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迎仙,百年事过留民俗;
修濠立石,会馆史存记水城。
位于广州越秀区的东濠涌畔,近日建成一个濠涌博物馆——东濠会馆,让人一窥古广州的水城风情。
东濠涌越秀桥
这东濠涌有几个故事可作谈资。明代以前这濠沟只是东城的护城濠。明初广州古城三城合一后,起初从白云山流下来的甘溪是从小北门附近穿入城内经今仓边路向南再经铜关出珠江。但每逢天下暴雨,白云山山洪暴发,下游排水不及,城内小北街(今小北路)一带便成泽国,灾民无数。执政者于是在明代成化三年(1467),把东门小城濠扩宽为东濠涌,在小北门外凿断朱紫岗,把甘溪的水斜引入东濠涌,不再流入城内。此后甘溪下游逐渐淤塞,终于成为暗渠藏于仓边路下。而东濠涌则可通横水渡与货艇,遇有大风的天气,还可成为船只的避风港。清代光绪年间,涌边有间仙童庙曾经香火鼎盛。但据马书田著《华夏诸神》记,这香火鼎盛的背后却有一个骗局。
仙童庙供奉的是和合二仙。和合二仙的来源有几说,但最流行的是说这两位神灵就是唐代诗僧寒山与拾得。因画师画他们一个持荷花一个持盒,“荷”“盒”谐音“和”“合”,故成了和合二仙。
本来这对好兄弟真是和谐模范,信徒膜拜他们求保佑和合过一生。但是,竟有神棍利用百姓求保佑的心理不惜杀人而设骗局敛财,那真是亵渎神灵,非揭露出来以警世人不可了。
光绪初年,东濠涌边的仙童庙已残破,庙中塑像已不存。一日辰牌时分,大队人马在“神功会”的会头冯某带领下来到庙前涌边,他声称梦中见到和合二仙说今日午时在此“升天”,引得众多善男信女来看神迹。刚到午时,涌水中突然冒出两具童尸,逆水浮来仙童庙对出的涌面。那两具尸体头上均梳丫角髻,脚穿新麻鞋,一穿大红缎衣、黄绸裤,一穿深绿缎衣、白绸裤,打扮得十足画像中的和合二仙。
冯会头立即下令奏乐,并叫道友下涌捞尸,一时间鞭炮震天,信徒跪地膜拜,焚香点烛。随后,冯会头将“仙体”焚化,让工匠将骨灰掺入陶土,重塑和合二仙塑像。之后,他与几个道友自当庙祝,向信徒募捐重修仙童庙。这“仙童升天”一幕顿时传遍广州地区,兼向珠三角四乡散播。于是成千上万善男信女来此膜拜,每天的香油、捐助钱竟有三四百两银子。仙童庙重新装修后,一直风光了许多年,冯会头一伙也发了大财。
十数年后,冯会头的骗局才由黑帮中人揭露出来。原来,冯某让助手在外地收养了两个小乞丐,把他们养得肥肥白白之后,于“升天”闹剧前夜,给乞丐穿上新衣裤,梳好丫角髻,然后把他们淹死。再用铁锚系着尸体置于仙童庙对出涌面下游不远处的大船底,并于上游不远处停着两艘小艇,放下两根长长的缆绳,绳上绑上铁钩,铁钩在水下钩着“仙童”的腰带。“升天”日的午时,冯会头的助手解开铁锚,“仙童”便浮出水面,小艇上的人暗中收缆绳,“仙童”便逆水而上流到仙童庙前涌面,此时冯的助手便从岸上下来暗地解开铁钩,捧起童尸上岸。“升天”当日神秘气氛笼罩,信徒只顾低头跪拜,哪有人识穿此骗局!只可惜那两个小乞丐成了牺牲品。
整理东濠下游碑记
整理东濠下游碑文(局部)
到了民国时期,仙童庙早已不存,东濠涌却变得又窄又浅。所以发大水时,上游一带又被水浸,居民叫苦连天。1932年7月29日,广州市下了一天一夜豪雨,白云山上山洪暴发,小北一带顿成泽国,塌屋伤人,成为百年不遇的劫难。次年秋,这里又再水浸,给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当时正值陈济棠主粤时期,广州的经济大有发展,政府遂决定拨款修治东濠涌。工程于1933年10月开始,1935年11月完成,加宽和疏通了从竺横沙到双眼桥3000米长的东濠,并采用分级跌流方法来平缓湍流,还在东濠旁边修筑了人行道,潼关闸口增设活闸。东濠上原有的竺横沙桥、小东门桥、东华路桥、大东门桥、越秀桥五座桥,因为桥孔狭小不利泄洪,故重新修建。时至当代,只有最北端的越秀桥尚存旧貌,其余四桥已非旧观。幸存的1935年11月在越秀北路的越秀桥边所立的《整理东濠下游碑记》石碑,尚可令今人稍知当年修濠的过程。如今,这石碑成了东濠会馆内的“镇馆之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