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法·第十五章】贫民伤财,莫大于兵;危国忧主,莫速于兵。此四患者明矣,古今莫之能废也。兵当废而不废,则古今惑也;此二者不废而欲废之,则亦惑也。此二者伤国一也。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当此之时也,兵不废。今德不及三帝,天下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故明君知所擅,知所患。国治而民务积,此所谓擅也。动与静,此所患也。是故明君审其所擅,以备其所患 也。
这第十五章讲君主用兵必须慎重。既不要完全放弃战争,也不要用战争来解决一切问题。不过管子为什么要在《法法》里插进这样一章,我也不明白。战争是劳民伤财的事。造成国家危险,让君主忧虑的事,没有比战争来得更快的了。许多王朝毁于一场战争。“此四患者明矣,古今莫之能废也”,战争引起的这四种祸患非常明显。古往今来,战争都逃不出这样的结果。“兵当废而不废,则古今惑也”,该放弃战争而不放弃战争,古往今来都因为被迷惑了,看不到事情的根本。“此二者不废而欲废之,则亦惑也。”这句有点难。古和今“此二者”都没有废除战争。战争会引起祸患,照理就不应该有战争了,但古往今来一直战争不断。“欲废之”,指的是我们现在想要废除战争,齐桓公想要废除战争,那也是被迷惑的。“此二者伤国一也。”这里的“此二者”指“当废而不废”和不该废欲废,这两种情况对国家带来的伤害是一样的。“黄帝、唐、虞,帝之隆也,资有天下,制在一人。当此之时也,兵不废。”黄帝、唐尧、虞舜是帝王中最突出、最伟大的,掌握了天下所有资源,一个人就可以决定天下大事,不像齐桓公的春秋时代,天子变成了傀儡。那时候,依然没有废除战争,征三苗,征蚩尤,与周边部落国家还是发生战争。“今德不及三帝,天下不顺,而求废兵,不亦难乎!”现在你齐桓公的德行远不如黄帝、唐、虞三帝;天下又不太平,诸侯之间互相攻伐,你却要废除战争,怎么可能做得到呢?“故明君知所擅,知所患”,作为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知道当务之急,知道最担忧的事情。“国治而民务积,此所谓擅也。”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富裕起来、有点积蓄,这才是你要专心去做的事情。“动与静,此所患也。”“动”指战争,“静”指和平、不战。什么时候该动?什么时候该静?该战争的时候,你不战争;不该打仗的时候却去打仗,动静失宜。这才是你要忧患的,要反复思考,不能轻易做决定。所以“明君审其所擅,以备其所患也”。英明的君主要非常审慎地治国,和平时期把国家治理好,让老百姓有积蓄,这样才能准备去应付战 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