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说得好!21世纪世界的竞争不再仅仅是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如果我们还不充分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那么,中国文化在新一轮世界竞争中极有可能处于不利的位置。20世纪,费孝通先生、季羡林先生等就已经预言21世纪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世纪,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重提中国文化的复兴,我认为是时候了。
可以说,几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开启,文化问题就开始暴露和被呈现出来。20世纪80年代文化问题,特别是文化传统问题首先被带入形而上学的领域去思考。中国新时期第一波文化潮的出现,传统文化和儒学文化初兴,也呈现为对那些被遗忘的文化的发现和关注。虽然寻根文学大多具有猎奇性,但它毕竟代表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发掘的一种趋势。90年代,中西文化比较全面展开,季羡林提出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费孝通从学人、学术、学界出发,发出了文化自觉的学术理想。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冯骥才提出了抢救濒危文化,采取一切措施遏制文化濒危的蔓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打开了国门,也融入了国际社会,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最鲜明地反映在中国的变迁与变化中。文化问题也正是由此而来。最外在的表征是: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场和举国工地上,城市化、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商业化、信息化汹涌而来,属于传统的、农耕文化的、手工技艺的、过去时代的、乡土风格的、口传心授的、下里巴人的、远古遗风的、封闭自闭的、地域特色的、少数族群的种种文化样式、形态、物件、遗址、风习,无不迅速瓦解、消失、消亡。
都市美国化、乡村洋楼化、节日西方化。人们的文化观念中,历史性残留的奴化、殖民化意识与现代化、西方化、科技化冲动纠缠一体,形成强大的崇洋媚外、无视本土的文化价值观。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观非本土化现象还在于改革开放以降,我们并没有来得及对“改革”造成的文化价值观颠倒一并加以清算。改革也是一种变革。可以说,我们是从“文革”直接进入“改革”的,在文化上依然携带着对文化的“革命”意识。“文革”对文化进行的旧风俗、旧习惯、旧思想、旧文化的“四旧”清算,并未在改革时代加以拨乱反正,反而是继续沿袭。解放思想的春风,长期没有吹进文化思想的天地。对旧文化的清算不仅始于“文革”,它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也始于“五四”,并且因为始于“五四”,是“五四”伟大的功绩之一,故而更使“文革”破四旧获得了更多的合理性、合法性。这也使对传统文化否定、摒弃之风不能及时中止成为一种长久的现实。
我们在实践上缺乏辩证思维,往往习惯于一刀切、一窝蜂、一边倒。于是,改革开放中又出现了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对文化上的非现代化事物的否定之风,即凡是旧的、老的、过时的、不是现代化条件下创造出来的都一概弃如敝屣。与此同时,伴随着农耕、农业而来的传统文明,在人们追求工业化、后工业化、后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中被极大地放弃和忽略了。我们乡土建筑、口头遗产、传统技艺、民间表演、老街、老城、老物件、老作坊等等,大量拆毁,大量摧毁,大量丢弃,大量破坏,大量消失。除了若干所谓国家文物保护对象外,我们的文化实物、文化符号、文化身份、文化环境、文化建造,迅速地烟消云散,绝大多数人对此视而不见,茫然无知。冯骥才先生是我国提出文化濒危并施以援手的第一人,他用“文化拨打120”、“文化临终抢救”、“文化濒临灭绝”、“文化生命”、“文化痛感”等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概念对抗上述积重难返的文化麻木和文化不自觉。他号召全面普查,摸清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家底。冯骥才认定了六大濒危文化:传统村落、民间文化传承人、活态的远古文化遗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口头文化遗产、手工技艺遗产。他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文化迅速消亡之中存在着六大文化濒危情势,确定其为重点文化抢救对象并四处奔走呼告,进行文化抢救行动,成为文化先觉者和先行者。
法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对自己文化的保护就非常有主体意识。如法国20世纪60年代曾开展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一次文化遗产“总普查”,“大到教堂,小到汤匙”,巨细无遗,悉数登记造册。在法国的文化保护中间,雨果、马尔罗等著名作家曾起到过非常重大的作用。日本也在20世纪的60年代至80年代,由国家组织了“民俗资料紧急调查”、“民俗分布调查”、“民谣紧急调查”,以及无形文化记录工作等。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刻,此一时刻是传统文化消亡、毁损和保存保护的关键时期,国外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及相应做法,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也给了我们很深刻的启示。我们应该接过文化先觉者们的文化接力棒,把复兴中国文化的事业进行到底。
王:的确,像费孝通、季羡林先生等一批先知先觉的学者,在大多数人都还处于文化不自觉状态时,就已大胆预言了21世纪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世纪。在我看来,尽管反对的人很多,但这种想法完全可能实现,因为这提出的实际是一个文化创造性的问题。与文化创造性相对的是“文化挨打性”,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我们的文化都处在被动挨打的境况下,要化挨打为创造,化文化拿来主义为文化输出主义,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在我看来,这种努力包括两个根本问题。
