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惹尘埃的菩提树

惹尘埃的菩提树

时间:2023-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菩提树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的神力,成为善良、正义的护法大使,所以世界各地纷纷引植。他们认为只要有菩提树的呵护,他们就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灾难,疾病也会远离他们。在许多文学艺术里,菩提树也都是神圣、吉祥的象征,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周公庙所在的地方是周公旦的封地,也是早期周的宗庙、陵园所在地。周公庙里的这两棵菩提树,树龄不算大,应该是近几十年种下的。

徐伊丽

前段时间见到一则很有趣的消息,说水有思想和感知。

科学家对着一杯水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水的晶体呈现出非常规则且美妙的图案。对着一杯水发脾气,水的晶体就会呈现出紊乱且不规则的图案。

还有研究说树是有感知的,它能洞悉人的心理活动。当一个人对着树唱歌,树叶会很舒展,如果拿着斧头站在树前,树叶会发抖,甚至卷曲。

尽管我相信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可我从来不敢认同这样的研究,毕竟我们和其他物种不能直接对话,这样的研究自然很难被接受。

但你不接受并不等于没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奇迹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意,它无处不在,接不接受都是事实存在的,精巧得、美妙得、奇异得让你钦佩不已,五体投地。

今天我要给大家说说菩提树的故事,听完了不必惊讶,可以自己去宝鸡岐山周公庙看看,感受一下就明白了。

被神化的菩提树

菩提树人们并不陌生,但凡佛教圣地十有八九都种有菩提树。此树原本是印度的国树,“菩提”在古印度语里是觉悟、智慧、超脱的意思。因为它寓意吉祥,传说能消灾免难,说一个人如果在黑暗中或者在孤岛上,只要站在菩提树下就不会恐惧,甚至有人说如果一个人站在菩提树下,野兽都不会袭击,歹徒都会退避三舍。菩提树被人们赋予了很多的神力,成为善良、正义的护法大使,所以世界各地纷纷引植。

中国人最早知道菩提树应该是从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法师写了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而得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正因为这首诗,人们都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菩提树,像龙和凤一样,是人们神化出来美好的想象罢了。

或许是为了证实什么,到公元502年,有一个名叫智药三藏大师的僧人从印度带回菩提树,并亲手种植在广州光孝寺内。从那以后,中国人才知道,并非如慧能法师所说没有菩提树,当然,慧能法师的“菩提本无树”是佛家的四大皆空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说真没此树。也就从那时开始,中国才有了菩提树,并在南方各地寺庙中广为传播种植。

再后来大江南北都有了菩提树,不只是在寺庙里种植,道教圣地,儒教圣地,甚至在居民的院子里都有栽种。据说在广州海幢寺还有3株300多年树龄的古菩提树,这应该算是现存的中国菩提树的祖先了。

在中国云南,傣族全民信奉小乘佛教,对菩提树更是万分敬仰,虔诚得让人难以置信。那里的人们在每个村寨和寺庙的附近都栽种许多菩提树。他们认为只要有菩提树的呵护,他们就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或灾难,疾病也会远离他们。在他们心中,菩提树无所不能,是他们的护身符、护法神。姑娘和小伙子谈恋爱也会到菩提树下许下忠实的愿言,才算是正式缘定三生,好像只有菩提树才能见证并保证、保佑他们爱情的忠贞和永恒。如若有人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他们也会栽种一棵菩提树,乞求佛祖的保佑,消灾免难。若遇佛节,善男信女们都会在大菩提树枝上拴上红丝带,虔诚地献上供果和糕点,三拜九叩,向树神祈愿。

傣族人珍视菩提树如同珍视生命一样,他们认为什么树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树却是万万不能砍伐的,不但菩提树不能砍伐,就是菩提树上的枯枝落叶也不能当柴烧,他们认为这样做就是对佛的不敬,就是罪过。新中国成立以前,傣族封建领主制定的法律里就有这么一条:“砍伐菩提树,子女罚做寺奴”,可想而知他们重视菩提树的程度有多高。

