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仲称得上“三不朽”

管仲称得上“三不朽”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所说,尽管《管子》里的内容并不全是管仲写的,但不可否认这部书和他密切相关。古今人物,真正能够称为此“三不朽”者,以我的看法,唯管仲一人而已。《管子·内言》中有三篇记载管仲事迹的,分别是《大匡》、《中匡》和《小匡》。“匡”是匡正、辅助的意思。管仲再拜稽首,曰:“应(受)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按照常规,对于管仲这个几乎要了自己性命的政敌,一般君主肯定会将其处死。

管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如前所说,尽管《管子》里的内容并不全是管仲写的,但不可否认这部书和他密切相关。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约前723—前645年)。他辅佐齐桓公执政四十年,富国强兵,尊王攘夷,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既是一位大政治家,也是一位大思想家。我们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左传》的一句话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古今人物,真正能够称为此“三不朽”者,以我的看法,唯管仲一人而已。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结合讲解《管子.小匡》篇,来看看管仲一生的事 迹。

《管子·内言》中有三篇记载管仲事迹的,分别是《大匡》、《中匡》和《小匡》。“匡”是匡正、辅助的意思。就是说,这三“匡”都是记载管仲如何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我选《小匡》来讲,因为如前所说《小匡》和《国语·齐语》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而《国语》被公认是取自六国档案。以此推断《小匡》的记载是比较靠得住的。但《小匡》也要参考《大匡》、《中匡》来读。我选择了一些重点段落。先看第一 段: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权柄,后面会详述“六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冑执枹(鼓槌),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宽恕)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杀他以警示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让他主鲁国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前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和谈),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公子纠是桓公亲兄弟,不便亲自下手,请你杀了他)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仇也,请受(授)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将用他来主政)。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受(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在齐国杀他是为齐国而杀,在鲁国杀他则是为你们鲁国而杀)。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贼比也(是你和我们国君的仇人相勾结),非弊邑之君所谓(报,指惩治仇人)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鲍叔受而哭之三举(大哭三声,假装哀管仲将死),施伯从而笑之(笑其假哭),谓大夫曰:“管仲必不死。夫鲍叔之忍,不僇(戮)贤人,其智称贤以自成也。(鲍叔宽厚,不会杀有才之人,他的智慧将使他因推举贤人而成就自己。)鲍叔相公子小白,先入得国。管仲、召忽奉公子纠后入,与鲁以战,能(乃)使鲁败。功足(定)以得天与失天,其人事一也。(成功与否决定于得天意或失天意,至于人事,两者都一样。)今鲁惧,杀公子纠、召忽,囚管仲以予齐,鲍叔知无后事(后患),必将勤(助)管仲以劳(效劳)其君,愿以显其功(让管仲施展其定齐之功)。众必予之有得(德,众人必因他是有德之人而与其结交),力死之功,犹尚可加也。显生之功,将何如是?(鲍叔出死力的功劳已很可贵,今为桓公生得管仲效命,则功劳还有比这更大的吗?)昭德以贰君也(彰显其德使自己的威信仅次于国君),鲍叔之知是不失也。”至于堂阜(地名)之上。鲍叔祓(祛邪)而浴之三,桓公亲迎之郊。管仲诎(折)缨(系帽之带)捷(插)衽(衣襟),使人操斧而立其后(表示准备就死)。公辞斧三,然后退之(桓公再三辞退刽子手)。公曰:“垂缨下衽,寡人将见。”管仲再拜稽首,曰:“应(受)公之赐,杀之黄泉,死且不朽。”(接受你赐死尚且感恩不朽,何况活命呢)公遂与归。礼之于庙,三酌而问为政焉。

这一段主要讲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管仲站在公子纠这一边,鲍叔牙站在公子小白那一边。最终公子纠失败,公子小白赢了,继位为齐桓公。鲍叔牙帮助齐桓公得天下,是有功之臣,况且功劳最大,照理他会心安理得地接受宰相的职位。鲍叔牙非同寻常,齐桓公也非同寻常。鲍叔牙推荐管仲取代自己为相,齐桓公最后也采纳了他的意见。按照常规,对于管仲这个几乎要了自己性命的政敌,一般君主肯定会将其处死。但如果桓公这样做,他就成不了春秋五霸之首了。之后的内容就讲鲍叔牙是如何用权谋把管仲弄回来的。我着重讲这一段中的两个问 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