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业集群的重大意义

产业集群的重大意义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绍兴、深圳等重要的产业集群城市,经济增长率均高达20%,其产业集群的数量与规模,在一定条件下与当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呈正相关性。随着规模的扩大,相关延伸产业将被吸引到集群区域内,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成长。图2-2 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机制3.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集群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一是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
产业集群的重大意义_旅游商品产业集群研究

著名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说过,经济全球化已形成一种“哑铃经济”,即在全球竞争中,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显现出两种极端化发展: 一种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一种是缝隙企业。跨国企业,通常以跨国并购的形式来加大对世界经济的支配作用,在个性化、多样化的市场驱动条件下,规模小的缝隙企业凭借专业分工、网络技术和产业集群等优势,彰显强劲竞争力。[14]植根于不同区域中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创造了瑞士、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和德国等工业化国家的竞争优势。[15]当今世界上众多富裕的地区,绝大多数是通过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的(详见表2-3)。在美国,比较均匀地分布着成百上千的各行业产业集群,有些州还存在着多个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 意大利产业集群的代名词——“第三意大利”[16]; 德国的前西德境内则分布着几百家各行业的产业集群; 法国的产业集群颇丰富,主要分布在城市四周,少见于中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富裕地带也存在着规模不一、各行各业的产业集群,如墨西哥、巴西、印度、印尼和新加坡等产业集群发展好的地区大多是当地繁华发达区域。正如斯科特与斯多波所说,产业集群的存在,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线条明显的块状“经济马赛克”[17],这些块状区域聚集了世界财富中心。在中国,倪鹏飞(2012)通过调查发现: 集群是中国经济的龙脉。[18]经济集群、城市集群和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京津的高新技术、东北的装备制造延伸至山东半岛的制造业、江苏沿江、苏南的加工制造业、高新产业、船舶制造业蔓延至上海的高科技、金融行业及装备制造、服务业,扩展至福建和浙江加工制造业及广东电子设备、服装等加工业,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里程中,产业集群遍布大江南北。全国内地280多个城市中已有160多个城市拥有不同程度的产业集群,大小不一的产业集群也有几千个,在175个行业里,皆有产业集群的身影,产业集群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均有重大的意义。

表2-3 国内外知名产业集群一览表

资料来源: 通过相关资料整理而得。

(一)经济意义

1.产业集群促进国家(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最好的20个城市,其人均GDP排名在前20内。其中,深圳、珠海、东莞、温州分别为137476.82元、105041.07元、66206.24元、43632元,均高于全国当期的平均水平41908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东莞、绍兴、深圳等重要的产业集群城市,经济增长率均高达20%,其产业集群的数量与规模,在一定条件下与当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呈正相关性。据调查,广东、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湖南、广西等各省各地的产业集群指数分为: 113、78、109、27、3、41、6,可以看出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某种程度的同向性: 即由东部蔓延至中部,再扩散至西部,产业集群的数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呈递减趋势,由此可见,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拥有国际竞争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闽南三角及环渤海地区。温州生产的打火机占世界总额的70%,嵊州的领带占国内市场的90%,全球市场的40%,产品畅销80余国。古镇的灯饰年均产品销售额占我国灯饰市场60%以上,远销83个国家和地区。[19]珠三角的IT、家电、服务加工等产业集群已形成,在全国随处可见该地区生产的手机配件、计算机零件、各式服装等。上海陆家嘴的金融贸易产业集群,邻近黄浦江,与上海外滩隔江静静相望,是上海中央商务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中国唯一的“金融贸易”命名的国家级开发区。[20]1990年以来,陆家嘴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以中外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基金公司等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促进上海经济及金融体系的快速发展,也成为中国金融投资机构要素市场最完善、最集中的金融产业集群之一。

