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恭俭礼下,取民有制

恭俭礼下,取民有制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认为通过“礼”形成一种制度,达到对国君的限制,以让百姓得到一点点恩惠。“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说明了国君在治理天下时要有合宜的思维理性,不随意施展某种行为,要善于从百姓的视角探讨国君的行为是否恰当。孟子的思想是强调国君和百姓之间的均衡关系,制度要考虑到均衡。[15]国君对百姓之礼不能以上压下,要能恭俭礼让,做到制度考虑到每一个人,不能仅仅考虑自身。

对国君而言要重视公共利益,以公共价值为导向,做到先义后利、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这些公共价值也要向社会转化,通过人伦行为限制国君的行动,国君有国君的行为,国君有国君之“礼”,国君要以“礼”善待百姓,通过“礼”体现出国君重义,民贵君轻和乐以天下。孟子认为通过“礼”形成一种制度,达到对国君的限制,以让百姓得到一点点恩惠。孟子说: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13]贤能的君主对待百姓注重理性,不随意从百姓那里索取,通过提前预防和有所作为,使百姓不受委屈,通过一些有益的步骤不使百姓走上犯罪的道路。国君的这些行为尽到了应有的礼数,对百姓负责,不让百姓生灵涂炭。孟子从一种均衡的视角探讨了国君对百姓的礼节。

“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说明了国君在治理天下时要有合宜的思维理性,不随意施展某种行为,要善于从百姓的视角探讨国君的行为是否恰当。在孟子那里有制度公平思想的萌芽,国君要有制度公平的意识,对百姓进行索取、征税、服劳役,要建立合理的制度,首先要看这些制度是不是考虑了百姓的基本生存生活,是不是让百姓受到了委屈,百姓犯罪的原因是不是国君没有提前预防造成的。因此国君之礼是要求国君对百姓尽到应有的尊重,对百姓有恭敬之心,这种国君对百姓的礼节要求国君能够恭敬和谦让,不让百姓陷入犯罪的窠臼之中,国君如果有辞让之心则可以施展国君对百姓的礼节。取于民的制度一定要合理,制度的制订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承受能力。“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14]意思是丰收年虽然多征收一些税也不算苛刻,但并不多征收; 灾荒年份每家的收成还不够来年肥田的耕作成本,如果也一定要收满规定的税,百姓则承受不了。国君是人民的父母,却使百姓辛勤劳动,结果连养活父母的东西都不够,还得借高利贷来缴税,结果抛尸山沟,那么作为百姓父母的作用又在哪儿呢? 孟子的思想是强调国君和百姓之间的均衡关系,制度要考虑到均衡。关于国君与百姓的均衡,孟子说: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 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15]国君对百姓之礼不能以上压下,要能恭俭礼让,做到制度考虑到每一个人,不能仅仅考虑自身。王阳明说: “是故率是道心而发之于父子也无不亲; 发之于君臣也无不义; 发之于夫妇、长幼、朋友也无不别、无不序、无不信; 是谓中节之和,天下之达道也。放四海而皆准,亘古今而不穷; 天下之人同此心,同此性,同此达道也。”[16]国君实施的制度尽量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正是约翰·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两个原则的内容之一: “第二个原则: 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①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 并且②依系于地位和职务向所有人开放。”[17]意思是制度要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它的规约是双向的而不单向的。

孟子的国君对百姓的“礼”思想体现了国君应有的人伦规范,目的是将国君应遵循的公共价值转化为现实的行为规范,是对先义后利、民贵君轻和与民同乐的公共价值进行现实的转化,让国君的礼义在黎民百姓中慢慢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