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铁”又称马拉铁道,在沈阳的老道口至小西边门之间载客,整条线路6—7千米,车辆速度在每小时5—10千米,只要一到“终点站”,就得赶紧给马喂草,让马匹保持体力。图为“马拉铁”的老照片。
1949年初春,正是穿棉袄热,穿绒衣冷的时候。一列火车,吞吐着白烟,急急忙忙地从松辽平原一路南下。
车中一批刚刚通过培训的青年,在一位马姓军人排长的带领下,准备南下。火车快到沈阳时,马排长突然说:“接到上级指示,停止南下,留在沈阳待命。”小伙子们不乐意了,嘟嚷道:“沈阳已经解放了,要我们干什么?”马排长眼梢一挑,大声说:“干革命一切听从党安排。”
在这批青年中,有位叫李银库的小伙,才16岁。一出站台,他就发现:好家伙,沈阳就是个大工地呀!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大卡车,扬起一尺高的黄土。马排长说上面拉的都是建筑材料,沈阳城醒了,人民要在这里建工厂、架电线、盖楼房、开交通,要从此奔向社会主义。
马排长是第一批进沈阳的解放军,一路上没少说自己是沈阳通。其实一出站台,他心里也没底儿了:沈阳大变样,找不到东南西北了。马排长雇了一辆三轮车做向导,车夫请马排长坐上去,马排长眼梢一挑,说人民军队官兵平等,哪有我坐车战士走的道理?他把大家的行李都放到三轮车上,由车夫拉着在前面带路,马排长领着战士们在后面紧跟,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老马不识途了。”
16岁的李银库和他的伙伴们,就这样来到沈阳,成为沈阳建设局的首批职工。在国民经济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他们分别进了有轨公司、电车公司和汽车公司,投入到人民公交的建设中。1948年沈阳解放时,全市公交处于停顿状态,只有少量人力三轮车还在艰难转动。人民政府成立后,下辖的建设局接管公交,仅用40天时间,就恢复了全部6条有轨电车的运营,同时还恢复了人口密集区和商业区的公共汽车客运。一年后,沈阳国营电车厂、国营汽车厂和国营客车厂相继创建,沈阳公交第一次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
要说沈阳最早的公共交通工具,还要追溯到20世纪初的马车铁道(即俗称的“马拉铁”),即马拉着车在铁轨上行驶。
沈阳第一条“马车拉铁”线路是从满铁奉天旧站(老道口)起经十间房至小西边门,今天248路公交车走的一段线路与这条原始公交线路重合。
1907年,日本在沈财团代表向当时的奉天商务总会提出成立“中日商办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10月,成立了当时中日合办的奉天省城马车铁道股份有限公司。1908年1月正式营业时,共有车27辆,马73匹。
国际上,“马拉铁”最早是在1825年在美国纽约应用的,1887年引进到日本东京,1903年拆除后运到沈阳,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十足的新鲜货,有点经济基础的人才能去坐,就像现在的打车一样有点小奢侈。乘坐马车往返比步行快不了多少,因此普通百姓没人坐这个,而是以步代车。
“马拉铁”与人力车在奉天驿(今沈阳站)前交错
在有轨电车工程竣工当天,奉天市长曾有翼签署请柬,邀请各界名流参加通车典礼。时任省长的王永江在典礼上发表了热情的演讲:“言政治者,当以交通为先,而言交通者,以无电车为憾……”图为沈阳早期的有轨电车。
就这样,马车铁道成了沈阳公交行业的前身,为当时的一部分人创造了交通便利,为以后公交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1922年,奉天中日合办马车铁道公司合同期满停办,奉天省长公署决定改建有轨电车厂。
1925年,在沈阳运行了17年后,马车铁道逐步停止营业。就在其退出历史的同一年,有轨电车铁道大西门至西塔段的一期工程顺利竣工通车,8辆从德国AEG公司引进的大载客量有轨电车浩浩荡荡地出现在沈城的路面上。
