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讲《揆度》,什么叫揆度?意思是权衡、考虑、核计、斟酌。讲其中一 节:
桓公问于管子曰:“轻重之数恶终?”管子对曰:“若四时之更举,无所终。国有患忧,轻重五谷以调用,积余臧羡以备赏。天下宾服,有海内,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彼轻重者,诸侯不服以出战,诸侯宾服以行仁义。”
这里还是继续讲运用轻重之法要通权达变。桓公问管子:“轻重之法用到何时才算完成呢?”管子回答:“轻重之法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更替一样,是没有结束的。国家有忧患的时候,要用轻重之法调节粮食,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以应付战争的需要;储备足够的财富作为战争中有功将士的奖赏。这些都要用到轻重之法。”“天下宾服,有海内,以富诚信仁义之士,故民高辞让,无为奇怪者。”天下太平的时候,要让诚信仁义之士富起来,给他们高官厚禄。这样民众就会赞赏辞让的品德,不会巧取豪夺,出各种怪招。“富”,在这里是使动词。在太平时期,轻重之法还是用得到,国家财政状况好,可以用物质刺激来改变社会风气。这就能体会到《管子》比儒家高明的地方,仁义要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政府提倡老百姓要做好人,但如果好人都很穷,朝不保夕,而坏人都很富,这叫老百姓怎么行仁义?最后只能沦为一句空话。所以单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不够,如果是“让一部分好人先富起来”,那么国家经济照样可以迅速发展,而社会风气、官场风气也不至于很坏 了。
最后总结说:轻重之法,“诸侯不服以出战”,诸侯不服、天下大乱的时候,要靠它去打仗取胜,用经济实力保证国家安全。“诸侯宾服以行仁义”,诸侯服从、天下太平的时候,要用轻重之法去推行仁义。所以轻重之法在任何时候都适用,不只是一个权宜之计。看看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古代经济史,凡是经济繁荣,中央政权的力量比较强大时,政府都推行轻重之法,例如盐铁专营,设立平准制度等等。到了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职业皇帝”执政时,他们在深宫里长大,从小跟着那些儒生读书,完全照搬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那一套,认为盐铁专营等措施是与民争利,不再推行,最后国力就会积贫积 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