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君主权势不能分

君主权势不能分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春秋》之记,臣有弑其君,子有弑其父者矣。这一章就要讲君主保持权势对推行法令的重要性。但凡一个人成为君主,一定是因为他有权势。一旦失去权势,反过来就会受臣子的牵制。所以不能把珍宝置于号令之上,珍宝可以送人,号令权责不能松手。为了国家的安定,君主就要牢牢掌握住权力,不能顾及亲情,尤其是不能随便把权力分给亲戚。六者在臣期年,臣不忠,君不能夺。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夺。故人主不可以不慎其令。

【法法·第九章】国无以小与不幸而削亡者,必主与大臣之德行失于身也,官职、法制、政教失于国也,诸侯之谋虑失于外也,故地削而国危矣。国无以大与幸而有功名者,必主与大臣之德行得于身也。官职、法制、政教得于国也,诸侯之谋虑得于外也,然后功立而名成。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得道而导之,得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于兴利除害。期于兴利除害,莫急于身,而君独甚伤也。必先令之失。人主失令而蔽,已蔽而劫,已劫而 弑。

国家不会因为小和运气不好而衰亡的,一定是君臣自身失德。在内政上,官职、法制和政教方面连连失误。在外交上,在诸侯之间,合纵还是连横,做了错误决策。这样才造成了割地而使国家陷入危机。相反,国家也不会因为大和幸运而功成名就的,一定是君臣自身有德。在内政上,官职、法制、政教方面做得成功。在外交上,与诸侯各国打交道的谋略得当,因此才能功成名就。“然则国何可无道?人何可无求?”可见一个国家岂能没有治国之道呢?岂能不去寻求治国之才呢?“得道而导之,得贤而使之,将有所大期于兴利除害。”有了正确的治国之道指导,得到杰出的治国之才任用,想要兴利除害,才能大有希望。“期于兴利除害,莫及于身,而君独甚伤也。必先令之失。”要兴利除害,最紧要的莫过于君主自身。最大的伤害是“君独”。这个“独”字的意思,就是前面说的“君独而无内”,君主孤立无援,孤家寡人。什么原因造成“君独”的呢?一定是以前的法令有过失。“人主失令而蔽,已蔽而劫,已劫而弑。”君主的令推行不下去,必然被蒙蔽。听不到真实的情况,等于是被手下人劫持了。被劫持了,如果不听话,就会被杀,就像齐桓公的晚年悲 剧。

【法法·第十章】凡人君之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在下,则君制于臣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故君臣之易位,势在下也。在臣期年,臣虽不忠,君不能夺也。在子期年,子虽不孝,父不能服也。故《春秋》之记,臣有弑其君,子有弑其父者矣。故曰: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廷远于万里。今步者一日,百里之情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百里也。步者十日,千里之情通矣。堂下有事,一月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千里也。步者百日,万里之情通矣。门廷有事,期年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万里也。故请入而不出谓之灭,出而不入谓之绝,入而不至谓之侵,出而道止谓之壅。灭绝侵壅之君者,非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政之有所不行也。故曰: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故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故曰:势非所以予人 也。

第九章讲令失主危,那么君主如何才能令行禁止呢?这一章就要讲君主保持权势对推行法令的重要性。但凡一个人成为君主,一定是因为他有权势。一旦失去权势,反过来就会受臣子的牵制。权势在臣下手上,那么君王就受制于臣子。权势掌握在君王手里,那么臣子就受制于君主。所以如果君臣换位,势就在臣下了。“在臣期年,臣虽不忠,君不能夺也”。权势落到臣子手上,过了一年,即使臣不忠,君主也拿他没办法,尾大不掉了。同样道理,家庭的权势落到儿子手上,即使儿子不孝,做父亲的也拿他没办法。《春秋》中就记载了大臣杀君王,儿子杀父亲的事 例。

