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于1952年、1955年、1963年先后拨款对花塔大加修饰粉刷,六榕寺法事、弘法活动也逐渐恢复和发展。此时,六榕寺也曾接待来自日本、泰国等国家的佛教或文化代表团。1963年3月1日六榕寺花塔被广州市人民政府确认为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受“四清”运动影响,寺内停止一切法事活动。僧人自筹资金在寺内开办工场,实行自力更生。“文化大革命”初期,在红卫兵冲击下,个别年轻寺僧逼于无奈而还俗,中老年僧多被遣返原籍,仅留云峰、新成两僧在寺内工场自食其力。此时,六榕寺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除六祖铜像外,全部佛像被毁。“文化大革命”后期被广州市文物部门接管期间,原有大殿、功德堂、客堂、接待厅、学习厅及部分僧舍,先后被拆毁,致使庙不像庙,堂不成堂,寺空有寺。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六榕寺恢复为广州市佛教宗教活动场所。僧人遂回寺内,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后,广州市佛教协会恢复工作,寺庙房产逐步退还。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六榕寺交还宗教部门管理的通知》,六榕寺从1982年9月1日起由广州市佛教协会和六榕寺僧人自行管理,先后对花塔、供奉六祖铜像的六祖堂进行修葺。
1981年2月,六榕寺花塔作为文物古迹对外开放。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六榕寺为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保护寺庙之一。经多年努力,修复一新和重建的多项工程有:大雄宝殿、友谊佛殿、说法堂、僧舍、观音殿、功德楼、藏经阁等。1989年6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六榕寺花塔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花塔、大雄宝殿、六祖堂、观音殿、友谊佛殿、说法堂、功德堂、斋堂、客堂、僧舍、解行精舍、藏经阁、弘法堂、碑廊等。现六榕寺占地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
六榕寺之弘法堂
六榕寺之南碑廊
明清时期,六榕寺有六位高僧出任广州府僧官。民国废除僧官制度,广东省佛教会在六榕寺成立,六榕寺僧人担任会长。新中国成立后,六榕寺僧出任历届省、市佛协会长,广州市佛教协会常设在六榕寺内。可见,六榕寺实为明中叶以来之广州佛教活动中心。
广东省佛教会垂花门(摄于20世纪30年代)
刘宋至明初七位祖师的合墓
柯子岭六榕寺和尚墓塔群内景
柯子岭六榕寺和尚墓塔群外景
此外,六榕寺古时开山,寺僧圆寂后依佛教传统火化,并从民俗在广州市郊外购置坟地,建立墓塔留碑纪念。据六榕寺史料记载,在白云山柯子岭和顺岗、三元里前独塔岗、东禅山、普同塔(地名不详)、白云山半山亭、蟹山、勒茶坑、北山、郭子园、三鼎桥、白云山了哥窿等均有墓地。现仅存柯子岭和顺岗墓地,面积为4315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前,六榕寺僧每逢清明节、重阳节均前往祭扫。1989年清明节时,寺内部分僧人赴旧地寻访,但时隔20多年,此地人迹罕至,藤萝杂草阻路未能寻着。后请当地知情老人代为寻觅,是年秋,终于找到。经整修,现在有大小墓茔6座,其中最显要的是一座包括梁代昙裕法师在内的从刘宋至明初共七位祖师的合墓。据载原七位祖师各有墓塔。明天启三年(1623)净慧寺僧重修祖师墓塔时,挖了一个“深二丈余,阔丈余”的墓穴,将古旧墓塔遗物一起瘗藏,总勒一碑,墓塔高1.8米。