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语】桓公问管子曰:“事之至数可闻乎?”管子对曰:“何谓至数?”桓公曰:“秦(泰)奢教我曰:帷盖不修,衣服不众,则女事不泰。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大夫少牢,不若此,则六畜不育。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群材不散。此言何如?”管子曰:“非数也。”桓公曰:“何谓非数?”管子对曰:“此定壤之数也。彼天子之制,壤方千里,齐诸侯方百里,负海子七十里,男五十里,若胸臂之相使也。故准徐疾、赢不足,虽在下也,不为君忧。彼壤狭而欲举与大国争者,农夫寒耕暑芸(耘),力归于上,女勤于缉绩徽织,功归于府者,非怨民心,伤民意也。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泰奢之数,不可用于危隘之国。”桓公曰: “善。”
这一段是反对鼓励消费、追求奢侈的。桓公问管子:“我可以听你说说治国的最好办法吗?”“事”,是管理、治国的意思。管子回答:“什么叫最好的办法?”前面讲了任何政策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也就是没有一种所谓最好的办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这句是管子的反问。齐桓公说:“泰奢教我说,出门时,马车上遮阳光的帷盖不够长;置办的衣服不够多,穿来穿去就只有两三套,那么纺织手工业就发展不起来了。”“俎豆之礼不致牲,诸侯太牢,大夫少牢,不若此,则六畜不育。”俎和豆都是祭器,“俎豆之礼”就是祭祀之礼。按礼的规定,诸侯和天子一样,要用太牢来祭祀,牛、羊、猪各一头。大夫要用少牢祭祀,羊、猪各一头。现在祭祀没有达到标准,都简化了,诸侯不用太牢,大夫也不用少牢了,甚至后来就用木刻的牲畜做供品了。这样一来,六畜就不能繁育,畜牧业发达不起来。看来当时人吃肉是难得的,养牲畜主要是为了祭祀之用。“非高其台榭,美其宫室,则群材不散。”如果不把台榭修建得很高敞,不把宫室装饰得很华丽,那么木材、石材等各种建筑材料的贸易就不兴旺了。转述完泰奢的这番话,桓公就问管子:“这些话有没有道理啊?”书上的“秦”,应该是“泰”,其实没有这个人,是作者虚拟的。古人用问答体来写作时经常会虚拟一个名字,往往和内容有关。“泰奢”的意思是太奢侈。因为“秦”和“泰”字形很近,相信是刻书时刻错 了。
管子回答:“这是错误的办法!”桓公没料到他会这样说,追问道:“为什么你说这是错误的办法?”管子回答:“此定壤之数也。”这是天下太平、地制有一定规矩的时候,才可以用的办法。“彼天子之制,壤方千里,齐诸侯方百里,负海子七十里,男五十里,若胸臂之相使也。”那时天子管辖的,方圆千里土地;统一规定列国诸侯的范围方圆百里,不能超过天子之国。滨海的子国七十里,男国五十里。这样就像身体上的胸和臂一样互相拱卫。天子像心胸,列国诸侯就像手臂,彼此依赖。所以能够调节缓急余缺,即使粮财散在民间,也不致成为统一国家君主的忧虑。天下太平,用鼓励消费来刺激经济,财富虽然集中在民间,但天子号令可以一直贯彻下去,随时可以征用,这叫做藏富于民。但是领土狭小而还要起来与大国争强的国家,情况就不同了,必须使农夫努力耕耘,成果归于君主;使妇女勤于纺织,成果归于官府。这并不是故意要伤害民心与民意,是不得不这样做。“非有积蓄,不可以用人,非有积财,无以劝下。”因为国无积蓄就不能用人,国无余财就不能鼓励臣下。所以说,鼓励消费和奢侈的办法,不可以用在领土狭小而危机重重的国家。桓公说:“对极 了。”
这一段是反对用鼓励消费以刺激经济的办法。所以看完两篇,会发现主张完全相反,一个主张节俭,一个主张奢侈,但都是有前提的。有些学者没有把整部《管子》贯通起来研究,看到《侈靡》就断定管子主张鼓励消费以刺激经济。然后就去否定《事语》,说是伪作。读书真是不容易,要反反复复、完整地理解《管子》的思想。这也就是我一开始在“导言”里讲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西方人不一样,不是有一个完整的结构,然后一章章地演绎论证。我国古代圣人是随机说的,在一定的场合,针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发表意见。我们必须把很多篇综合起来,才能发现他思想学说的整体结 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