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坡留字树犹在

东坡留字树犹在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人又创东坡阁于寺侧,塑像祀之,并把山下绿洲取名东坡洲。可惜在抗战广州沦陷时均被日军毁坏了,这是后话。“六榕”石碑这就是六榕寺得名的由来。清咸丰六年重修寺塔,历时19年,于光绪元年工程竣工,正式称“六榕寺”。六榕碑现嵌于山门内韦驮殿南侧碑廊。六榕树今何在古榕已消亡,移植之榕至今约120
东坡留字树犹在_六榕寺

苏轼,我国宋代大文学家、政治家。他在被朝廷贬谪广东惠州等地数年后被起用返京途经广州时,曾慕名参观了六榕寺(当时称净慧寺),挥笔书写了“六榕”二字,留下了千古佳话。这就是该寺后来改名为“六榕寺”的由来。

苏轼被贬南粤

苏轼生于宋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卒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7月28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亲苏洵、胞弟苏辙均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风如大江豪放,潇洒脱俗,开一代豪放派先河,与辛弃疾连称“苏辛”;书法擅长行、楷,为“宋四家”之一;善画,工于怪石枯木。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苏轼历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官。因政见有异,被朝廷排斥,遭受多次贬谪。在元祐八年(1093),苏轼以所作之词“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至英州(今广东英德)。后安置惠州三年,再贬至昌化(今海南儋州市),在广东谪居达七年时间,直至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赵佶继位才获赦北归。次年(1101)7月在常州病逝,享年66岁。

六榕寺内的苏轼像

据史籍记载,苏轼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六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时,在往惠州途中路经广州,暂宿城西天庆观。其间,他游览了广州一些名胜。一天他到白云山蒲涧濂泉与蒲涧寺住持共赏“滴水岩”等美景,畅谈人生,即兴题写了“餐蒲”二字,后人刻于岩壁上。随后又作诗两首,一首为《广州蒲涧寺》,云:“不用山僧导我前,自寻云外出山泉。千章古木临无地,百尺飞涛泻漏天。昔日菖蒲方士宅,后来薝蔔祖师禅。而今只有花含笑,笑道秦王欲学仙。”此诗原刻已失,明时文士刘介龄摹勒刻石,以还旧观。另一首是赠给蒲涧寺住持,题为《赠蒲涧信长老》,云:“优钵昙花岂有花,问师此曲唱谁家?已从子美得桃竹,不问安期觅枣瓜。燕坐林间时有虎,高眠粥后不闻鸦。胜游自古兼支许,为采松肪寄一车。”后来,苏轼又到城南门外东、西江水环之海珠石游览。相传有贾胡(外国客商)持摩尼珠至此,珠飞入水,晚上辄有奇怪的亮光,故此海名曰珠海,浦曰沉珠,其石则曰海珠石。苏轼有感题《发广州》诗一首:“朝市日已远,此身良自如。三杯软饱后(浙人谓饮酒为软饱),一枕黑甜余(俗谓睡为黑甜)。蒲涧疏钟外,黄湾落木初。天涯未觉远,处处各樵渔。”

一天,苏轼来到东郊黄木湾,畅游南海神庙,并登上庙后小丘屹之“浴日亭”,其前瞰大海,茫然无际。在此,苏轼触景生情题写了《浴日亭》诗一首:“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此诗被后人勒石,置于亭中,成为广东著名文物之一。

“六如”和“六榕”

元符三年(1100)正月,哲宗驾崩,政局变动,许多前朝贬谪之臣皆获赦还。四月至六月间朝廷三下赦令,苏轼自儋州北归。经廉州、郁林、容州等地,将到广州时在灵洲泊舟登岸,休息并游览宝陀寺(又名金山寺,在今南海和顺镇官窑水道中的灵洲山上,四面临水,是元、清朝时羊城八景之一)。据史载此寺是晋代慧波和尚建成。

自江边七十三级石阶而上,原有大雄宝殿、金身十八罗汉,旁有观音堂、望江楼、钟台、超然台、妙高台等。苏轼夜梦一僧请食嘛糍,醒来时余香犹在齿颊。晨起,苏轼询问寺僧。僧曰:今日德云祖师生日,祖师生平喜食嘛糍,僧众因设此糕点供奉。苏轼随即作诗云:“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寺僧把诗刻在石上,后因寺中失火,刻石毁圮。元时南海县尹张洪辰重摹刻石于原处,是当时广州著名石刻之一。此诗为后世人所传诵。后人又创东坡阁于寺侧,塑像祀之,并把山下绿洲取名东坡洲。可惜在抗战广州沦陷时均被日军毁坏了,这是后话。

苏轼到达广州城已是凉秋九月末。他和子孙们团聚,还受到广州官员和故旧的热诚接待。苏轼此次在广州停留约一个月,仍住天庆观(故址在今海珠北路祝寿巷)。其前身唐时为开元寺,宋时改为天庆观。其间,苏轼在古观的东庑开凿了一口井泉,后人称之为“东坡井”,又称“苏井”,井水甘洌可口。“琪林苏井”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

宋时净慧寺院南至今中山六路,与天庆观毗邻。一天,转运使兼广州知事程怀立等官员在净慧寺设宴为苏轼洗尘。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初到广州城时,净慧寺正在重建宝塔,故未到游。此时,寺塔已焕然一新,苏轼在程怀立等官员和寺僧的陪同下,流连憩息于佛塔榕荫间。