据说铁轨铺设到太清宫时,太清宫的北部被划在拆迁的范围内,太清宫的方丈葛月潭为此特意找到张作霖求情,这座东北名刹最终才得以保留,铁轨也因此绕道。
1925年建成的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为中国人自己筹划、施工,在全国大显风光。当时的电车运输线路,由于处在交通繁忙干道上,客流量大,利润非常高,1926至1930年,5年间统计出的利润率高达225%。由于电车运营利润高,电车工人在当时算得上是城市中产。
老沈阳人把有轨电车称为“摩电”,那时“摩电”是个稀罕物,顽童们把大铁钉偷偷放在电车铁轨上,车开过后将其轧扁,当做小刀玩。当时为了保护电车设备,奉天市政公所还发布公告八条,其中一条:“经查有沿线小儿搬弄石块、砖土填塞轨道,似此全车生命危险,不堪设想,小儿纵云无知,家长咎亦难辞,倘再发生前项情节者,定将其家长从重惩处!”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有轨电车再次迎来大发展。1953年8月10日,有轨电车六线西端由卫工街延长1.5千米到肇工街。11月24日,新开辟由肇工街至工人村1.7千米(单程线)的有轨电车七线。1957年末,有轨电车达到143辆,比1952年增加16辆,有轨电车所完成的客运量比1952年增长25.6%。有轨电车的客运量占市区公共交通客运量总数的近60%。此时,有轨电车仍为市区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
1951年10月1日,沈阳开通无轨电车线路。
有轨电车驶过沈阳站
当年的沈阳电车票
当年的沈阳公共汽车票
对于60、70后的沈阳人来说,无轨电车承载了太多的童年记忆。无轨电车不仅是当年沈阳公共交通的主力,沈阳造的无轨电车还多次出口,在海外声名远播。
1960年代沈阳头顶着燃料包的公交车
密集的自行车流与无轨电车,如今都成了沈阳人的记忆。当年“下岗”的无轨电车,一部分报废,一部分由沈阳客运集团转卖给了哈尔滨和郑州。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前夕,沈阳市电车厂的工人们在装饰一新的彩车前留下合影。
随着沈阳人口越来越多,有轨电车难以满足庞大的客流,有轨电车是当时沈阳站——铁西工人村唯一一条公交线路,每日上下班高峰时间,上下车非常困难。
军旅作家胡世宗小时候住过铁西北三马路和马壮街,有轨电车曾是他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胡世宗记得,他常坐的是从肇工街到太清宫这条线路,4分钱一张票,学生可办理月票。“我上学每天都坐摩电,晚上睡觉还能听见咣当当的声音,那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小伙伴一起追着摩电跑,看它‘大辫’摩擦出的电火花。有时,我们还跑到驾驶室旁边,司机坐在一个高脚凳上,看他来回转手里的摇把。那时周末也没娱乐,坐摩电算是最开心的事,我记得每到周末,我就抱着弟弟坐摩电玩,从家这边坐到太清宫,下车在周围逛逛,那时候还能看到老城墙和城砖。”
铁西工厂多,为方便夜班工人,摩电车要开到很晚,“那时候两辆摩电迎面错车,为了防止车灯刺眼,司机都要把车灯调暗一些,要是对面司机不讲究,车灯仍然大开,这边的司机和乘客就要骂他。”胡世宗回忆。
停电是有轨电车运行的天敌,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沈阳电力不足,有轨电车经常开着开着就戛然而止。此外,每遇暴雪天气,有轨电车也不得不停运。
沈阳市区的有轨电车线路除新中国成立后延长的以外,大部分都是20世纪20年代和日伪时期修建的,全部采用枕木基础。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枕木腐烂,达到难以维持正常安全行车的程度。沈阳市政府曾进行过多次研究,决定不再进行翻修,要逐步淘汰、改建为无轨电车线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