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思熟虑,不耻下问

深思熟虑,不耻下问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揆度,估量、研究的意思;“大”指程度。“大揆度”用现在的话就是深思熟虑。对法则、方法、法度要深思熟虑。“依贤可用也”,然后去找有智慧、有见地的人询问。“仁良既明,通于可不利害之理,循发蒙也。”但圣人在上,尧的周围又都是贤臣。这个典故是要进一步说明“依贤可用也”。一个人即使没多大本事,找到好的顾问、帮手,自己又能不耻下问,那么也能干一番事 业。

“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言渊色以自诘(问)也,静默以审虑,依贤可用也。仁良既明,通于可不(否)利害之理,循发蒙也。故曰:若觉卧,若晦明,若敖之在尧也。

“大揆度仪,若觉卧,若晦明。”揆度,估量、研究的意思;“大”指程度。“大揆度”用现在的话就是深思熟虑。“仪”,法则、方法、法度。对法则、方法、法度要深思熟虑。这样就能够像睡醒以后躺在床上想事情,此时头脑最清楚;就能够像从暗处看明处那样一目了然。后人解读这句经文说的是“渊色以自诘也,静默以审虑”。遇到事情,自己的态度要深藏不露,不让外人从你的脸上就看出喜怒哀乐;也不要急于表态,一句话都不要说,先静下心来,审慎地去思考。“依贤可用也”,然后去找有智慧、有见地的人询问。这样你的想法就可以去实行了。这就叫“大揆 度”。

“仁良既明,通于可不利害之理,循发蒙也。”问过贤人之后,对与不对,好与不好都已经清楚明白了,就可触类旁通,知道哪些法则、方法、法度是否可行,利弊得失如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遵循这个思路去找答案,就能“发蒙”。“发”,启发;“蒙”,蒙昧,启发蒙昧,也就是糊涂的事情弄清楚了。所以说“若觉卧,若晦明”。最后一句“若敖之在尧也”出自典故:敖是尧的儿子,小时候调皮捣蛋又自大,是个坏孩子,很不成器。但圣人在上,尧的周围又都是贤臣。敖不得不遵守规矩,所有人都看着他,久而久之,敖就改邪归正了,到禹当政的时候还得到重用。这个典故是要进一步说明“依贤可用也”。敖这样的坏小孩找到了好老师都能成材。一个人即使没多大本事,找到好的顾问、帮手,自己又能不耻下问,那么也能干一番事 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