墓右边刻有清光绪七年(1881)重修碑文。另外,还有大小普同塔46座。个别塔内藏有记述塔主生平的小碑石。这些墓塔文字和寺院内碑廊的碑文一样,都是六榕寺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佛教史料。1993年8月9日广州市人民政府确定“柯子岭六榕寺和尚墓塔群”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数年的努力,所有墓塔皆经修葺,排列有序,各墓塔之间石砌通道连接,旧时一片墓塔林地已筑起围墙,修有通向墓园之20米长的石桥——六榕桥。并设置闸门,但园门常开,方便佛教四众弟子和十方游客前来拜祭和观瞻。
六榕寺主要殿堂
广州六榕寺主要建筑花塔已有专门介绍,现把部分殿堂介绍如下:
六榕寺山门
山门指佛教寺院的大门。据载,宋代广州净慧寺山门在今中山六路。近年在中山路发现宋代广州城墙,可资证明六榕寺山门贴近广州城墙。明初割寺之半为永丰仓,山门亦在被割之列。洪武八年(1375)在千佛塔东重建觉皇殿,改立山门为东向。1921年,广州市政厅拆城筑路,在六榕寺东辟花塔街(今六榕路)。明初新建的山门退缩与天王殿连接,其实是合为一体。
山门正中悬挂苏轼书匾“六榕”,题款“眉山轼题并书”。自明永乐九年(1411)起,寺僧以此书刻为匾额挂在山门。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浙江名士王文诰,因见此匾屡经雕漆,坏其题款,生怕往后日益损坏,遂命其儿子王霖圻摹勒书榜笔迹,寺僧明著果诚监刻入石,历时四年,至道光二年(1822)始竣工。今存见嵌于天王殿南偏碑廊,现在的书榜是据此碑石翻制的。
进入山门,按佛教建置应专设天王殿,现因地方所限,山门与天王殿其实已相连一起。其中正面龛中供奉着一尊笑容可掬、身宽体胖、光头大耳、袒胸露腹,手持佛珠箕踞而坐的弥勒菩萨,其形象是根据五代时的布袋和尚塑造的。上面书写有“皆大欢喜”四个金字,不分男女老幼、贵贱人等,无不喜欢。两旁写有一联:“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张口而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更是使芸芸众生烦恼尽消,津津乐道。
山门正面供奉大肚弥勒佛像
南北两侧,靠墙处供奉着四大天王,一边并排两位,安放在大玻璃柜里。在北侧,手执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主管风;手撑伞的是北方多闻天王,主管雨。在南侧,怀抱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主管调;手捋龙蛇的是西方广目天王,主管顺。四位合起来,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
供奉在大肚弥勒佛后龛的韦驮菩萨,手执金刚杵,威风凛凛,面向着塔殿,注视行人来来往往,是寺院的守护神。因此,凡建寺庙者必塑韦驮像。
山门南北两侧供奉的四大天王中的两位天王
山门之背面为韦驮宝殿
有趣的是,根据韦驮塑像形式姿态的不同,暗示着云游僧人的去留。如果韦驮是双手合十,金刚杵放在两肘上,表示这座寺院是十方丛林,云游僧人可以在这里挂单;如果韦驮是一手握金刚杵并且拄在地上,左手或右手叉着腰,双足平立,则表示这座寺院不接受云游僧人挂单。
山门两边有一联“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无树记东坡”,竖立大门旁,尤为醒目,直奔寺庙的主题。
塔,碑,博士,东坡,六榕,六榕树的有无,所有的一切,不是在叙说着这里的故事吗?来去,因果,缘由,在对联中似乎都得到了解读。
