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上谣(一)

海上谣(一)

时间:2023-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四)。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六)。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七)。云孙帖帖卧秋烟(八),上元细字如蚕眠(九)。句意谓海上冷气侵袭,连秋空的月中玉兔也为之寒栗噤战。谓四四加以点数。两句承上启下,由“海上”过渡到人间。《汉武内传》上说她是道君(老子)弟子,曾与西王母同宴于汉宫。

桂水寒于江(二),玉兔秋冷咽(三)。海底觅仙人,香桃如瘦骨(四)。紫鸾不肯舞,满翅蓬山雪(五)。借得龙堂宽,晓出揲云发(六)。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七)。云孙帖帖卧秋烟(八),上元细字如蚕眠(九)。

(一)诗题似取古代帝王遣人入海求仙之意,与七绝《海上》题意相类。

(二)桂水:犹桂海之水。南海别称桂海。《文选·江淹〈袁太尉淑从驾〉》诗:“文轸薄桂海”。李善注:“南海有桂,故云桂海。”作者大中元年从郑亚赴桂林,地近南海,其《自桂林奉使》诗云:“水势初知海”;《上尚书范阳公启》云:“远从桂海,来返玉京。”江:指长江。这句取作者近地的海名点“海上”,说南海之水凛然生寒,似比江水还冷。

(三)玉兔句:神话传说月中有玉兔捣药,又有桂树,因此由桂联想到月。句意谓海上冷气侵袭,连秋空的月中玉兔也为之寒栗噤战。

(四)海底句:传说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有仙人和不死之药。未到时,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故说“海底觅仙人”。觅至“海底”,亦见其所觅无所不至。香桃句:《拾遗记》载西王母曾将万岁冰桃送给周穆王。又《汉武内传》载东方朔曾三次偷西王母的仙桃。这里以“香桃”喻不死之药。两句与作者悼唐武宗的《昭肃皇帝挽歌辞》“海迷求药使”,“雪隔献桃人”内容相近。谓入海求仙,不见仙人,唯见香桃如同瘦骨,暗示仙人与仙药均属虚幻渺茫。

(五)紫鸾:传说中的神鸟。《瑞应图》:“鸾鸟,赤神之精,凤凰之佐,喜则鸣舞。”两句仍写仙境的寒冷,说又见紫鸾不肯鸣舞,满翅皆为蓬山冰雪所压。

(六)龙堂:犹言龙宫。《楚辞·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传说龙宫在水底,故由上文“海底”联想而及。这里以“龙堂”指宫廷。说“借得”正见其有如过客,而不可永世居位。揲(shé舌):用手点数成批或成束物品的数目。原是古代占卜时对蓍草计数的一种方式。《易·系辞传》:“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谓四四(以四个为一组)加以点数。云发:年轻时浓密的头发。晓出揲云发:谓怀着希冀长生不老的祈愿,晓起对镜审视数阅云发,唯恐其损落。两句承上启下,由“海上”过渡到人间。意谓彼求仙的帝王虽借得宽广的龙堂,但无法使云发不改、盛年永在。亦即类似汉武帝《秋风辞》所说:“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七)刘郎:指汉武帝。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炷(zhù柱):指线香。《汉武内传》说汉武帝在七月七日焚百和之香等待西王母到来。茂陵:汉武帝的陵墓。两句说汉武帝求仙时点剩的香炷还在,但很快又看到他陵墓上的树木已长成了。

(八)云孙:指远代子孙。《尔雅·释亲》:玄孙(本身以下的第五代)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昆孙,昆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帖帖:帖伏的样子。这句意谓:连武帝的远代子孙都已长眠地下,贴卧于秋烟笼罩的旷野上。

(九)上元:指上元夫人,女仙名。《汉武内传》上说她是道君(老子)弟子,曾与西王母同宴于汉宫。上元细字:指长生求仙一类书籍。《汉武内传》:“帝以王母所授五岳真形图、灵光经,及上元夫人所授金书秘字六甲、灵飞十二事,自撰集为一卷,奉以黄金之箱,封以白玉之函,珊瑚为轴,紫锦为囊,安著柏梁台上。”如蚕眠:这里指书上的字用蚕书体写成。《书断》:“鲁秋胡玩蚕作蚕书。”这句说:上元夫人授给武帝的金书秘诀,空留人间。意谓这种所谓仙书秘籍毫无效用。

本篇首句点桂水,可能作于大中元年秋居桂幕时。前半写仙境的寒冷萧瑟和神山、仙药无处可寻;后半写迷信神仙的汉武帝下至云孙尽皆同归陵墓,只剩下所谓金书秘诀空留人间。全篇用意在于揭露求仙的虚妄,与《昭肃皇帝挽歌辞》、《茂陵》等诗中对唐武宗求仙的讽刺有相近之处。但诗未必专为武宗而发。当时继位的宣宗“务反会昌之政”,却偏偏不反武宗的求仙,即位不到几个月便受三洞法箓于衡山道士刘玄静(事见《通鉴》会昌六年)。这自然引起诗人很深的感慨和愤懑,“刘郎旧香炷,立见茂陵树”、“云孙贴贴卧秋烟”,正是对中晚唐时期皇帝一个接着一个妄求长生的尖锐讽刺。

诗在构思和表现上有意学习李贺,是较为典型的“长吉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