2.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区域竞争力

主要从其内在机理和外部传导两个方面进行体现。[21]内在机理: (1)集聚资源、共享效应。产业集群使专业化的供应商、中介机构、辅助关联企业集聚一地,形成了专业化、一体化市场,信息传播速度快,人才吸引更突出。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可提高整体的议价能力,化解资金、劳动等要素不足,资源的欠缺将刺激集群内企业寻找更有出路的优势(改进工艺流程、提高专业技术等),将不利的生产要素转化创新的动力。(2)合作、分工效应。产业集群内部可形成专业分工和合作,彼此间可降低交易成本、创造外部经济、提高效率。集群内企业在要素创造过程大多采用合作双赢的方式,距离优势为企业之间交流共享知识宝库、传递有效信息资源、提升企业自身创新意识等提供更多接触机会。(3)相关产业的支持。相关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销售公司、信息咨询业、律师及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技术服务等行业。这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可促进成熟专业服务市场的形成,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随着规模的扩大,相关延伸产业将被吸引到集群区域内,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成长。(4)社会资本的作用效应。一是社会资本产生公共信息,为企业对资源的价值评判提供支持。社会资本实质是一种资源,企业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有大量信息在其之间相互流动、扩散,其中有一部分留在公共领域成为公共资源,有些则直接为企业带来益处,另一些存于员工大脑成为待激发的潜在知识,一旦与相应的环境、条件进行碰撞,其价值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收获。二是提高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效率。社会资本为企业的信息通道提供了极大便利,利于资源在企业之间的分配,同时通过学习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根据其专业化优势识别创新资源的潜在价值,并加以利用,还可借用社会资本这个通道将创新信息传播出去,增强整个集群的创新意识(见图2-2)。

图2-2 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的动力机制

3.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集群通过促进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核心竞争力。这种创新通过观念、管理、技术、制度和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体现。一是集群能够为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22]集聚将各个企业捆绑在一起,激发各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技术学习,企业在你追我赶的状况下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技术进步、提升当地经济的竞争力。二是集群有利于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23]产业内部的分工精细化及产业集群所产生的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学习、技术创新。在精细分工下,集中于某一生产工序的企业,一般要自己解决生产设备、先进技术等方面出现的问题,形成一种无形压力迫使企业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知识、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提高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三是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集群经济有着明显的经济网络特征,产业的地理集中能增加密切联系的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机会,形成学习(模仿)效应,降低了研发的成本。

4.产业集群有利于完善产业链条

对于地区的核心产业集群,对上下游产业会产生更为强烈的需求,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随之在该区域内形成一种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连锁效应就如根作物一般,通过分化、膨胀、生产而产生双倍的经济效益。在浙江的桐庐,其制笔业集群经济区域内,400多家与制笔相关的企业,形成了一条由原材料供应、元件配件、模具设计、加工生产产品至销售产品完整的产业链结构。目前,桐庐的专制模企业、拉丝、电镀、弹簧等配件企业、原材料、设备加工及专业销售企业规模日益强大,数量也显著增加,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随着主导产业的蔓延和关联产业的出现,集群区域所在地区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这必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明显的表现特征是,众多企业的聚集需求会促成专业化的市场出现辅助性的服务业发展,如生产要素市场、交通运输业、产品销售市场及邮电通信业等会慢慢发展起来,这些市场和行业的出现因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减少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从而巩固了产业集群稳健发展路径,第三产业也随之成长、成熟。

5.产业集群有助于集中治理污染、节约处理成本[24]

目前,环境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环境的变化而导致雾霾天气严重,气候骤变,水质、土壤变差等各种环境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考虑环境问题的同时而在世界上建立新的均衡、协调生产提出了紧迫要求。相关研究表明,集群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这一问题,对和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社会意义

(1)产业集群为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条件。产业集群的个体,大多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劳动密集性是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企业常受到市场限制,而在产业集群内突破了这种限制,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成熟的区域市场或专业市场,与更为广阔的外部社会产生联系。如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向14个乡镇、120多个村、从业人员15万余人辐射; 浙江嵊州带领1000多家企业、3万多名员工一起发展。浙江省目前有专业村1600多个,专业化的集群式发展为600多万本地农民和400多万外省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美国大约有380多个跨产业部门的集群,它们雇用57%的劳动力并创造61%产值。[25]意大利70%以上的制造业、40%以上的出口和30%以上的就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来实现的。[26]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就业和创业,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为下岗职工和大学业等就业创造条件,对将人口压力转为人力资源优势有着重大意义。

