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理念“善”要发展成为行为“善”,强调人与人关系的处理在行为上要体现为“善”,是对“道”的执行,行为本身体现为“善”的宗旨。与人为善是对“善”的执行。“善”是一个价值观念,“善”本身不可能在社会中抽象地呈现,只可能以具体行为表现为“善”的理念。孟子提倡仁政王道的公共价值理念,这些都是“善”,但仁政王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必须通过政治行为和措施体现出“善”政。这是将王道政治价值观演化为现实的政治行为,实现公共的价值趋向。孟子认为诸侯推行王道政治不是让人直接接受王道本身,而是政治行为体现为王道的本质,以“善”的理念养护人即是行为善,通过善的行为征服人,而不是以“善”的言语征服人。孟子说: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19]意思是口头上的善道是不能使人心服的,但是通过善道的行为来熏陶教养人,才能使天下人归服,天下人心不服不能统一天下。以善养人是具体的政治行为,目的是使百姓得到君王的实惠,而不是将善道抽象地存在于口头上,有善道和善心而没有实际的善行,不足以使天下归服。这种思想与张载的思想如出一辙。张载说: “天视听以民,明威以民,故《诗》《书》所谓帝天之命,主于民心而已焉。”[20]民众是公共事业的核心,必须以民心为准,以民为本的价值是公共价值。张载将民众视为价值的核心,“民吾同胞,物吾与也”[21]。意思是对民众要给予实惠,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言语上。
首先,实施“善”行为到社会上的无依无靠者身上,通过善的行为养活天下的可怜人。孟子与齐宣王对话。孟子说: “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 ‘哿矣富人,哀此茕独’。”齐宣王曰: “善哉言乎!”孟子曰: “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22]意思是: 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周,对农民采取九分抽一的税率,对官人给予世代承袭的俸禄,在市场上只稽查不征税,任何人到湖泊捕鱼不禁止,犯罪的人的刑罚只由他本人承受,不牵连他的亲人。鳏寡孤独四种人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人,周文王实行仁政一定最先考虑到他们。《诗经》说: “有钱的人是可以过得去了,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单人。”无依无靠的人不可以不重视,他们的生活是否有保障影响民心的安定,有善心的政治人物为了稳定人心必须让这些人能够生活下去。天下的可怜人能够活下去,必然能够让国人感到国家的巨大吸引力,国人才能为国家效力。同时,善的行为实施上是公平的,刑罚不能牵连无辜,行为必须体现为善的宗旨。
其次,实施“善”行为到黎民百姓身上,通过善的行为使黎民百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官吏必须先公后私,公私关系必须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23]意思是说,滕国地小,也要有官吏和百姓,没有官吏,百姓无人管理,没有百姓,官吏无人养活。孟子建议,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城市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有每家五十亩祭祀的圭田。无论埋葬和搬家都不出本乡本土。共一井田的各家平日出入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有疾病互相照顾,百姓便亲爱和睦。管理的办法是: 每一方里的土地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有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以外八百亩分给八家做为私田。这八家共同来耕种公田。先把公田耕种完毕,再来料理私事,这是区别官吏和百姓的办法。“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 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24]意思是光有善心不足以治理天下,光有好的办法不实行起来不足以称为好的办法。老百姓得不到诸侯的恩惠不能称为“善”政。善的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以恩惠的施予为主要途径,而不是以抽象的善心为依托,善心与善行要结合起来,行动才是关键。
其三,“善”行为必须实施到社会上有才能的人身上,通过善的行为善待君子、贤人。君子、贤人是国家的知识分子,处于社会的上层,一是知识水平、层次较高,二是德性修养达到较高的程度,不同于黎民百姓。对待君子、贤人同样要以“善”的行为来熏陶,君子、贤人的追求既有物质基础,但又高于物质成分。孟子说: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 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25]意思是伯夷和姜太公躲避纣王住在海边,听说文王兴盛起来,都归服文王,伯夷和姜太公是天下有声望的老人,他们归服文王等于天下父亲归服文王,原因是文王有善心奉养老年人。如果诸侯都像文王一样奉养天下老人,不出七年就可以掌握天下政权。君子、贤人重视才能的发挥和政治生存环境,不是简单地追求物质,才能没有用武之地和没有正义公平的环境他们不会归服,因此必须以“善”的行为对待君子、贤人。孟子说: “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君子之道也。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王公之尊贤者也。”[26]尧为了提拔舜,通过善养君子的方式使其为国家效力。
总之,孟子的善道向现实社会的演化从与人为善过渡到以善养人,实现了公共价值的善道从关系处理到行为处理的转变,与人为善是关系处理,以善养人是行为执行。以善养人是一种“善”的公共价值向社会现实的演化,将抽象的“善”转化为现实的“善”。抽象的“善”是善道、善心,具体的“善”是善行、恩惠,以善养人是行为善的落实,其实施对象既是黎民百姓,也是君子、贤人,以善养人主要是政治治理的需要,目的是让天下归服,达到统治的目的,实际是王道政治在现实中的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