据传该联原是民国时期书法家彭尚志撰书,曾由虚云大师弟子岑学吕居士所书代替。岑书联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后由广州著名书法家秦咢生于1980年补书。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的“大雄”是指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宝殿”就是供奉佛祖的地方。因此,大雄宝殿是佛教各寺庵的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始建于南朝宋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原是坐北向南,塔在殿前。此殿保存至明初,洪武六年(1373)割寺之半时被割掉了。洪武八年(1375)住持僧愈坚建“觉皇殿”(旧址在今塔东),六榕寺即以此为大殿。正中门额挂着长形木刻匾“觉皇宝殿”。明、清间曾数次重修。清光绪三十年(1904),六榕寺因捐款助学获皇帝赏赐匾额“清修忠悃”挂在殿梁上。民国初年,还可见到清末两广总督岑春煊书匾“急公好施”。其后,民国初年广东省省长黄慕松书匾“觉皇殿”,名士章炳麟书匾“龙天听法”。可惜这座明代建筑物在1980年8月被拆毁。为了供奉原大佛寺的三尊大佛,经多次研究后,决定在花塔西侧重建大雄宝殿。1983年6月11日举行洒净奠基仪式,近千名信众和嘉宾满怀喜悦地参加了破土奠基典礼。由广州市政府拨款和民间募缘,耗资40万元于1984年6月建成。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坐西向东,面积约300平方米,殿高14米。这座大殿由广州市园林建筑工程公司承建。该殿外观重檐歇山,出檐平缓,顶盖绿琉璃瓦,显得古色古香,幽雅朴实,具有我国岭南寺庙建筑特色。殿内供奉三尊铜铸佛像,各高6米,重10吨,原铸于清康熙二年(1663),原为广州大佛寺所供奉,历“文化大革命”劫难,辗转移置于六榕寺。这三尊大佛是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大殿内南北两侧墙上各挂八幅罗汉图,这十六罗汉体态动作、神情各异,生动活泼,全部装在镜框内。罗汉是佛教断绝了一切嗜欲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僧人。
1983年6月11日举行大殿奠基法会
如今大殿门额正中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书匾“万德庄严”;殿柱上有六榕寺方丈云峰大师撰联:“三尊妙相现金身,梵宇重兴欣睹神州昌盛;九级浮屠留古迹,法音远播同祈世界和平。”“大雄宝殿”四个大字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连登居士手笔。大殿外还挂有一联:“登大雄殿,瞻仰慈容,性地清凉尘垢净;人法宝林,亲闻妙谛,寸心热烈菩提生。”
观音殿“观世音”是佛教菩萨之一,佛教徒认为是“救苦救难之神”,也叫“观自在”、“观音大士”,俗称“观音”。明初净慧寺仅存千佛塔与观音殿,昔日殿址在今之说法堂。
重建观音殿是现今复兴六榕寺的重点工程之一。观音殿于1988年2月10日竣工。新殿坐落在六祖堂前、榕荫园之东。面积220平方米,殿高11米,坐南向北。外观是墨绿的面墙,红色的圆柱,以清代风格为基调并糅合南方殿宇特色。四角重檐对称,脊上双龙飞舞,廊庑环抱,雕梁画栋,建筑架构则采用现代化钢筋混凝土。这是广州寺庙中至今规模最大的观音殿。
殿内供奉两尊观世音菩萨铜像,一大一小:大的高4米,重5吨,铸于清康熙二年(1663),是从广州市大佛寺迁过来的,排列居后;小的铸于明代,高1.4米,重0.5吨,排列居于前,贴金。均是结跏趺坐,双目微闭;眼观鼻,鼻观心,嘴角似笑非笑;双手交叉置于小腹前,掌心向上,“结定印”;头戴天冠,冠中有阿弥陀佛像。供案上放满鲜花、供果,长燃着的一对莲花灯,柔光四射,一派祥和气氛。
大雄宝殿内的三尊大铜佛
信徒在大雄宝殿随众诵经
观音铜像
观音殿
殿外正中高处悬榜赵朴初题匾“观音殿”。
启功手书横匾“得大自在”。
云峰大师撰、沈定庵居士书殿门联:“大地涌慈云衽席群生蒙利乐,南天施法雨普滋万有悟菩提。”
