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度制订原则:

制度制订原则:

时间:2023-0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的行政管理伦理思想初步强调制度公平。制度公平的制度原则强调行政管理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制度,调节天下所有人的关系,制度明确。孟子公共伦理思想建构了人伦有序的社会规范,通过和谐差等达到社会和谐和稳定。孟子行政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政太平。

孟子在行政伦理思想上希望统治者施行公平的制度,制度公平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度公平就能够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其原则是施行仁义于天下,是否体现出仁义,关键在于天下黎民百姓是否得到实实在在的恩惠。孟子说: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29]意思是对待万物要爱惜而不用仁德,对待百姓要用仁德而不亲爱。君子仁爱百姓而爱惜万物。这种仁爱是给百姓实实在在的恩惠。恩惠在于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够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孟子的理想是: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0]天下黎民百姓不管老幼、鳏寡孤独,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要想实现这些理想必须有公平合理的制度。“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31]真正贤明的行政管理者在管理天下时会制定合理制度,征收赋税、徭役、兵役,按照合理的制度执行。孟子的行政管理伦理思想初步强调制度公平。

首先,制度制定要做到均衡。均衡即是要做到贫富不能过于悬殊,不能出现富有的人穷奢极欲而贫穷的人饿死路途,孟子认为国君不与民同乐是贫富过于悬殊的表现,这样的制度不公平合理。“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32]这说到底是制度不合理,统治者占有一切资源,不公平合理。因此,制度的制定要均衡国君与黎民百姓的利益关系、均衡君臣利益关系、均衡行政管理者即士人与百姓的利益关系。例如,君子与庶民的关系通过公田和私田的使用加以均衡。“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33]在不同的地方征税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地方施行九抽一的税率,有的地方施行十抽一的税率,君子要先耕种公田,而庶民不耕种公田,这样的制度比较公平合理。

其次,制度制定必须要精确,准确分明。“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34]意思是仁政要从划分田界开始,田界划分不准确,井田大小不均匀,俸禄收入也不合理,贪官污吏一定想打乱正确的田界。田界正确,收入分配就公平合理。由此可以看出,制度公平非常重要。

其三,制度制定起到预防的作用。先要有制度,不能没有制度而匆忙地对百姓进行惩罚,这对百姓来说不公平。“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35]先要制订合理的制度使百姓不至于犯罪,不能等到百姓犯罪了再去进行惩罚,这是极不公平的。

儒家在行政伦理上极度强调制度的公平合理,主张通过礼义的调节达到公平合理。荀子说: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36]礼义即是制度,礼义均衡彼此的利益关系。《礼记》说: “是故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37]礼义达到人伦关系的调节,通过礼义的制衡使彼此的利益达到调和,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孟子对制度公平没有过多的论述,更多地是提出了行政管理的价值原则问题,而没有上升到制度如何制订,制度制定如何具体化和如何落实也没有较详细的论述。孟子的行政伦理思想更多地继承夏、商、周三代的古制以及孔子的思想,这与他强烈的历史情感是分不开的。孟子以后的儒家学者则对制度伦理思想有更多的研究,逐渐进行制度伦理的具体落实。

综上所述,孟子行政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政太平,主要从为政以仁的行政原则、平治天下的管理原则和制度公平的制度原则三个方面展开。为政以仁的伦理原则强调管理的发起、组织、实施充满了伦理色彩,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发政施仁”,推行仁政的管理措施,对天下所有的人都应有照顾。平治天下的管理原则强调管理者的责任是“平治天下”,对百姓尽职尽责。制度公平的制度原则强调行政管理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制度,调节天下所有人的关系,制度明确。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论述孟子公共伦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人伦行为的践行论、社会差等和谐论和行政伦理太平论三个方面展开。公共伦理需要人言行礼义,需要有差等的人伦秩序,需要以仁行政,礼义是公共伦理之纲,差等秩序是伦理之目,以仁行政是伦理之辅。孟子公共伦理人伦践行论认为言行要有礼义,从“言以礼义”“言行一致”和“示行与事”三个方面进行。孟子主张通过人伦礼义规范语言,言行要一致,言必行,行必果。国君必须以行动和工作给民众实惠。孟子公共伦理思想建构了人伦有序的社会规范,通过和谐差等达到社会和谐和稳定。和谐差等的总体原则调节穷人和富人、知识分子和民众、国君和臣民之间的关系,通过差等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人伦有序的规范原则建构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人伦秩序,德性正位的评价原则指出仁义是评价人的中心标准,评价的中心原则是德性符合正位。孟子行政伦理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政太平。为政以仁的伦理原则强调行政管理是伦理色彩的管理,管理者对管理对象“发政施仁”,推行实施仁政的管理措施,对天下所有的人都应有照顾。平治天下的管理原则强调管理者的责任是“平治天下”,对百姓尽职尽责。制度公平的制度原则强调行政管理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制度,调节天下所有人的关系,制度要明确。

[1] 《礼记·儒行》,《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70页。

[2] 《拾遗·近思录拾遗》,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376页。

[3] 《孟子·离娄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78页。

[4] 《孟子·离娄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页。

[5]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页。

[6]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6页。

[7] 《孟子·梁惠王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8页。

[8]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7页。

[9] 《论语·为政》,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53页。

[10] 《礼记·表记》,《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39页。

[11] 《礼记·缁衣》,《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647页。

[12] 《孟子·公孙丑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35页。

[13] 《论语五·为政篇上》,卷二十三,黎靖德《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533~534页。

[14]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页。

[15]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引言》。

[16]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17]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3页。

[18] 《论语·颜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138页。

[19]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5页。

[20] 《孟子·离娄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76页。

[21] 《孟子·梁惠王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6页。

[22] 《孟子·梁惠王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23~224页。

[23]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9页。

[24] 《孟子·告子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32页。

[25]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50页。

[26] 《孟子·公孙丑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0页。

[27] 《岳阳楼记》,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

[28] 《孟子·梁惠王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5~216页。

[29] 《孟子·尽心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363页。

[30]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04页。

[31]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4页。

[32] 《孟子·梁惠王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3页。

[33]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6页。

[34] 《孟子·滕文公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56页。

[35] 《孟子·梁惠王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第211页。

[36] 《荀子·礼论》,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第346页。

[37] 《礼记·大传》,《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50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