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本主义的先行者

人本主义的先行者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局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这句话最早就见于《管子》一书。可以说,管仲是中国民本主义的先行者,最早的提倡者。成年之后,子承父业,势必熟门熟路。所以管子从分工的角度来说,是有合理性的。还有一项措施,就是君主要掌握六秉,即六方面的权力:杀、生、贵、贱、贫、富。对于如何运用“六秉”,《管子》里有详细很具体的论述。

《小匡》第二段讲什么呢?齐桓公的哥哥襄公荒淫无耻,花天酒地,国家起了内乱,桓公被迫流亡国外。齐襄公被杀后,他回国继位,但面对的是一副烂摊子。如何才能拨乱反正,使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呢?他请教管仲。管仲一言以蔽之:“以为民终始。”自始至终要想着老百姓。他了解君、臣、民三者的关系,人民是国家治乱的基础。当局现在提倡的“以人为本”,这句话最早就见于《管子》一书。可以说,管仲是中国民本主义的先行者,最早的提倡者。后面几段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一一说明具体做 法。

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昔者圣王之治其民也,参其国(都城)而伍其鄙(乡村),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以为民纪,谨用其六秉。如是而民情可得,而百姓可御。”桓公曰:“六秉者何也?”管子曰:“杀生贵贱贫富,此六秉 也。”

这段话说了两项措施:一是“叁其国而伍其鄙”,把首都地区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齐桓公亲领十一乡。齐国贵族有两个姓,一姓高,一姓国,让他们各自统领五个乡。国都一分为三,战时就是三军。平时设立一套从帅、乡、连、里、轨到家的金字塔型行政组织,各有长官,战时就是一支军队。乡村一分为五,也有相同的行政组织和长官。这就是我前面说过的“寓兵于政”。然后“定民之居,成民之事”,让士民工商分开来定居,“处士必于闲燕(城中居所),处农必就田墅,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管仲认为,让他们“杂处则其言 (胡说八道),其事乱。”所以应把他们分开来住。毛泽东就用了这个办法,农民必须待在农村里,农村户口严格限制流动,保证社会高度稳 定。

不仅“定民之居”,还要“成民之事”,使士农工商固定专业,世代相传。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管子认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从小耳闻目染,见惯了一个行业,也就不会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成年之后,子承父业,势必熟门熟路。这一套应用于现代社会是明显行不通的,但其中也有合理的因素。中国的传统工艺为什么传承不下去?其他国家还保留很多家族传统的手工艺。爱马仕家族做皮包,拉斐家族做红酒,都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所以他们能成为世界级的名牌。有些没文化的中国商人叫嚷着要创世界名牌。他们以为名牌是能在几年里靠砸钱堆出来的啊。我们中国现在就没有这个传统。每一代都有一个目标行业,不管自己是否有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一个行当能赚钱,大家都一拥而上。工农兵学官都想做生意,全民经商,没有社会分工。因此,每个行业都没法做得精致,精而又精。所以管子从分工的角度来说,是有合理性的。专做一个行业,几代人做下去,一定做得好。三五年就改一个行业,没有积累的过程,怎么做得好?读书人不安心做学问,边教书边想着赚点外快,学问怎么做得好?如果一个人以学问为安身立命,以出自书香门第为骄傲,他就不会去羡慕人家的好车豪宅,因为他不追求这些事物。他以学术贡献为价值观。价值观念不能全民都一样,大家都去追同样的东西。有社会分工,就应该在不同社会领域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价值是一个体系,不应该是扁平化,而应该是多元化的。我去比利时访问,一个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社会科学会堂,每一时代在学术上有创造有贡献的人就塑一个雕像放在那里。一进去就会感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如果死后能成为其中的一个雕像,这就是价值,虽然收入少一点,不及商人的十分之一,但全社会尊重这样的知识分子,而不是尊重一个到处去兼职、钱赚了不少的读书人。所谓社会成功人士不能只有一个标 准。

还有一项措施,就是君主要掌握六秉,即六方面的权力:杀、生、贵、贱、贫、富。换句话说,就是决定让谁活,让谁死;让谁贵,让谁贱;让谁富,让谁穷的权力。统治者掌握了这样的权力,社会就会跟着他走。统治者让不该富的人富裕了,不该穷的人贫穷了,人心不安,这个国家就会乱起来,治理起来也就难了。对于如何运用“六秉”,《管子》里有详细很具体的论述。我在之后会有专题讲 述。