“故曰:堂上远于百里,堂下远于千里,门廷远于万里。”在同一个房间里,好像有一百里那么远;在同一个院子里,好像有一千里那么远;对门而居,好像有一万里那么远。这都是比喻。比喻什么呢?“今步者一日,百里之情通矣。堂上有事,十日而君不闻。此所谓远于百里也。”一个人走一天路,周围百里内的情况都已知晓了。然而朝堂内发生的事情,过了十天做君王的还不知道,就好像是百里之外发生的事情。所以说“堂上远于百里”。一个人走十天路,周围千里内的情况都已知晓了。然而宫城内发生的事情,过了一个月做君王的还不知道,就好像君王与宫城的距离比千里还远。所以说“堂下远于千里”。一个人走十天路,万里之内的情况都知道了。然而宫城外有事,过了一年,君王都不知道,就好像隔着上万里的距离 了。

“故请入而不出谓之灭,出而不入谓之绝,入而不至谓之侵,出而道止谓之壅。”下面有请示报告上来,左右秘书不给通报,所以批示下不去,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灭”。政令发出去了,被左右秘书卡住了,下面收不到而没法回复,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绝”。下面有情况报告到朝廷,但到不了君主手上,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侵”。政令发出去后,中途被截住了,也许是省一级,也许是县一级,到不了基层。人们把这种情况叫做“壅”。“灭绝侵壅之君者,非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政之有所不行也。”对君主采取灭、绝、侵、壅的办法,虽然没有把门堵起来,不让他出门,但实际上他的政令无法施 行。

“故曰:令重于宝,社稷先于亲戚,法重于民,威权贵于爵禄。”对于君王来说,法令的施行比任何珍宝都重要,国家应该要优先于亲戚,法令比人民重要,权势比爵禄贵重。“故不为重宝轻号令,不为亲戚后社稷,不为爱民枉法律,不为爵禄分威权。”所以不能把珍宝置于号令之上,珍宝可以送人,号令权责不能松手。为了国家的安定,君主就要牢牢掌握住权力,不能顾及亲情,尤其是不能随便把权力分给亲戚。不要因为仁慈爱民,相信什么“以仁治天下”,而随便宽赦,破坏法制。对于臣属,宁可封官,宁可重奖,给他们高官厚禄,但不能把威势权力分出去。“故曰:势非所以予人也。”总而言之,什么都可以送人,权势是不可以送人 的。

所以要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保证君主的绝对权 势。

【法法·第十二章】一曰,凡人君之德行威严,非独能尽贤于人也。曰人君也,故从而贵之,不敢论其德行之高卑。有故,为其杀生急于司命也;富人贫人,使人相畜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人主操此六者以畜(蓄)其臣,人臣亦望此六者以事其君。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六者在臣期年,臣不忠,君不能夺。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夺。故《春秋》之记,臣有弑其君,子有弑其父者;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六者在臣,则主蔽矣。主蔽者,失其令也。故曰:令入而不出谓之蔽,令出而不入谓之壅,令出而不行谓之牵,令入而不至谓之瑕。牵瑕蔽壅之事君者,非敢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令之有所不行也。此其所以然者,由贤人不至,而忠臣不用也。故人主不可以不慎其令。令者,人主之大宝也。一曰:贤人不至谓之蔽,忠臣不用谓之塞,令而不行谓之障,禁而不止谓之逆。蔽塞障逆之君者,不敢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贤者之不至,令之不行 也。

把第十二章提到前面来,因为讲的和第十章是同一件事,被第十一章打断了,再看文章中很多文字是重复第十章的。“一曰”,有一种说法。这明显是补充前面的说法,就像老师上课经常会列举不同的观点或资料。《管子》中不同文章的重复率很高,很多人抓住这点就认为这本书是伪作。其实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不断有人讲解,同一个概念不同时代的老师可能会用不同的词汇。传到后来的学者可能把老师、太老师或古人的讲解都记录下来。起初原文和讲解还会用不同字体分清。久而久之,传抄过程中,原文和讲解就混杂在一起了。越到后来的学者越迂腐越信古,认为古人的文字是不能动的,所以不管是否重复照抄不误。这样一篇文章里就可能有管子原创的内容,有战国时人的解说,有秦汉时人的解说。这就像我们在今天的西安一带做考古工作。那里的文化遗存也是一层层堆积起来的,越往下越古。最底层是半坡文化,往上一层是西周或春秋时期留下的;上面一层的文物可能是战国、秦汉的,再上一层可能是隋唐的,这个现象叫做“层累”。考古就是要搞清楚哪一层的遗存是哪个年代的,特点是什 么。