在许多文学艺术里,菩提树也都是神圣、吉祥的象征,任何人都不得侵犯。有的民族在举行婚礼时,会让歌手唱:“今天是菩提升天的日子”,这是赋予了菩提树跟佛祖一般至高无上的荣威。有的情歌里,姑娘们会对心爱的小伙唱道:“你是高大的菩提树”或“你像枝繁叶茂的菩提树”等,爱慕之意深涵其中,象征高大、威武、强壮、善良之意。

对菩提树的敬畏不只是傣族和个别少数民族有,世界各地将菩提树当成宝树、神树以及精神寄托的不在少数,那里的人可以作恶多端,但从不见有对菩提树不敬之人。任何一个强盗、恶魔,在菩提树下都不敢造次,一切邪恶都会在菩提树面前妥协。所以人们认为,有菩提树的地方就是一片净土,有菩提树的地方就有佛祖相随,有菩提树的地方就可以得到身心的庇佑。

我相信有许多人都见过菩提树,见到菩提树的人也都如我一般对它有着一种神秘的敬畏,莫名的礼拜。因为相传释迦牟尼佛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七天七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后,终于在第七天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获得大彻大悟,终成佛陀,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

于是,每每见到菩提树,又多了一份虔诚和祈愿,不是肃然默立就是顶礼膜拜,抑或是静坐菩提树下屏气闭目,期望也能如佛祖般忽然大彻大悟,明辨善恶,觉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正因如此,我好像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菩提树到底长得什么模样,偶尔查了一下关于菩提树的资料图片,发现菩提树的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关于菩提树特征的介绍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又糊涂了。心想只要宗教信仰是一样的,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就行,没必要去细究,也就不去理会了。

然而,我在宝鸡岐山周公庙见到的这两棵菩提树却别有一番意境,这是两棵会传神的树,能上接远古,下接当今,大爱无声,浓缩真理。是一本无言胜万语的人生宝典。

周公庙位于宝鸡岐山县城北凤凰山下,公元前1100年左右,此处曾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姬旦,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周公旦的封地,所以后人在此建庙纪念。

此庙四面环山,面南背北,凤凰山像一位母亲,将周公庙搂抱怀中,任凭它北风凛冽,东风肆虐,西风招摇,都与其无关,只有温暖的南风才能徐徐送春来,使其地暖风悠悠,四季如春。

周公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曾经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之一,也是儒学的始祖。他的贡献虽在他的那个时代,却功在万世,至今还在被我们享用,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

周公庙所在的地方是周公旦的封地,也是早期周的宗庙、陵园所在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周公庙其实是在唐朝初年开始修建,历代修缮才保留至今的,现如今庙里依旧还有唐代的遗物。

周公庙背北朝南,可能是因为周公代成王理政时期背北面南,背面是凤凰山,诗经里“凤鸣岐山”说的就是这里,此处地形应该是人们敬仰周公的为人,有心挑选的一处具有寓意性的传奇宝地,想将周公的灵魂安置在此长眠,并呵护、保佑、指导他的子民做人的法则和道义吧!

周公庙里的这两棵菩提树,树龄不算大,应该是近几十年种下的。走进周公庙,第一个古建筑就是乐楼,是被浓缩了的周礼、礼乐的象征,也算是纪念周公创建周礼功德的一处景观吧!穿过乐楼就能看见这两棵菩提树,一左一右,树龄、大小相当,除了多一份敬仰和神秘以外,乍一看也没什么特别。

几个作家朋友坐在右边的菩提树下纳凉,虽没有顶礼膜拜,却也难掩惬意优哉下的庄严和祥和。

一个作家朋友很郑重地递给我一颗菩提果。感激之余,我连忙抬头仰望,此时正是菩提果长得旺盛的时候,树裙边的菩提果或许是被人为摘走了,或许是自然脱落后被人如获至宝地拾走了,所以基本上近处没有菩提果,树底下也干干净净,不见有遗落的果实,树顶上的菩提果倒是格外招摇,却也看不出特别。我告诫朋友们说:菩提果是不能随意摘的,而是要等它自然掉落下来才能拾得,唯有这样此果才能带给你吉祥。若坐在菩提树下,你刚许完愿,一个菩提果掉落到你跟前,那么你这一年都将会心想事成,吉祥如意。

