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得道者得天下

得道者得天下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以此类推到喜欢用道来治理国家、天下的,就是治国或治理天下之才。最高的境界是“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君主得道的话,人民就会来归,再困难也不会走,愿意与君主共度时艰。因此,得道者得天下。如果想称王治天下,但失去了“天道”,那是不可能得天下而称王 的。一个君主如能得道的话,称王治天下这样的大事自然而成。已经得道的,往往不觉察自己是怎样做的。

【经五:第41—43页】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有闻道而好为(治)家者,一家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乡者,一乡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国者,一国之人也;有闻道而好为天下者,天下之人也;有闻道而好定(正)万物者,天下(地)之配也。道往者,其人莫往(来);道来者,其人莫来(往)。道之所设(在),身(与)之化也。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失天之度,虽满必涸。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泽(离)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无为而治,必须循道。也就是说“势”要由“道”来主导。“道之所言者一也,而用之者异。”说起来,道只有一个,而用的时候可以用到不同层次。有人闻道后喜欢用此来治理家庭,这个人不过是治理一家之才。有人闻道后喜欢用此服务乡里,他就是治理一乡之才。以此类推到喜欢用道来治理国家、天下的,就是治国或治理天下之才。最高的境界是“闻道而好定万物者,天下之配也。”考据家认为,“天下”应该是“天地”之误才解释得通。闻道后喜欢以道来正定万物的,这样的人才配得上天地,是天地人“三才”中的人 才。

“道往者,其人莫往;道来者,其人莫来。”这句又有不少争论,比较难解释。有人认为是传抄过程中出错,应该是“道往者,其人莫来;道来者,其人莫往。”君主失道的话,人民就会背弃他,移民别处,不再回来了。君主得道的话,人民就会来归,再困难也不会走,愿意与君主共度时艰。后来有一句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会如此呢?“道之所设,身之化也。”“身之化也”,“之”是指代“道”,缺了个介词“与”,为“身与之化也”,意思就清楚了。一个人得了道,他就会因道而改变,言谈举止、待人接物都会被道潜移默化。“持满者与天,安危者与人。”怎么改变呢?那些功成名就者就会效法于天,天道是满而不溢的。那些决定天下安危者就会顺应民心。“失天之度,虽满必涸。”如果不效法于天,满得溢出来了,也就是失度了,过分了,就会干枯。事物失去了度就会走向反面。“上下不和,虽安必危。”容易理解。“欲王天下而失天之道,天下不可得而王也。”因此,得道者得天下。如果想称王治天下,但失去了“天道”,那是不可能得天下而称王 的。

“得天之道,其事若自然。失天之道,虽立不安。”一个君主如能得道的话,称王治天下这样的大事自然而成。相反,如果失道的话,即使建功立业了,也随时可能失去。南怀瑾老师经常告诫那些管理者要“逆取顺守”。在一个社会变动的时候,如果完全按照旧的规矩和未完善的法规政策做事,是成不了大事的。因此,创业时往往需要不按理出牌,叫做“逆取”。建立了事业之后,就要“顺守”,一切要按制度、法律、道理去做,否则一定会失败。但很多人不信,以为可以永远按照以前的办法做下去,永远可以靠借银行的钱来运作,九个盖子盖十个碗。眼看着他们一个个失败,最后破产、坐牢,甚至发疯、自杀。改革开放之初,第一批发财的人几乎没剩几个,就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虽立不安”。“其道既得,莫知其为之。其功既成,莫知其泽之。藏之无形,天之道也。”已经得道的,往往不觉察自己是怎样做的。已经成功的,又往往不觉察道是怎样离开的,就好像隐藏起来无形无相,这就是天 道。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前面讲的这些道理,如何让人信服呢?或者说,如何来把握这个“道”呢?对当今有怀疑的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的,则可以回顾历史。万事万物发展的途径或有不同,但最后总是同归于道,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因此,在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有规律性的东西就是“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