“以为民终始”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富民”,让老百姓富起来,就得让他们安居乐业。“相(考察)地而衰(递减)其政(征税),则民不移矣(迁移)。正(安定)旅旧(客商),则民不惰。山泽各以其时至(开闭),则民不苟(钻空子)。陵陆丘井田畴均,则民不惑(无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祭祀的供品)不劳(掠取),则牛马育。”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在春耕秋收的时候,征用老百姓去修长城、挖运河、打仗,劳动力都流失了,没人种地了,国家经济一定不行。不夺民时,让老百姓到了时间去做该做的事情,国家自然就会富起来。现在也还是一样。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之所以贫穷,因为该生产的时候不生产。尤其在“文革”时期,把机器一关,大家开会;农忙季节,政治学习也不能耽误。结果生产受到严重冲击,国家自然就穷了。改革开放后说“不折腾”,关键是政府“不折腾”了,经济自然就繁荣起来,老百姓的生活自然就富裕起来了。“牺牲不劳,则牛马育。”统治者不为了祭祀而经常去掠取老百姓的牲畜,那么就会六畜兴旺。各层级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少搞一点,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增加了。一个工程就消耗几百个亿,政府三十年的积累一下就用没了,讲的就是这个道 理。

富民还不够,还要爱民。再下一段,齐桓公问管仲:“我要成为霸主,这样的目标能不能实现?”管仲说:“当然可以。”齐桓公继续问:“我想称霸天下,要从什么开始做起?”管仲说:“始于爱民”。什么是爱民之道?管子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事业互相关联,收入互相补助),则民相亲矣。放(赦免)旧罪,修旧宗(恢复旧有的宗族),立无后(为无后代的人立嗣),则民殖(人口繁衍)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务正道)矣,此爱民之道也。”爱民之道不是到基层跟老百姓握握手就行了,是有具体内涵的。要取得社会和谐,就要使社会的细胞——家族和睦。要采取措施增加人口,因为农业社会里人口多很重要。种地靠人,打仗也靠人,人口多的国家就容易富强。除了采取富民政策外,还要教化老百姓,提高他们的素质。最重要的是不要朝令夕改,否则老百姓会无所适从,或者投机取巧,钻法令政策的空 子。

富民,爱民,还要安民。下一段说的是,齐桓公一心想要称霸,问管子:“是不是做到爱民就可以称霸了?”管子说:“还不可以。”理由是“民心未吾安”,虽然老百姓富了起来,但他们仍未安心,害怕哪一天政府又把财富夺走了。老百姓害怕政局不稳定,政策多变化,不如移民外国,把资产转移出去。这样一来,国家怎么可能富强?齐桓公靠什么去称霸天下呢?齐桓公追问:“安之奈何?”怎么才能让老百姓的心安定下来呢?管子回答:“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改革法律,保留合情合理的部分,严格地实行。对老百姓要仁慈,救济“三无人员”,宽免赋税,不要颐指气使,不把老百姓当人。这样就可以国富民安 了。

有了民意基础之后,政府才能推行各种富国强兵政策。接下去,管仲才向齐桓公提出各种政策策略。下面的几段叙述这些政策策略,包括“作内政而寓军令焉”,也包括选拔人才的“三选”制度。一选是乡长推荐后,“令选官之贤者而复之”。二选是国君亲自面试,“乃召而与之坐,省相其质,以参其成功成事”。在历史上,做官还要看面相。唐代开始有科举制度,但中了进士的人不一定都有官做,还要到吏部去候选。吏部选官的标准有“身、言、书、判”四项。“身”就是体貌,包括相貌和身高。长得面部狰狞的人是无法做官的。中国人看面相是有道理的,相由心生,虽然不能说完全准确,但心理阴暗的人往往面目可憎,心里坦荡的人很少有獐头鼠目的。新儒家大师熊十力,被评为复旦一级教授,但从来不上课,待在家里,也不见人,要去见他的人必须有熟人推荐。他家的门上有个小孔,他隔着小孔看面相,这个人面善,才见;面不善,对不起,今天身体不好,不见。其实,看面相不一定要找算命先生。你自己看,这个人面善不善,给你的第一感觉、直觉是什么,你觉得这个人靠得住还是靠不住。人在感性思维、理性思维之外,还有一种直觉思维。佛教很多地方讲的就是直觉思维,所谓“悟”。这不是唯心的,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虽然你不是有意识地去分辨,但你见得多了,大脑自然就会分类。凭你自己的直觉、你的经验,而不是什么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那一套标 准。

三选是放下去试用,然后到乡里去考察,“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你要重用一个人,考核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还不能立即赋予重任要职,要把他放到实践中去考察,看他是否能够达成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达到目标的可以重用,否则就要受惩罚。有惩罚,说大话、爱吹牛的人就会少很 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