云峰大师撰、女书法家潘景晴书殿柱联:“观化人间施无畏度一切苦厄,音传天下普现身证二谛圆通。”
著名书法家启功为观音殿手书横匾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可说是家喻户晓。每年一度的观音诞,早已成为岭南民俗生活之一部分。
俗云“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可见观世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所谓“慈”是说佛与菩萨爱护众生,给予众生欢乐;所谓“悲”是指佛与菩萨怜悯众生,拔其痛苦。这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就成为“救苦救难救生”的救世主。信众相信,众生遇到了水、火等自然灾害或因鬼怪纠缠而苦恼时,只要大声呼喊“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也好像总是能不分贵贱愚贤,即时随其意愿给予解脱。有些妇女祈求观世音保佑其生个好儿好女并如愿以偿时,便让自己儿女认观音娘娘做“干妈”。这反映了观世音娘娘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观音菩萨圣像石刻记
观音殿前,常有一些外国人认领中国婴儿后按中国习俗,阖家一起前来拜见观音娘娘,以祈求保佑。每天早晨六榕寺尚未对外开放时,已有不少善男信女持居士证前来焚香献花礼拜。
观音殿前有一株菩提树,是云峰大师于1973年种植,如今枝繁叶茂,树脚环设回栏,信众每每礼毕后围坐小憩于此。
殿外西侧墙壁,嵌有杭州石刻名人黄良起雕刻的历朝名家绘画观音菩萨圣像30幅,堪称佛教文化珍品。六榕寺方丈释云峰为此撰《观音菩萨圣像石刻记》,由绍兴沈定庵书。
六祖堂以供奉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铜像名。
六祖堂坐北向南。宋端拱元年(988)六榕寺修葺殿堂,铸六祖惠能铜像供养礼拜。后在宋宝祐元年(1253)净慧寺遭火烧毁殿堂多所,当时寺僧人数颇多,寺院僧舍不足,住持智超留寺主持修复,而大部分僧人则迁居西禅寺(六榕寺别院),所奉六祖铜像同时迁往西禅寺。
直至600多年后,1913年六榕寺住持铁禅和尚经多方努力,将侨龛西禅寺多年的六祖像迎归六榕,六祖堂就是当时建造的。原址是清代僧人宿舍,泥墙木结构,三间瓦面平房,面积246平方米。
六祖堂
民国初年国民党元老谭延闿题书“六祖堂”大匾,“文化大革命”时被毁。现在堂梁正中篆书“六祖堂”是秦咢生手笔。右侧悬“一花五叶”,左侧悬“曹溪法乳”。堂前柱联“于未来世闻说是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智生敬书。祖堂的外墙两边联:“祖像铸千年,衍派传宗,明镜非台留法偈;坛经度亿兆,明心见性,菩提无树证禅机。”为董岳琳居士撰,连登书。
六祖堂前有一大片用麻石铺砌的空地,名榕荫园。堂西侧有一棵菩提树,南侧和东侧各有细叶榕一株,树龄均在120年以上,都是广州市古树名木。西侧还有木棉树两株。这些树长势繁茂,高耸入云,浓阴森然。游人至此,顿觉幽静清爽。榕阴园是六榕寺中最具园林特色之处。
六榕寺之榕荫园
惠能铜像以曹溪六祖真身为原型,用紫铜铸造,高1.8米,重500公斤。梁上吊长明灯,像前有供案,置莲花灯、鲜花和果品。从铜像形貌的逼真和入定的神态及袈裟的皱褶,俱见铸造工艺之高超。六祖像不仅是六榕寺的镇寺之宝,也是广东省珍贵文物。
藏经阁在花塔北偏,西邻解行精舍旧址东面。明代中叶净慧寺分为八房,番禺四房为人月、大梅、友石、西厅;南海四房为芥隐、南堂、炼石、北堂。此处是北堂所在地。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铜像
藏经阁