寺僧乞请苏轼留题墨宝。苏轼沉思良久,仰望眼前六株古榕,联想与其患难相处之爱妾王朝云于绍圣三年(1096)七月五日在惠州病逝,葬西湖栖禅寺之松林中。寺僧为之建塔,曰“大圣塔”。稍后又在塔旁建亭,苏轼书榜“六如”,盖取朝云死前所诵的《金刚经》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万法皆空”的精髓,是看破红尘的绝唱,亭取名“六如”,就是《金刚经》上那几句话的意思。

惠州西湖“大圣塔”、“六如亭”(摄于20世纪20年代)

这次获赦北归,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贬谪劫难之经历,使他对政治与人生作了全面的反省。在净慧寺佛界慈悲无涯的榕荫之下,苏轼深感世人受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所蔽,面前的六株古榕,正好遮隔世间“六尘”之恼,不由感慨万千,情由心生,挥毫写下“六榕”二字,落款是“眉山轼题并书”。

“六榕”石碑

这就是六榕寺得名的由来。其“六榕”二字与惠州所题“六如”互为辉映,皆有弘扬佛教哲理之意,也是苏轼饱淫人生沉疴之后思想从入世到出世的转变和升华。苏轼一生,历尽人间起起落落,功名利禄此时对他已经不重要了,在禅机哲理中,反而能大彻大悟。此后不到一年,他便溘然长逝。这是后话。

清咸丰六年(1856)重修寺塔,历时19年,于光绪元年(1875)工程竣工,正式称“六榕寺”。

苏轼题书的“六榕”二字,字体媚逸遒劲,被视为墨宝。后人见苏轼题匾“屡经雕漆,坏其题款”,深虑日后损坏,遂将苏轼题字遗迹刻镂入石,永久保存。历时四年,至道光二年(1822年)竣工。六榕碑现嵌于山门内韦驮殿南侧碑廊。

六榕树今何在

古榕已消亡,移植之榕至今约120年

游人如今到六榕寺,在虔诚参禅拜佛之余,往往心中纳闷:赫赫有名的苏大学士题字说及的六棵大榕树,怎么不见了踪影?寻遍寺院,并没有发现当时东坡所题字的六棵大榕树。的确,当时的榕树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了。现存的几棵是民国初年补种的。

清代名士王士祯(1634—1711)《游净慧寺》诗云:“六榕不可见,地以大苏名。”清时举人吴应逵诗句:“六榕不见余空庭。”可见清时,宋代榕树已不复见。民国初年,在原净慧寺范围内尚有两株树龄不详的老榕存活,一株在寺南福泉新街后侧,一株在现广东迎宾馆。1913年住持铁禅将六祖堂前庭院辟作园林,补植榕树四株,以足“六榕”之数,并建“补榕亭”,悬额纪念。这就是补榕亭的由来。后来两株老榕树被毁,移植之榕树仅活三株,据测定树龄皆为120年。1985年3月广州市政府办公厅发文列为广州市古树名木。

补榕亭

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到访,留题《调寄临江仙》:

缘谢缘生观万法,休嗟剩水残山,参天榕树尚存三,波塔留胜迹,十地许登攀。

昔日须弥今芥子,开颜平等相看,虚空无尽愿无边,一花还一叶,念念现庄严。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词

苏轼和《证道歌》

证道歌碑在六榕寺补榕亭侧,碑文相传为唐代僧人玄觉所撰,经考证是苏东坡被贬至惠州后于哲宗绍圣三年(1096)手书。这是六榕寺现今保存最早的碑石。碑的两面皆刻有字,但碑石曾被破碎,字迹漫漶。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破碎石被合成一石,其正面篆额“皇宋广州重开永嘉”八个字,但缺碑题,碑阴刻有楷书“证道歌”三个字。《证道歌》为七言诗歌,以通俗语言宣扬佛教提出“本源自性天真佛”的中国禅学佛性论。《证道歌》后来被译成梵文,传至印度,被称为《东土大乘经》。证道歌碑是见证广东佛教史的实物史料,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

《证道歌》碑

苏文忠公笠屐像

在六榕寺内,刻有《苏文忠公笠屐像》,刻的是苏东坡头戴竹笠、脚穿木屐在街上行走,说的是苏东坡关心民间疾苦、与民同乐的事。

在他被谪贬广东的七年中,他经常深入民间,微服潜行。或对贫苦病者济以医药,或为无名孤主收埋白骨,或为死者撰写祭文,或捐资修桥铺路。为使羊城百姓免受咸苦水而患病,他建议把白云山蒲涧甘水用石槽竹筒引入城里。又积极推介秧马(插秧船),利用流溪水建成造水碓、水磨,以减轻农民之劳苦。他的这些用心善举,深受广大百姓称赞。

另外,苏东坡在下雨时头戴竹笠,脚穿木屐之形象,倒使他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令百姓倍感亲切。耳闻目睹这一切,一个不知其名的画家取了他这个形象,描了这个特别画像以怀念他。在苏东坡去世后,又刻了这块《苏文忠公笠屐像》的石碑,立在六榕寺内。可见苏东坡在广州受人们尊敬之深。

从这里也可见六榕寺的历代高僧从不把苏东坡视作外人,无形中已经将他看做是六榕寺的一个品牌,他的故事永远和六榕寺连在一起。

《苏文忠公笠屐像》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