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圣明,万物备我

个体圣明,万物备我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主体意识是成人成圣,成人成圣需要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孟子对个体人的条件进行了考察,认为个体完全能够使公共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正是基于个体本性对事理具有通透能力,使人能够通透、理解公共价值的必然性,公共价值是“仁”为核心的价值,孟子对个人能力毫不怀疑,这为公共价值提供了可能性依据。儒家主张从个体出发,通过自律达到公共价值的实现。个体不仅仅具有“自明”性质,而且还具有内心圣洁性质。

孟子的主体意识是成人成圣,成人成圣需要通过个人努力而实现。个人的心性和灵性是一个人成为具有公共理性人的条件,即是说公共价值是否具有可能性依赖于个人的特质。孟子对个体人的条件进行了考察,认为个体完全能够使公共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

首先,个体的心性完全可以通透公共价值。“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朱熹注释说: “大则君臣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15]意思是人能体悟万事万物的必然道理,个体的本性具有体悟天地自然和社会人际的道理,万事万物都在人的心中,不会有所遗漏,个体的心性完全有通透事物的能力。这正是《中庸》所说的“诚明”道理,“自诚明,谓之性。”朱熹注释说: “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16]诚实无妄,德无不明,每一个人都有善德天性,这一天性使人能够通透事物的道理。“反身而诚”即是主体能够通过正反比较,找出事物的必然道理,实现通透事物道理的能力。人的本性具有通透事物道理的能力,必然能够体悟到“仁”,通过体悟,使个体逐渐靠近“仁”本身。同时“仁”本身在每个个体身心中是客观存在的,可以实现通透“仁”的可能。谭嗣同在《仁学》中说明“仁”的要义是“通”,即是一种平等,还是一种通透的能力,“仁以通为第一义”。“通之象为平等。”他说通有四义: “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平等者,致一之谓也。一则通矣,通是仁矣。”[17]人我不通则出现争夺,仁与不仁出现,自然不会平等。“苟仁,自无不通。亦惟通,而仁之量乃可完。由是自利利他,而永以贞固。”[18]人的平等也在于都具有通透事理的能力。孟子从心出发,突出了主体能力的客观实在性,高扬了主体智慧存在的能力本性,这种“心”是指人有这种从世界获得知识、智慧和通透事理的能力。孔子讲“为仁由己”,其中的内涵也是说人人都有通透“仁”的能力,也有体悟“仁”的能力。这种思想开启了儒家的“心”路哲学,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即是以主体良知作为成人成圣的先决条件,意思是说人的良知可以成人成圣、开启智慧之门,因为良知可以通透成人成圣的道理,是开启知识和智慧的钥匙。陆九渊说: “改过迁善,固应无难,为仁由己,圣人不我欺也。”[19]主体通透事理的本性已经存在,实现它并不难办到,只要自我努力。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学说: “为仁由己,固非他人所能与。”[20]主体的自明性不是他人所给的,完全依赖自身具有通透事理的能力。正是基于个体本性对事理具有通透能力,使人能够通透、理解公共价值的必然性,公共价值是“仁”为核心的价值,孟子对个人能力毫不怀疑,这为公共价值提供了可能性依据。

其次,个体内心的圣洁完全可以通达公共价值。儒家主张从个体出发,通过自律达到公共价值的实现。个体不仅仅具有“自明”性质,而且还具有内心圣洁性质。前面论述过人有良知、良能,说明人完全具有圣洁的特性,这完全可以为公共价值找到一种可能性的条件。孟子说: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朱熹注释说: “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注释说: “良知良能,皆无所由; 乃出于天,不系于人。”[21]良知、良能说明人具有内心的圣洁性质,这种性质与社会仁义具有一致性,可以实现公共价值,内心的圣洁在孟子那里通过“四心”体现出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2]仁义礼智是本心固有,说明人本身具有内心的圣洁性,这与公共价值完全具有一致性。孟子认为人的“不忍人之心”即是圣洁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23]。儒家讲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既是说人本身的圣洁性,同时也是说本身要向内求而达到圣洁。冯友兰说: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24]由于内心的圣洁,内圣外王,不忍人之心,使个体能够直接通达公共价值。

由于孟子身处儒家学说的发展上升时期,孟子并没有将儒家的“内圣”范畴直接表述出来,而是将仁义礼智的价值直接说成是植根于内心,其思维径路则是一种内圣外王的思路。内圣外王说的是内心的圣洁可以通达公共价值,可以实现天下治理。孟子的人性本善、天道有诚,都为这种内心圣洁做了理论上的铺垫,说明个体的本性特质完全具有通达公共价值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