1925年至1927年春,北堂是佛教弘扬净土宗的重要道场,每周举行一次念佛会。因人多堂小而改在大梅堂之观音殿。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此地被安排作广州文史馆办公之用。经过艰苦努力,于1993年落实宗教政策,归还给六榕寺。同年6月辟建为藏经阁,1995年竣工。藏经阁为两层仿古建筑,占地168平方米。诗人徐续赋诗祝贺,并撰书柱联:“塔涌慈云龙华曾献绯桃瑞,灯传宝典马迹新驮贝叶香。”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子厚题榜“藏经阁”。
阁楼上藏有古本《大藏经》日本《大正藏经》《伽藏》《龙藏经》《敦煌藏》和《中华大藏经》,还有天然和尚墨宝、《澹归手卷》等。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六榕寺视察时欣赏《澹归手卷》
楼下是迎宾厅,大厅壁间悬挂1994年重刻立石的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拓本。六榕寺历史幸赖王勃“爰抽弱翰”而存诸册籍,文坛博士亦藉羊城古刹之保存而显扬岭表。
大厅正中的巨幅四连屏山水画,是近代岭南画家冯缃碧先生得意之作,气势浑厚凝重,20世纪30年代初绘于广东国画研究会(设在六榕寺人月堂),上有铁禅和尚题字。此画辗转数十年后,得香港善信杨永德先生伉俪高价购得,捐赠六榕寺供众欣赏,成为六榕寺珍贵文物之一。
藏经阁楼下大厅“空谷回音”大字题匾,为著名画家关山月书。
“王文苏墨双辉,祥云踊现;塔影榕荫一色,空谷回音”楹联,为著名画家黎雄才书。
历代才子名人杰作为六榕寺增辉,成为寺内瑰宝。
著名画家关山月题匾
说法堂外之般若门
说法堂是讲经传道的专门场地。位居大雄宝殿南侧,是“文化大革命”后复兴六榕寺重点工程之一,1986年竣工。
说法堂正中供奉达摩初祖师渡江画像。达摩当年往嵩山少林寺,面壁终日刻苦修行,此即“一苇渡江、九年面壁”故事。说法堂两边壁上悬挂云峰大师集《法华经》句编联:“止上学须说,我法妙难思,种种性相义,大道应宣扬。”人们进入说法堂,必须通过一道圆拱门,名曰“般若门”——告诫人们内进以求正觉之悟。
说法堂建成以来,六榕寺僧以弘法利生为己任,云峰大师开讲《六祖坛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定然大师讲《阿陀弥经》《普贤行愿品》。1994年举办佛学讲座,青年法师登上说法坛,济群法师讲《佛教与人生》,明生法师讲《唯识要义》,光明、法量、耀智等法师分别作专题演讲,结合社会实际,使寺僧和听众得到启迪。云峰大师还经常在此为在家修行的弟子讲《三皈》《五戒》。人生哲理的悟性在此得到了升华,善莫大焉。
明至清期间,六榕寺僧人间有参与诗社酬唱。辛亥革命时,南社广东分社社址就在六榕寺,当时的住持铁禅和尚也是社员,参加了雅集活动。1925年,六榕寺住持铁禅和尚提供人月堂为广东国画研究会会址。每逢周日,诗书画家们到此吟诗,作书画,办展览并义卖赈灾。这些活动延续至日军侵占广州时才停止。而今复有“丛林消夏雅集”活动,甚为粤、港文化界所瞩目,也是佛教文化与社会文化相融洽的体现。
功德堂位于观音殿南,榕荫园东。
据《胜鬘经》云:“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又据《象器笺》云:“功德主,谓檀越(佛教用语,即俗称施主——引者)之人。”故功德堂是佛教寺庙的基本建置,有着重要的意义。该堂是复兴六榕寺的六项工程之一,1986年竣工。建筑面积220平方米,高11米,为两层结构,上层作为僧舍,下层壁间设置灵位,以超度皈依佛门的四众弟子和生前乐善好施之功德主。
堂门大匾“功德堂”是沈定庵老先生所书。堂柱有一联:“功在诚心一句弥陀开觉路,德修净意四时花果供灵堂。”为云峰大师撰。另有云峰大师撰、书法家莫仲予书联:“功遂因成皈向佛门真自在,德全果满长依净土永逍遥。”
为感谢向六榕寺复兴捐款的社会各界及善长人翁,功德堂外树功德碑三方:重修六榕寺发现人碑、花塔八十八尊佛像重塑乐助芳名碑和六榕寺大佛敷金乐助芳名碑。三方碑石皆为寺内老僧人释明兴手书。
友谊佛殿内供奉泰国教育部赠送的释迦铜佛