大伙便又多了一份虔诚和期待,尽管坐在树下天南地北地海侃,一番谈文论道、谈古论今,个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有着说不完的学问,冥冥中倒也希望菩提果从树上掉落,了却那份神圣而又简单的心愿,愿菩提树的影子洗去我等凡尘俗埃,带给我等幸福吉祥。

终了是落下几颗果子,也被我拾得,自是一番惬意。坐在菩提树下,思绪却如柳絮漫天飞。由于一直以来都是在研究秦汉文化,游走在历史和考古之间,对什么都喜欢求证、较真,所以思绪飞了一圈,还是落在了菩提树上,不知怎么就跟这两棵菩提树较劲上了。

于是就想,为什么周公庙里会出现菩提树?这两棵菩提树种在乐楼两边,正对面就是汉白玉周公像,再后面是八卦亭,八卦要说后来被道教广为运用,跟佛家的菩提树也扯不上关系啊!

往里走,有周公殿、召公殿、太公殿,这些人都是周的开国元勋。再往里有姜嫄殿,姜嫄是弃的母亲,弃就是后稷,后稷是农业始祖,也是周始祖,周公旦的祖先,那姜嫄自然也是周公旦的祖先了。姜嫄殿在周公殿的后面,形成祖母抱玄孙之态势,却也多了几分人间的温暖之情,祥和之意。岐山当地人将姜嫄奉为圣母,却又不知为何此庙将姜嫄作为送子娘娘来供奉。即便是这样,可她依旧跟佛教、跟菩提树扯不上关系。再往后面也有供奉东岳大帝黄飞虎的偏殿,黄飞虎是《封神演义》里的商武成王,死后被姜子牙封为五岳之首,尊为东岳泰山大齐仁圣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总管人间吉凶祸福。俗称“东岳大帝”的就是他。所以菩提树跟他也是扯不上关系的。在周公庙里里外外转了一大圈,真没发现有什么事物和故事能跟这两棵菩提树相呼应的,顶多让人能知道周公的德化如同佛智一般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顶多让你能知道此处是一片净土,不容玷污。

那么这个菩提树一左一右,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是个错误吗?冥思苦想一整天,最终也百思不得其解。看来我与佛无缘啊,在菩提树下是难以觉悟的了,只得悻悻散去。

惹尘埃的菩提树

又转了一大圈再次回到原地,或许是习惯,或许是不甘心,于是再次张望这两棵树,这一张望却让我惊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人不动了,思路也不动了,好久才发出惊喜的狂呼。我想:也许似乎大概我觉悟了,因为菩提树在告诉我它出现在这里的寓意和秘密。

菩提树也称七叶树,每个枝头顶端都是七片叶子,释迦牟尼佛祖就是在菩提树下七天七夜觉悟成佛,佛教讲究七级佛土,佛教还有七字真言,过去七佛(指释迦牟尼佛祖和他之前先出世的六佛),许多佛塔也是七层,等等,七是佛教的顶级数字,吉祥数字。菩提树七片叶子是跟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可这里的菩提树不但七片叶子,每棵树还有七层,像佛塔似的层层向上节节高。起先我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突然的幻觉,于是趴在树底下数,公树、母树都是七层枝杈,所以从外观看树叶也是七层,很饱满,也很俏丽。

怎么就这么巧呢?

“七”以这种方式在这里出现绝非巧合或者偶然,数字“七”代表对真相及未知的不断探索和挖掘。难道菩提树在给我暗示什么吗?希望我探索它更深层的内心世界吗?

