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业概况
明代以前,龙江就有缫丝、织布、酿酒、晒莨、编制竹木农具及食品加工等手工业,其中以缫丝和酿酒两项为主。据《顺德县志》载,当时邑人所饮的酒大都来自“两龙”。清屈大均于《广东新语·食语》中也提到:“今广州所用(饮)者惟‘龙江烧’”,“市上所酤……其佳者曰‘龙江烧’”。可见明清两代龙江生产的“龙江烧”及“龙山旧酒”已广泛进入广州市场。
明末期间,以龙江缫丝织成的缎“质密而匀,其色鲜华,光辉滑泽”。象眼绸“玉阶”、“柳叶”两个品牌一直是广东送往朝廷的贡品,誉满京华。此外,龙江生产的葛布也很出名,《广东新语·货语》有云:“出潮阳者曰‘风葛’……出琼山、澄迈、临高、乐会者轻而细,名‘美人葛’,出阳春者曰‘春葛’。然不及广之‘龙江葛’坚而有肉、耐风日,凡此皆‘葛’也。”
明代以后,龙江的蚕桑农业有了高速的发展,以缫丝为主体的手工业也随之兴旺起来。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载:明永乐年间,顺德的龙江、龙山两堡已有土丝贸易和丝税征收。当时龙江差不多每村都有缫丝作坊,“妇缫丝为业……或织茧绸”。小型织造厂也如雨后春笋地冒出,织造技术和工艺不断提高。
清同治十三年(1874),顺德第一家机器缫丝厂在龙山堡开办,开创了机械缫丝的新纪元。缫丝厂使用了复式工艺技术,使生丝质量大大提高。清末民初时,在龙山堡第一家缫丝厂的带动下,龙江境内就已设立了十五间机器缫丝厂,同时又发展了多间设备先进、规模较大的织造厂,使龙江步入了缫丝和织造业的全盛时期。
蚕上箔(20世纪70年代摄于里海凡堂村)
民国期间,国民党军阀混战,带来了种种不稳定因素。全球经济出现了大倒退,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沦陷时期,百业凋零,龙江丝织业从逐步萎缩到全部停产。至经济大环境复苏后,龙江的丝织业已一蹶不振,无法恢复昔日的繁荣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概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龙江只有几家竹、木、铁器作坊及食品、制衣、印刷等手工业工场。当时,地方政府将手工业者组成生产合作社,并组织城镇居民中的闲散劳动力就业,后来就把原来的生产合作社发展为几家小型工厂。
1958年,龙山人民公社成立,原来的几家竹、木、铁小工厂合并为公社农械厂。
20世纪60年代初,农械厂所属的竹、木、铁器及食品、制衣、建筑行业划归县手工业局管理。龙江也先后筹建了化工厂、印刷厂、日用厂、纸箱厂、丝棉厂、石灰厂、龙灵堂制药厂。
70年代,龙江发展起农机厂、制砖厂、建筑工程公司。同时,龙江、龙山两街区及个别农村生产大队又建成了以塑料、五金、针织、刺绣、制衣、电器、橡胶玻璃、农机加工维修等综合性小工厂。70年代初期正处于计划经济,地方政府执行了一系列保守政策。农村人民公社兴办工厂,不但有所限制,而且工厂也是按照“大镬饭”的分配方式。当时龙江公社的企业顶着种种压力,在顺德县内首先推行按件计工的按劳分配形式,对县内企业发展起了带头作用。70年代中期,二轻、街道工厂合并划归为公社企业后,社办企业初具规模。
80年代开始,龙江筹建了锦屏针织厂、顺德啤酒厂。其时,龙山片首先开设了不少个体沙发厂,奠定了龙江家具行业的发展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龙江镇确立了以工业立镇的基本方针,初步建立了以啤酒、家具、家电、塑料、针织行业为主的产业支柱,并逐步形成一批规模大、技术先进、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高的骨干企业。
30年来,龙江的家具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
90年代以来,龙江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对企业体制进行改革,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
另一方面,龙江镇政府为了加快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通过加大引入外资和民间资金的力度,使龙江家具行业在短短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家具生产重镇,共有厂家1200多家,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厂场商厦600多家,成为名符其实的“家具王国”。
2001年3月,龙江镇举办了首届“龙”家具精品展览会。展览会盛况空前,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家家具厂家参加展出,为期四天的展会入场人数逾10万人次,成交总额高达6亿多元人民币。而龙江镇境内的10公里国道将会建成现代化经济走廊,为家具行业创造新的优势,改善龙江家具行业的经营环境。
“龙”家具精品展览会开幕式的盛大场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