(2)产业集群为加快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产业集群有利于人口大规模的聚集,而人口大规模的聚集是城镇化形成的基础。[27]产业集群一方面可解决长期以来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严重脱节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各地政府为实施城镇化而必须付出的成本。大规模市场的形成,是产业集群—扩散效应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而市场是集群的一个子集,亦推动城镇化进程。浙江的织里镇原本是一个小镇,仅有一条道路,现已发展为人口有6万的小城市; 浙江的大唐镇,原本是两个村庄,合计人口不足800人,现在已发展成为人口有3万多的小城市,城镇总伴随着市场的扩张而扩大,“化市为城”是很多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专业小镇实现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发展使得城镇化的建设资金多元化,为城镇化的建设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

(3)产业集群有利于优化社会结构。[28]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企业家、管理者、劳动者加强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强化社会分工,扩大工人、个体工商户、管理人员和企业家的队伍,有利于优化各阶层的社会结构。首先,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所受辐射人群较多,能够享受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果实的人口所占比例会较大。其次,我国中小企业业主的数量多,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如在诸暨的大唐,从事袜业的中小企业有1万多家; 在嘉兴,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超过15万家。再者,英格尔斯等人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现代化工厂是实现人现代化的大熔炉,而在这个熔炉里的人们将获得更多现代化信息,这一点,同样适应于发展较快的产业集群区域。

(4)产业集群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稳定。如何消除弱势、贫富差距,不仅是欠发达地区的永恒主题,亦是社会稳定发展而急需解决的难题。在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的趋势下,贫困地区不能再重复发达地区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必须走一条使经济、资源、环境和人口能和谐、持续健康发展的新道路,即新型工业化之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外加政府扶持、市场培育、企业创新、关联产业辅助,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实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产业集群作为其中的重要载体,为贫困地区的健康发展、缩小社会差距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

[1] Por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77-90.

[2] Anderson G. 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Review,1994,12(2): 26-32.

[3] Theo J.A,Roelandt and Pim Den Hertog.Cluster Analysis and Cluster-Based Policy Making in OECDCountries[R].Boosting Innovation: The Cluster Approach.Paris: OECD, 1999: 300-312.

[4] 仇保兴.小企业集群研究[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 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 70-74.

[7]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 蒋三庚,张杰,王晓红.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研究[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9] 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0] 吴德进.产业集群的组织性质: 属性与内涵[J].中国工业经济,2004(7):14-20.

[11] 金以圣.生态学基础[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2] Peter Knorringa,Jörg Meyer-Stamer. New Dimensions in Iocal Enterprise Co-operationand Development: From Clusters to Industrial Districts. Contribution to ATAS Bulletin Ⅺ,“New Approaches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and Capacity Building”,[M].Geneva.UNCTAD,1998.

[13] 盖文启.创新网络: 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4] 贾植良,张峰.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与地方化生产体系[J].中国工业经济, 2001(9): 46-52.

[15]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2.

[16] 李建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与运行方式研究[D].长春: 长春理工大学,2004.

[17] 邵志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与评价[D].西安: 西安理工大学,2007.

[18] 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9] 黄绍强.基于产业集群的新余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厦门: 厦门大学,2009.

[20] 陶建强.上海陆家嘴中央商务区规划开发回眸[J].上海城市管理,2004(6):9-13.

[21] 黄纯.基于焦点企业的集群风险传导与扩散研究: 自组织行为的视角[D].杭州: 浙江大学,2012.

[22] 鲍晓君.安吉竹产业竞争力分析及提升研究[D].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2012.

[23] 时鹏程.开放条件下南京动漫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 东南大学, 2009.

[24] 查毅.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基于鼓楼区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D].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2007.

[25] 刘冬梅.基于知识流动的中小企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研究[D].济南: 山东大学,2008.

[26] 陈桃.陕西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D].西安: 西安石油大学, 2005.

[27] 施界红.产业集聚、城镇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 重庆大学,2011.

[28] 陈海滨.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浙江“块状经济”动态演进研究——以“大唐袜业集群”为例[D].上海: 复旦大学,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