其一是对西方所采取的文化姿态。现在我们对西方有四种姿态和立场,一是仰视,二是俯视,三是平视,四是歧视。第一种是后殖民的姿态,第二种和第一种不同,但根本思路是相似的。第四种则是民族极端主义的姿态。我个人取的是第三种。
其二是要注重对中国文化经典遭遇现代性问题的整理。在面对中国现代性时,我们要处理的不是一些简单的文本,在其中要贯注我们的生命和精神。全盘西化或只想脱亚入欧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赞成全盘西化的,可以说在西装革履下有一颗中国心。我们可以把自己文化中和西方科学方法相近的发掘出来,在面对世界性困境,如能源危机、环境恶化、战争升级、心灵焦虑、基因转换等难题时,为人类未来开出辨证施治、多元并存、平衡生态、人与自然社会良性循环的“中药”,一剂呈现生命价值、精神生态的“平衡药”。
向:可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个人对自己文化的深刻自省、自识、自信、自知的境界。当一个民族要振兴时必须要有文化的支撑,当一个国家要富强时它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必须在“全球化”语境下获得重建。否则,我们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必须有赖于保护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只有处于文化自觉境界下的保护与传承,才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任何强加、被动、消极、应景、无动于衷和敷衍了事的保护与传承都是不可能长久和不可持续的。
在现代全球化、市场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去看待我们的文化,从全世界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几千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构成,还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既代表了我们民族对于世界的贡献,对它的保护不仅是维护中国人的荣誉,还是维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维护全人类文化创造成果保护的重要性。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一方面是责任,一方面是光荣。
王:既是责任,也是光荣,的确如此!站在更宏观的视野来思考和回应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很多争议也会不攻自破,各国各民族之间也会更多一些理解与和谐。比如,公元647年,就在玄奘到印度取经返回中国后的两年,得到玄奘赞美的印度戒日王的帝国被推翻。
随后,印度的各小国进行无休止的自相残杀的战争。曾经具有某种支配地位的印度,逐渐失去了在亚洲的重要地位。甚至因为印度佛经的消亡,还需要从玄奘的汉译重新翻译成印度语,可以说,是玄奘帮助保存了印度古文化。时至今日,梵语经典在原产地印度已经销声匿迹,无人能解,反而要借助保存在中国的梵语典籍来重新加以恢复,对印度进行文化输出。有人认为中国文化落后,只能吸收,不能贡献,只能输入,不能输出,这是不对的。
向:时代列车快速驶入21世纪,一个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来到我们面前。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再一次面临人为的损毁、全面消亡、濒临灭绝的险境,在很多现代文明的拥护者看来,传统的东西成为陈旧、落后、粗陋、原始、土气、低级的东西,被时尚、新潮、高楼大厦、声光影像、流行消费、科技包装、批量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文化一扫而光。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生态性、根源性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大国,农耕文明极其璀璨,但人类在从狩猎文化转向农耕文明时,对前一种文化未进行记录记载,致使远古文明和狩猎文化踪影难寻;当前农耕文明正向工业文明、后工业时代全面转型,必须把中国在世界举世无双、独一无二的农耕文明活态地记录下来;农耕文明以农村文化为样式,必须及时记取我国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深刻而令人痛惜的教训,坚决防止千村一面的文化悲剧重演。新农村不能变成“洋农村”,要守护住农耕文明的伟大传统和文化多样性。
在文化先觉者和自觉者看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对于自己的文化符号的认识与运用将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特点,即永远需要文化多样性来补偿和满足人类内心需求的多样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即看清楚了人类发展最基本的需求和最根本的特色。
传统文化在现代仍然可以按照它的生长规律继续发展。它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的现代城市生活,通过我们的创造、加工或改造,作为一个资源、一个文化的基因库,给我们的文化创新和创造,提供很多的素材、基因及最基础的东西。
王:诚然,欣赏西方的差异性文化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觉。然而,珍惜本土文化则是一种基本的文化自信。不会欣赏差异性文化的民族是短视的民族,而漠视自己文化的民族则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回顾世界大国兴衰更迭史,一方面需要尊敬他者,欣赏差异,文化才有开放性和生命力;另一方面,始终不能失去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这样,文化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我看来,只要对中国当代文化进行整体梳理,坚持全球化中东方大文化创新的理念,将中国传统与世界前沿思想相沟通,中国文化身份的获得和重建是任何人也阻拦不了的。当代中国的现实是:文化不仅整体上被西方忽略,也被我们自己忽略。明智的政府必须重视整体文化战略,明智的国民则必须热爱自己的文化,明智的知识分子则应该放弃文化消解游戏而开始文化身份的深刻重建。我们在全球化世界中思考本民族文化的世界地位,西方是催化剂也好,中介也好,和平崛起的关键在于中国自己的文化立场,需要通过整体梳理中国当代文化,从而延续和发展自身传统。
