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义生礼,公共礼义

仁义生礼,公共礼义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公共价值思想向社会的演化突出了“伦”的重要环节。仁义是天理,“礼”则是对仁义的演化,是人事。即是说仁义通向礼节,礼节开启了仁义,仁义在现实中转化为礼节,仁义生成礼义。总之,人伦原则下的仁义规范了自我的行为,形成礼节、礼义,目的是实现仁义的公共价值,仁义通过人伦行为来检验,而人伦又是礼节下的人伦,礼节显示人伦规范。礼义是公共礼义,因为礼义本身要符合仁义,考虑社会的公共利益。

孟子公共价值思想向社会的演化突出了“伦”的重要环节。“伦”是一种秩序,讲究规则、规范,“伦”来源于仁义,“伦”通过“礼”的形式表现出来,“礼”的根源在于仁义,仁义生成礼义。孟子认为仁义的公共价值向社会的转化通过“礼”的形式来实现。中国古人认为“礼”的根源在于天理之道,儒家认为“仁”就是天理,王船山认为“礼为天理之经”。[1]天理是“仁”,“仁”生成“礼”。孟子说: “仁之实,事亲是也; 义之实,从兄是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 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2]“礼”是对仁义的适宜调节和修饰,因为仁义而生成礼乐。仁义是天理,“礼”则是对仁义的演化,是人事。王船山说:“‘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3]人事的原则是对天理的遵循,王船山对礼的来源解释得比较清楚,孟子的“礼”内涵就是这个意思。孟子对“礼”内涵的阐述是对古圣先贤“礼”思想的继承和发挥,孔子说: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4]。“仁”是德性的依据,“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5]“礼”是“仁”德在现实中的确立。中国古代《诗经》体现了仁义的精神,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6]。朱熹注释说:“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下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7]“礼”在“诗”的基础上形成,根源在于仁义。

没有仁义不可能形成“礼”,仁爱才能形成爱心,通过孝悌、尊敬、忠恕之“礼”表现出来。淳于髡说: “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说: “礼也。”淳于髡问: “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孟子说:“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淳于髡问: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孟子说:“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8]男女之间保持不亲昵的礼节,但是由于仁爱,当嫂子处于危险之中则应给予援手施救,这也是礼节所致,因此礼节的产生源于仁义,是慈爱之心。因此没有仁义就没有礼义的生成。孟子认为没有仁爱必然没有礼义,自己爱别人才能实现别人尊重自己,孝、敬、忠的礼节才会产生,由于仁爱的强烈程度得到增加,礼节才能施展到位,礼节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孟子说: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 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 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 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 舜人也; 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 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9]君子笃守礼节的关键原因是君子以仁存心,常常自我反省,以礼善待他人。孟子将仁义与礼节以“路”与“门”作为比喻,说明“路”通向“门”,“门”开启“路”,“夫义,路也; 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10]。即是说仁义通向礼节,礼节开启了仁义,仁义在现实中转化为礼节,仁义生成礼义。

孟子突出了仁义礼智的一体性和连贯性,“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 是非之心,智也”[11]。仁、义、礼、智,存在于人的本心之中,仁心导致义,仁义导致礼,人的一切行为都受仁义的支配,通过礼表现出来,孝悌、恭敬、忠恕、诚信的礼节应运而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12]孟子将仁义的本心作为人存在的根本条件,没有仁义不能成其为人,人能舍生取义,在于大仁大义的原则,以礼义约束自我的行为,不符合礼义的行为不会施展,哪怕是丧失生命也要恪守礼义。

总之,人伦原则下的仁义规范了自我的行为,形成礼节、礼义,目的是实现仁义的公共价值,仁义通过人伦行为来检验,而人伦又是礼节下的人伦,礼节显示人伦规范。孟子公共价值思想现实转化的内在逻辑是仁义—人伦—礼义的过程。礼义是公共礼义,因为礼义本身要符合仁义,考虑社会的公共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