法国学者福柯写过一本书叫《知识考古学》。他认为人类知识也是一层一层累积起来的,后代不断往上增加新知识。知识考古学就是要搞清楚哪一层知识属于哪个时代的。这个理论跟中国近代的学者顾颉刚的疑古学说有相近之处,他也提出古史层累说,认为古书上的历史是由不同的神话传说一层层累积起来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地说《管子》是什么时代的书。能把今天的《管子》文本中哪些是管仲原创,哪些是战国时人增加的,哪些是秦汉时人的,一一搞清楚,那才叫专家。只抓住书上的片言只语,说是汉代才出现的,就武断地说《管子》肯定不是管子原创的,就说这就叫考据,才是学问,那就太肤浅了。因为他不懂知识是层累起来的这个道理。读古书,光看表面字义没有用,要去了解其中的方 法。

接下来继续看文本。“一曰,凡人君之德行威严,非独能尽贤于人也。曰人君也,故从而贵之,不敢论其德行之高卑。”有一种说法,做君主的有德行威严,并不是因为他比所有人都能干。因为叫他君王,于是就变得尊贵,众人马上都听从他的了,不敢去计较他品德的好坏。“有故,为其杀生急于司命也;富人贫人,使人相畜(蓄)也;贵人贱人,使人相臣也”。“有故”,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只要他做了君王,杀人比死神还要快。“司命”是天上的星宿,主杀,因此叫司命之神,就是西方的死神。“富人贫人”,“富”和“贫”是动词,可以使人富,也可以使人贫,使一部分人去蓄养另一部分。可以使人贵,也可以使人贱,使地位低的人臣服于地位高的人。“人主操此六者以畜(蓄)其臣,人臣亦望此六者以事其君。”君主掌握着生、杀、贫、富、贵、贱这六者蓄养群臣,群臣也依据这六者伺候君主。这六样东西,管子在其他文章中称为“六柄”或“六秉”。“柄”,权柄,与“秉”通用。“君臣之会,六者谓之谋。”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媒介是这六 柄。

“六者在臣期年,臣不忠,君不能夺。”如果六柄从君主到了臣子手上,即使臣下不忠,君主也没法夺回了。“在子期年,子不孝,父不能夺。”如果六柄从父亲到了儿子手上,子不孝父,父亲也没法夺回。“得此六者,而君父不智也。”六柄落到臣下、儿子手中,乃是为君、为父者的糊涂。“六者在臣,则主蔽矣。主蔽者,失其令也。”六柄落到臣下手上,君主势必被蒙蔽,那么他就无法下达政令。“故曰:令入而不出谓之蔽,令出而不入谓之壅,令出而不行谓之牵,令入而不至谓之瑕。牵瑕蔽壅之事君者,非敢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令之有所不行也。”这一段的文字也和第十章重复,只是改动了几个字而已。“牵”,牵制;“瑕”,相间,阻隔。“此其所以然者,由贤人不至,而忠臣不用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没有任用贤人忠臣来辅佐君王。“故人主不可以不慎其令。”所以做君主的对令一定要慎重。令是君主最贵重的珍 宝。

还有一种说法,人才得不到提拔,叫做“蔽”;忠臣得不到重用,叫做“塞”,法令无法贯彻下去,叫做“障”;三令五申无法禁止,叫做“逆”。“蔽塞障逆之君者,不敢杜其门而守其户也,为贤者之不至,令之不行也。”仍与第十章重复,不再展 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