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府学西街忆府学

府学西街忆府学

时间:2023-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来,与府学西街对应的还有一条府学东街,两街宽窄长短都差不多。但1919年府学东街被辟为文德路后,面貌大变,逐渐成为广州有名的文化街,而府学西街却仍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巷。“府学”,就是指广州府学宫,即广州府官办最高学府。以后陆续扩建,到清代其范围包括今文德路与府学西街之间的一大片地方,包含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孙中山文献馆、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等地段。日军侵占广州期间,该馆被占为日伪的“海陆军俱乐部”。
府学西街忆府学_广州越秀古街巷.第3集

千年府学路西东,小巷通衢各不同。

忽见路人寻觅处,街名犹忆萃文风。

报载,越秀区府学西街将扩建为一条马路,以疏通附近车流交通。这一来,府学西街重新引人注目,有人说此街的东西铺面又获商机了。只是,那“府学”街名还会令人记起这一带曾经是广州城的文化中心么?

本来,与府学西街对应的还有一条府学东街,两街宽窄长短都差不多。但1919年府学东街被辟为文德路后,面貌大变,逐渐成为广州有名的文化街,而府学西街却仍是一条默默无闻的小巷。广州有句俗语,“同人唔(不)同命,同遮(粤语即伞)唔同柄”,意为同类者因机遇不同而名利亦有所不同,这正似说府学东、西街一样。但是,这“府学”原来是什么地方呢?

“府学”,就是指广州府学宫,即广州府官办最高学府。这个学府始建于宋代。北宋绍圣三年(1096),广州知州在番山的前面找到一片风水宝地,在此建起州办学府。以后陆续扩建,到清代其范围包括今文德路与府学西街之间的一大片地方,包含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孙中山文献馆、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等地段。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广东经略使龚茂良在此建御书阁。这是有文字记载的广州最早的官办图书馆。所谓“御书”,就是皇帝颁赐的官方出版书籍,显示朝廷注重文化教育,地方官得到后必须建御书阁(楼)以珍藏,并供在学府学习的士子们借阅。到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这里已建成颇有规模的番山书院。元朝初,元军占领广州后,在番山书院屯兵,致书院解散、建筑被毁,所存仅有祭祀孔子先师的大成殿。至元十三年(1276),宣慰使完颜正叔到此视察,慨叹“教养之地不可不葺”,才下令在此重建明伦堂。到延祐六年(1319),官方重建大成殿并新建房舍,使之成为广东最具规模的庙学之地。

明代,广州府成为行政建置。官方在元代庙学的基础上再建房舍,定此地为广州府学宫,是广州府官方最高学府。新考取的秀才方可入学,要定期接受教官主持的月考和提学官主持的岁考与科考。

清初,广府学宫颓败。顺治十三年(1656)官员带头捐款重修。此后多次重修,乾隆二十一年(1756),官方拨款再修建,至此广府学宫基本定型。到此学习的秀才称为“上庠”,由地方官率领到大成殿朝孔圣、到明伦堂拜见学宫老师,又称“入泮”,象征读书人在科举考试之路上的起步。但到晚清废科举前后,这里的神圣地位逐渐消失。到民国时期,广府学宫更是四分五裂了。

光绪二十八年(1902),是废科举的第二年,热心教育的人士在广府学宫孝弟祠创办中学规制的教忠学堂(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前身)。此前,1893年至1898年间,康有为办的万木草堂也曾迁到学宫的仰高祠。民国成立后,教忠学堂改为教忠师范学校。1919年广州市政公所把府学东街辟建成文德路。1933年,广府学宫中部又被挪作他用,兴建起市立中山图书馆。日军侵占广州期间,该馆被占为日伪的“海陆军俱乐部”。1940年3月15日,不知廉耻的日伪广东省市机关官员还在广府学宫举行仲春“祀孔礼”。此期间,学宫围墙已大半被破坏,宫内建筑亦瓦砾遍地。

抗战胜利后,广东省政府于1947年1月,在广府学宫南面部分(今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范围)设立广东省文献馆,聘请名学者叶恭绰担任广东省文献委员会主任,罗香林为副主任。把大成殿前东西两庑作为古物室,大成门西边房舍为艺术陈列室,东边房舍为革命文献室、阅览室。其他房舍为办公室、会客室、宿舍、饭堂等。该馆编印馆刊,与报纸合办专栏,主办过艺术观赏会十多次,举办过多个展览,还举办过先贤诞辰纪念演讲会等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文献馆改作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此后迭经改变,今已成为娱乐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