30年来,中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政治中国”走向了90年代的“经济中国”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升,进入了新世纪“文化中国形象”的时代,即注重在国际事务中展示东方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将文化命运和中国的命运联系起来,进而将文化中国的命运和整个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中国正面形象的国际评价提升表明,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并被世界各国人民重新认识和接纳。这无疑对作为总体的“中国形象”的设计,对当代知识框架和思想资源的自我梳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减文化自卑主义,排除自我虚无的文化幻象,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向:中国传统文化若能成功进行现代转化,足以使世界为之眼前一亮。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巨大成功和空前的国际反响,就表明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无限多样的可塑性、无与伦比的精神魅力和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国家无可替代的软实力。
奥运会福娃的灵感就来自于传统手工艺——无锡泥塑“大阿福”的理念。奥运会还有很多的元素都来自于民间的手工文化的传统。而且,手工传统在现当代的机械化、模式化、批量化的生产过程中,具有它独特的手工价值。它对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传统手工艺是可以传承,可以重新捡拾、重新认识和发展的一个必要的手工遗产。
要兼顾传统手工艺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们就要站在一个更高的时代高度发掘和认识手工艺的全新价值,要理解它与现代社会矛盾与不矛盾的地方,要更多地看到它适应现代生活,在现代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一方面。如传统手工艺的很多审美价值都有它的现代性。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很多家庭又开始重新张贴。人们不仅把它作为门神,作为一种精神信仰,而且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性的存在,作为中国人自己的一种文化符号而存在。
王:文化定输赢。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总顾问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的参与下,吸收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将中国文化演绎得精彩绝伦:开幕式采用了青山绿水和青花瓷的美妙色调,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 ——活字印刷、造纸术、火药,目不暇接地呈现出先进的中国古代文明,在奥林匹克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大交汇中,开幕式艺术地讲述着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度阐释和理解。北京奥运会完全可以看成当代国际公共艺术的大实践。国际公共艺术是当代艺术的重大领域,触及“公共空间”中“自我处身性”等问题。这意味着,在全球化时代我们已经不可能再关起门来自说自话、顾影自怜了。因为文化生产的链条不同于往昔,它已由局部范围的方式变为全球文化的扩张。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形象全方位地展现给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向: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创造、加工或改造,使之成为文化的基因库,为我们今后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东西。我们不能再把老祖宗的东西看成是一种负担,而且一定要站在现代的角度来认识传统。现代年轻人多具反叛意识,认为传统文化老而陈旧,对其不屑一顾,这是一种很肤浅的看法。传统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一方面要了解世界各国的传统,这样才能与世界对话。另一方面要了解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敬畏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小泽征尔称阿炳的二胡音乐是“天上的音乐”、“上帝的恩赐”,而我们很少能提到这么一个高度来认识一个民间艺人的创造。越放眼世界,越要看重自己的传统文化,善于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和获得灵感,用现代观念进行发挥和创造。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基因和血脉,守望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农耕文化的迅速瓦解,城市化进程正在不断推进,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环境正在变异和消失,30多年来风云变幻,中国大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文化悲剧……世界在走向中国,中国也正在走向世界。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一个拥有无比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在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正面临着文化何在、文化何为的时代考验。拓宽胸襟、海纳百川、强根固本、与时俱进、综合创新是我们应有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出路。我们应该在文化发展中紧紧维系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并且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发展潮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这是全球化下的文化的科学发展观之要义。假以时日,这个世界就会更加和谐,我们仿佛看见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语)的光明曙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