友谊佛殿1984年以后,六榕寺逐渐复兴。来寺拜佛礼塔的信众日益增加。外国及港澳来客也大增,其中又以泰国为最。先是泰国教育部官方代表团前来礼塔,奉送释迦铜像一尊,像高1.8米,重1吨。接着,泰国王储和众多高级官员、将领和多位高僧先后到访。为了纪念中泰人民的友谊和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广州六榕寺将原有清代风格的三间砖木结构、面积113平方米的殿堂辟建为友谊佛殿。殿成之日,泰国副僧王奉派前来参加开光盛典,友谊佛殿供奉的是泰佛像,故又称为泰佛殿。殿内悬挂余藻华居士撰、香港苏文擢教授书楹联:“自友国迎来广大法缘联八极,有慈云护荫庄严古刹庆重光。”
友谊佛殿(又称泰佛殿)
药王菩萨2003年新春之际,爆发了严重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一时疫情来势凶猛,人人谈“非典”色变。六榕寺广大僧众也积极参加抗“非典”的救治工作,发扬佛教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寺院共捐款百万元,用来支持救治工作。
疫魔除去后,六榕寺住持法量法师特聘工艺美术大师周炳基先生塑制药王菩萨圣像,供奉在六榕寺内补榕亭,以纪念这次抗击“非典”之举,并供四方信众礼敬,以祈求国泰民安,众生康健,家庭幸福。
药王菩萨铜像
这是一尊造工精细、仪态肃穆端庄、栩栩有神的药王菩萨塑像。他端坐于灵芝座上,手持药罐丹丸,生发大慈恻隐之心,正欲普救众生,免于病痛苦难。此乃中华佛教第一尊抗击“非典”之药王菩萨,为六榕寺首创。
六榕法乳佛缘四洲
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又流布海外。广州是佛教西来的重要口岸,中外僧人互相访问与交流,多从广州进出,促进了佛教的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宗教界的对外交往成为我国对外活动的组成部分,位居祖国南大门的广州成为对外交流的枢纽。广州六榕寺是岭南地区千年历史的古刹,梁代的舍利塔、唐代王勃碑、宋代六祖铜像和苏东坡题字的书碑等,都是具有鲜明特点、意义深远、历史价值重大的珍贵文物,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具有异常吸引力。基于宗教信仰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不少国家的元首、军政要员、佛教高僧、名流学者接踵而至。他们当中有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法国总统德斯坦夫妇、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泰国总理克立巴莫亲王、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缅甸总理吴努、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等。班达拉奈克夫人还请六榕寺僧众为其亡夫举行超度法事。20世纪50年代至今,日本、尼泊尔、泰国、不丹、新加坡、印度、韩国等佛教代表团及香港高僧代表团,美国纽约中华佛教会会长、法王寺住持妙峰法师等参访寺院,瞻拜六祖,弘扬佛法,交流文化。正是:氤氲祥和,倾倒众生;佛缘四洲,友谊长存。
香港高僧觉光、圣一、永惺等参访寺院
泰国副僧王一行来寺为友谊佛殿佛像开光
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到寺礼佛
韩国崇山禅师一行来寺朝拜六祖
随着广州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六榕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岭南地区的千年古刹,六榕寺将是打开广州历史的一道钥匙,也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