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二:第767页】人皆欲知(智)而莫索之(指所以能智)。其所以(衍文)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如)虚矣。虚者,无藏也。故曰:去知,则奚(何)率(循)求矣;无臧,则奚设(预设)矣。无求无设,则无虑。无虑,则反覆虚矣。
这一段话很重要,争论也比较多。“人皆欲知而莫索之。”人人都想得到智慧而找不到能够具有智慧的原因。“其所以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人所要知、要认识的那个东西,是客体;人所以能知、能认识,是主体。“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你不提高自己这个主体,怎么能够了解认识那个客体呢?例如,我研究经济学,“经济现象”是认识的客体,要研究经济的“我”是认识主体。这个主体是一个综合的东西,包括我的学术训练、知识积累、实践经验等。我想要认识经济现象,首先要把自己的才、学、识提高,这就是修。自己的学养,这个“此”不够,怎么能深入把握“经济”那个“彼”呢?
“修之此,莫能虚矣。”要提高自己,最好的办法不如做到“虚”。因为“虚者,无藏也”。这个“虚”是认识论的范畴了。所谓虚,就是内心要“无藏”,没有一个先验的东西、固定的看法,也就是佛学上所说的破了“所知障”。如果你的头脑里不是虚,而是实,装满了一套成见,牢牢地守住原来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以为这套东西就一定正确。那么你就没有办法知“彼”,不能了解新东西。所以说,“去知,则奚率求矣;无藏,则奚设矣。”破除了“所知障”,放空了你原来那套未必正确的知识和经验,就不会循着思维定势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就不会有一个预设的立场观点了。“无求无设,则无虑。”既没有旧规可循,也没有预先的设定,你头脑里就不会顾虑重重。有一个成语叫“处心积虑”,活得很累,事情又做不好。“无虑,则反复虚矣。”没有顾虑,就可以回复到虚无状态 了。
你的心怎么用?不是要你心里沉淀一大堆知识经验,而是要你清清明明,碰到问题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解决了,这套办法就放到一边去,不要仍然以为它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下次遇到问题,天时地利都变了,再用这套办法就可能失败。遇到新问题,不能靠旧经验,要用自己的智慧去了解、认识、解决。用禅宗的话,就是“即此用,离此用”。所以说,你修炼的是智慧,不是知识、学问、方法、技巧。你能达到智慧的顶点,就是在获得神妙的能力后,解决任何问题都能出神入化,随机应变。道家思想是充满智慧,或者说是辩证的,不讲绝对。儒家有时会讲绝对,讲阳刚、坚持、做中流砥柱等。道家在应世方面比较有灵活性,有弹性。我觉得应世的方法可以学点道家,做人的原则可以学点儒家,这样做人就比较完美。如果只按儒家的去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硬顶硬拼,人就不容易在这个社会生存。如果只按道家的去做,人可能会变圆滑,因为没有坚持,整天变来变去,易失去根 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