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译文】
曾子听完孔子的孝道论,以为政教之所以好的原因,都是由于孝的德行,所以又问:“圣人的德行,就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百孝图·济母置儿
【原文】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世界万物,都是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以成形,禀天地之理以成性的。但物得到的气只是一部分,故愚钝;而人得到的气却是全部,故聪灵。所以,天地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是为最为尊贵的。这样看来,若以人的行为来讲,再没有大过孝的德行了。万物出于天,人伦始于父,因此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享受祭礼更为重大的了。自古以来,只有周公做到了这一点。所以配天之礼,是他始创的。”
【原文】
“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译文】
“周代,武王逝世,周公辅助成王,主理国家政治,制礼作乐。他创制了在郊外祭天的祭礼,把其始祖后稷配祀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周公这样追尊他的祖与父,无疑是倡导德教,而在四方作为示范。所以各地的诸侯,都能恪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孝德感人如此之深,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什么能超出孝道的呢?”
百孝图·谨侍兄疾
【原文】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译文】
“圣人教人孝道,是顺应自然的人性,而不是被勉强的。因为一个人的亲爱之心,是年幼时在父母膝下玩耍之时就萌生出来的,等到逐渐长大成人,就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情的爱敬。这是人的本性,是良知良能的体现。圣人就是因为他对父母日益尊敬的心理,就教导人们孝敬的道理;因为他对父母亲情的心理,就教人爱亲的道理。本来爱敬出于自然,圣人不过启发人的良心,遵循人的本性教授敬和爱,也不是勉强为之的。所以圣人教导的,不必严厉地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很有效。他所凭借的就是人生来固有的本性。”
百孝图·掘地寻仇
【原文】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译文】
“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感情,是出于人类天生的本性,不是受强迫的。这里边还含着敬意,父如严君,这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子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这个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子女,既像一个有威望的君主,又是一位慈爱的亲人,有双重感情在里面,所以没有比这样的感情更厚重的了。”
【原文】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译文】
“所以爱敬之情当由爱敬自己的父母起始。假如有人不敬爱自己的父母,而却去爱敬别人,那就叫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父母而去尊敬别人,那就叫违背礼法。爱亲敬亲,是顺道而行的善行;不爱不敬,就是逆道而行的凶德。不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要倒行逆施,人民如何能效法?不是在躬行爱敬的善道上努力,却凭借恶道施为,即使能得一时之志,也是被君子所不齿的,终将遗臭万年。”
百孝图·践地避石
【原文】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
【译文】
“有道德的君子,却不是那样做的,他的谈吐,必定考虑到要让别人称道;他的行为,必定考虑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欣慰。他奉行的道德和义理,必定会令他人尊敬;他的行为举止,必定会使人们取法;他的容貌气度,必定端庄伟大无可挑剔;一进一退,都是合乎礼仪,可以作为楷模。君子这样来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百姓自然敬畏并爱戴他,学习效法他。所以君子能够很顺利地完成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法规政令。”