许多国家、许多民族把“七”视为一个神秘、神圣的数字,对它十分敬仰。中国人对“七”更有着一种莫名的偏爱,赋予了“七”很多神秘色彩,如天上有“七星”,人的感情有“七情”,色彩有“七色”,音乐有“七律”,诗歌有七言、七绝、七律诗,人体有“七窍”,民间传说有牛郎织女七月“七夕”鹊桥相会,世间还有“七道轮回”,等等。

难道周公跟“七”也有渊源吗?

有!

周公助文王、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武王劳累成疾英年早逝,武王的儿子成王即位时年幼,周公代成王理政七年,七年后还政于成王。在这理政的七年里周公背北面南处理公务,迎接天下贤才,《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也就是说周公在代成王理政时期洗一次头发,要三次提起,吃一顿饭要三次吐出来,这些都是为了迎接天下英才,生怕错过和怠慢了贤德的人才。他以身作则,来教化他的儿子到了鲁地不要骄傲,要礼贤下士,亲民、爱民。周公的德化由此可见一斑!

现在的周公庙就是背北面南,周公的雕像也是背北面南,正对着菩提树,菩提树七叶七层,面对周公,两棵树都向北微倾,像两个忠实的臣子,甘愿称臣,歌颂周公的功德。也像召公和太公般,成为周公的左膀右臂,齐心协力地协助周公为周王朝千年基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我不想再对这两棵神树附加更多英勇的词汇,周公、召公、太公三位先贤都被供奉在这里,我还能说什么呢?这两棵菩提树出现在这里也不是要展示它们的威武,我认为这应该是被周公的德化所感动,被尘世的真情所同化,它们已经远离佛祖,更像是在此过普通人的一家幸福的生活照。未婚男女如果在这两棵菩提树下许下爱情的誓言,他们的爱情将会比华山上的连心锁还意义深远,牢不可摧,任凭时光流逝,岁月蹉跎,天荒地老。只有爱是永恒不变的,只要有爱还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呢?

人们心中的菩提树

逝者如斯,流年如水,三千多年过去了,周公已离我们而去很远很远,而周公的思想却离我们很近很近,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着祖宗的血,我们的灵魂也天天都在跟古人对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正因为我们以人为镜,所以我们善恶分明、惩恶扬善坚定不移;正因为我们祖先在为我们导航,以至于我们的生活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正因为我们心中有佛,所以我们更懂得生命无止、大爱无疆,遵循自然、珍视生命的可贵可敬!

周公的宗庙供奉的不只是周公的灵魂,更是中华文化之根、之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根,每一个人的魂。

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根里都有佛性,所以我们离佛也很近很近。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经受了无数风风雨雨,最终修成正果,升天随佛而去。如今,它的子孙遍布世界,如同周公的思想一般无处不在,到现在还在教化着我们,激发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潜在的佛性。

因此,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颗菩提树。

若你还没找到属于你的那棵菩提树,你可以到周公庙里去寻找,进庙时给周公和菩提树一个虔诚的微笑,它们就会赋予你力量。你还可以让周公和菩提树见证你的爱情,而后再到后面姜嫄圣母殿拜一拜,让圣母赐予你子嗣,从此你的生活将会幸福美满,儿孙满堂。你的子女就会如同周公、召公、太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如同玄武大帝一般成为一代英豪。

周公庙因这两棵菩提树而生动了,成了一幅人世间最神圣、最美丽、最完满的图画,这两棵菩提树也因周公的贤德而更丰富,更传神,更有灵性了。

生活总会赋予我们种种甘露,我们也在虔诚的接受并被感化,只需认真地领悟,自会品味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奥妙,体会出这人与自然的和谐,惊叹大自然造物的精巧和传神。

站在菩提树下,面对周公,面对凤凰山,屏气养神,而后一个悠长的深呼吸,微风徐徐,小鸟呢喃,此时纵使你有千愁万恨,也会瞬间顿悟通灵,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传奇、佛法、天人合一、境界此时都在无声地萦绕着你。当你再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时,就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不一样的解读。

2014年8月20日创作于西安曲江

(徐伊丽,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作协作家网副主编。著有《探秘秦直道》《正说秦始皇》《大秦直道》《回眸一笑》等著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