼阁以及笔、墨、纸、砚、香、扇等物品,这些对象自身都是文化活动的产物或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自然会使诗歌充满文人色彩。其次,黄庭坚写其他题材也努力发掘其中的文人意识。
(二)鲜明的艺术个性
首先,他的整个诗歌创作都贯彻了求新求变的精神。其次,黄诗不论长短,往往都包含多层次的意思,章法回旋曲折,绝不平铺直叙,以意脉的突然断裂而产生艺术张力。另外,黄诗运用修辞手段,善于出奇制胜。
(三)黄诗还有声律奇峭的特点
一是句中音节打破常规,如“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矫健奇峭。二是律诗中多用拗句,以避免平仄和谐以至圆熟的声调,如《题落星寺》。
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它最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当然,“山谷体”也具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所以当后人批评宋诗时,“山谷体”往往首当其冲。
黄庭坚晚年的诗风逐步克服了上述缺点,体现出归真返璞的倾向。求新求变的精神在晚期黄诗中仍有所体现,但随着诗人阅历的加深和修养的提高,已渐渐达到炉火纯青、形迹尽泯的境界,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二、江西诗派的形成
黄庭坚主张做诗要循序渐进:先要多读前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学习技巧,然后再力求打破技巧的束缚而进入“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并争取超越前人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诗论中影响最大的是“点铁成金”之说,即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黄庭坚对当时的青年诗人具有多方面的典范作用:他的诗歌成就卓越,且鲜明地体现了宋代诗坛的美学风范;他作诗的方式是字斟句酌,法度井然,便于别人仿效;他的诗论是循序渐进的,并大张旗鼓地倡导以杜甫为诗家宗祖,还为诗人们设计了摆脱窘境的策略,使人有具体的门径可入。于是黄庭坚理所当然地受到众多青年诗人的拥戴追随。被黄庭坚视为畏友的陈师道开始在这个诗人群体中脱颖而出,并受到晁冲之、潘大临等青年诗人的推崇。于是,一个以黄、陈为核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陈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江西”即宋代的江南西路,黄庭坚及诗派中的二谢等十一人是江西人。“宗派”中心成员大多受到黄庭坚直接或间接的指点,他们的诗歌创作也或深或浅地受到黄诗的影响,所以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都比较相近,确实是一个声同气应的诗歌流派。到了宋末,又有人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