【原文】
“《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译文】
“《诗经·曹风·鸤鸠》中说:‘善良的正人君子,他的威仪礼节,一定是没有差错的,这样他才能够为人师表,而被老百姓所效法了。’”
【评析】
孝治,重在德行方面;而圣治,却在德威并重。德,是内在的美德;威,是外在的美德。内在的美德与外在的美德合起来,才算是爱敬的全德。圣人讲学一步进一步,内外兼修,爱敬并施,自然德教顺利完成,政令不严而治了。
百孝故事 赵娥——手刃父仇
赵娥,东汉酒泉郡禄福县(即肃州)人,父亲叫赵君安,丈夫叫庞子夏。庞子夏去世后,赵娥在禄福县抚养儿子庞淯。
赵娥的父亲赵君安被禄福县豪强李寿所杀,而赵娥的三个弟弟又相继死于瘟疫。李寿得知后,高兴地对众人说:“赵家强壮绝尽,只剩下女人了,我又怎么会怕她来复仇呢?”赵娥听此狂言,激发了长期以来的报仇之心,悲愤地发誓说:“我一定要亲手杀了李寿!”赵娥经常夜间磨刀,扼腕切齿,悲涕长叹,毫不在意别人嘲笑她是女流之辈。
百孝图·手刃父仇
李寿整天骑马带刀,防卫森严,行事飞扬跋扈,众人都躲着他走。终于有一天早晨,赵娥跟踪李寿到都亭前,跳下鹿车,抓住李寿的马头,大声斥骂。李寿一惊,企图调转马头逃跑。赵娥挥刀奋力朝李寿砍去,这时马因受到惊吓,将李寿摔在路边的泥沟里,赵娥找到李寿,又用力砍去,因用力过猛,刀砍到了树干被一分为二,李寿也受了伤。李寿拿着自己的刀大喊大叫,一跃而起。赵娥随即挺身奋起左手抵住他的额头,右手卡住他的喉咙,反复周旋,最终李寿气闭,倒在地上。赵娥就拔出李寿的刀,割下李寿的头,到官府自首。
当时的禄福长尹嘉,不忍心给赵娥定罪,就主动辞去官职,不受理此案。继续受理此案的官员也不愿意定她的罪,而且想私自放走她。赵娥却视死如归,坚决不做贪生怕死之人,颇有大义凛然之气。后来,朝廷大赦天下,赵娥终于名正言顺地回家了。
不顾自己的安危,一心为父报仇,报仇后又主动承担后果,赵娥的确是一位刚烈的女子。孝是不分男女老少的,在某种程度上,女子的孝心意念是更超乎常人想象的。虽然赵娥的这种过激行为国法不容,但却是情有可原的,所以受理此案的官员才都不愿意治她的罪。朝廷的大赦天下表现的是一种宽容,是为了给犯错的人一次机会,恩威并重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最佳手段。
孔礼——得母推财
孔礼,字德达,三国时涿郡容城人。当时正遭遇战乱,孔礼和母亲走散了,他由于找不到母亲心里非常着急。不久,同郡人马台帮助他找到了母亲。孔礼为了表达感激之情,把自己的全部家产都送给了马台。后来马台触犯了刑律,被判处死罪。孔礼利用自己的关系,私自帮助他逃出了监狱。但是,他们得到消息,知道自己横竖都难免一死,于是就索性一同回来自首,并向官府诉说原委。当时负责的官员很同情他们的遭遇,就向曹操报告了此事。曹操听说后,很宽容地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减刑处理。后来,孙礼的才能又被发掘,并做了官。
孔礼这种包庇和帮助别人越狱的做法,自然是没有可取之处的。马台犯了法理应受到惩罚,他的行为自然不会得到当政者的同情。真正感动曹操的是孔礼的那份孝心,他的孝心救了两个人的命,足可见孝道的威力之大。
百孝图·得母推财
孙棘——兄弟相代
孙棘,是南朝宋武帝大明年间人。当时,朝廷征召壮丁去防卫边疆。孙棘的弟弟孙萨应征去充军,没有按期到达。根据当时的军法,他被判入狱。孙棘的妻子许氏,告诉丈夫说:“你是一家之主,怎么能眼睁睁看着弟弟受罪呢?姑姑临终时,要你照顾好弟弟。可是他现在还未娶妻成家,却进了监狱。你快想想办法啊。”于是,孙棘便来到郡里,表明愿意代替孙萨受刑。而孙萨从3岁起就和哥哥相依为命,也深受哥哥照顾,因此感恩之心使得他不愿意让哥哥为自己受苦,便说是自己犯法,受刑法是合情合理的。就这样,兄弟俩相持不下。太守张岱,怀疑他们两兄弟不是真心,便将孙棘和孙萨分别安置在不同的地方,分别审讯。结果两人的态度还是那么坚决,当审讯哥哥孙棘时,官吏说:“已经问好孙萨了,他同意你替他受刑。”孙棘听后,丝毫没有异样,甘愿替弟弟受罚。当问到弟弟孙萨时,弟弟也乐于自己受罚、不连累哥哥。官吏回报说:“准许他们请求的时候,他们都是一副同样的表情,他们都心甘情愿!”于是,太守张岱写表章禀告朝廷,皇上下诏说:“孙棘和孙萨是普通老百姓,但却有如此高尚的品行,所以应该宽大处理。”最后特别赦免了他们。
不通人情的统治者是冷酷的,如果面对这样的孝悌行为仍然不通人情,自然无法得到百姓的爱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了温情,自然也就没有了生机,所以明智的统治者都能把握恩威并重的分寸。
百孝图·兄弟相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