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一直是儒家推崇的公共价值,是政治价值观念,儒家认为以德服人胜过以力服人,原因是以德服人能够实现政治稳定,王道崇高,是人心所向。孟子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1]尊从王道而不推行霸道,以德服人是王道政治的最根本的内容,仁政王道重点在于对黎民百姓进行感化,用德性的力量进行统治,而以力压人则是外化的统治,并且达不到满意的效果。霸道可以满足君王的个人私利,可能成为大国,但黎民百姓内心不服,这种私利也不一定能得到保全,而王道政治一方面达到了维护统治的目的,另一方面多少也对百姓有利。
王道是崇高的公共价值观念,其原因是王道考虑百姓的现实问题,为天下黎民百姓着想,具有“天下”观念。天道推崇的是王道而不是霸道。董仲舒说: “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2]王道是天道,王道不随意对百姓用刑,真正的“王”是崇高的事业,而不具有随意性,“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庸能当是。是故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时而成之,法其命而循之诸人,法其数而以起事,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志而归之于仁。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是故人之受命天之尊,父兄子弟之亲,有忠信慈惠之心,有礼义廉让之行,有是非逆顺之治,文理灿然而厚,知广大有而博,唯人道为可以参天。”[3]董仲舒的意思是真正的王者能够通晓天、地、人三道,一是禀承了天、地的仁义道德,二是善于参照天、地的道德仁义,并运用于人类社会,治理天下,对天下百姓实施仁、义、礼、智。由此来看,古代的君王是具有公共精神和公共价值的治理者,成为王者是一种崇高的事业,需要对百姓施行德治,王道是人心所向。
孟子认为推行王道可以赢得百姓的尊重,得到黎民百姓的拥护,实现统治。孟子说: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 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4]王道是人心所向,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得到百姓的欢迎。王道要解决的是百姓的现实生活问题,“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5]。解决了百姓的问题就能够赢得百姓的爱戴,王道政治是崇高的政治。王道治理是圣王的治理,圣王的治理通过道德感化和道德教育,不通过武力进行强迫和征服。在孟子看来圣王指的是尧、舜、禹、商汤王、周武王、周文王。这些圣王通过王道政治赢得天下。“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6]治理天下,王道治理最为理想。圣王的治理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圣王精通天、地、人三个方面,特别是对天下黎民百姓比较了解。圣人的内涵非常深刻,主要是指通天地人三界的人才。“圣”是通的意思。“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 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释说: “圣,通而先识。”[7]“圣”的境界在于精通和提前觉悟意识。“仁义接,宾主有事,俎豆有数曰圣。”郑玄注解说:“圣,通也。”[8]“圣”就是“通”,圣人的内涵就是智慧亨通,知识广博,德性广大,富有而盛德。圣王的治理是境界崇高的治理。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王道治理之所以崇高,关键是能够得到民心,得到民心的人得到天下,实现“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中,人和最重要,因此“人和”是王道追求的治理境界,是人心所向,价值崇高。
总之,孟子提倡王道,是对先王治理的继承,认为王道价值崇高,是人心所向,是天下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王道是圣王的治理观念,通过内心感化达到心服口服,避开武力强迫,最后赢得天下百姓。孟子的王道观念是一种公共价值观念,这为开启天下公共利益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