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韩偓《春尽》

韩偓《春尽》

时间:2023-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篇最后一首,即第八首诗仍由张达雄主持释义。

本篇最后一首,即第八首诗仍由张达雄主持释义。他把准备好的诗抄在纸上说道:“这首诗也是韩偓所作,题目《春尽》,诗文如下: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题目表明诗人对春天的消逝而伤感落寞。”

王尔书对诗句补充了一句:“诗的首联就道出了为了消除‘春愁’而只能以酒浇愁。”

张:“春天的消逝是自然规律。诗人是从景的变化触景生情。因唐朝灭亡想到家国沦亡之痛,流落漂泊孤身独处之苦,壮志难酬之愤。这些心愁因‘春尽’而暴发出来,诗人无法化解。”

王:“正是这样,诗人在首联,一开始就以连日醉酒行为,突出悼惜春光流逝而显哀痛心情;诗人的这种以酒抒情,醉到昏然还嫌不够,还要连日继续喝酒,以致衣上溅满酒痕。”

张:“诗人以酒抒‘惜春’之情。这个‘春’的消逝在第二联中诗人的写景描述中体现出来。你看到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片云层,他们是那样地漂泊不定,无所归依,只有入到那荒僻的孤村。春归何处?诗人补写了一幅暮春图。”

王:“诗人正是要用这样一幅暮春图来暗示自己已风烛残年,漂泊沦落,内心孤独伤感。”

张:“第三联是从写景转到了直接抒情,句中有‘芳时恨’意对春天消逝引起的怅恨。下句中的‘地迥’意为偏远。而‘招魂’是宗教仪式,祈祷死者复生。这里是指召回魂魄。整联释义为,人在空闲时容易敏感,就连季节转换、春景衰落都能触动诗人内心的愁怀。下句感叹寄居偏远的他乡,不但见不到熟悉的当今亲友,连古人的精灵魂魄想用招魂仪式也招请不来,诗人的孤愤心情已宛然可见。”

李山君听着觉得有理,也插言谈感受:“说的正对。诗人对春天的消逝产生怅恨。但这种恨不仅在于对季节变化,他的另一层意思更多的是表达自己没有利用大好时光为阻止国家的衰亡有所作为,这是诗人痛苦心情暗中表述。”

张:“上面三联说了景的变化和人的愁情,但到了尾联,诗人笔锋一转,想以轻松的词语来分忧解愁。于是就有了诗句,感谢流莺的一片好意,一清早就飞到西园,用清脆的啼鸣为诗人分忧解愁。”

这时李山君听着感到有点疑异,插问一句:“诗人的孤独忧愁是心怀在心中,深深打下烙印的,那么为什么见到流莺的啼鸣就会感到消愁解忧?哪怕是暂时现象。”

张答道:“这是诗人故意耍转笔,借莺之啼鸣来冲淡全诗的悲情色调。实际上是把自己无知音的落寞感隐,蓄在心底更为深沉。于是就有了首联以酒浇愁的行为。”

王:“刚才张达雄对本篇最后一首诗作了小结,经统计我们已鉴赏了二十五首诗。下一次集会,我们要转入下一篇即第四篇“爱国情篇”,请诗友们准备新的内容吧。”

“好的,下次再见!”众诗友们齐声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