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园传说流传广;
丰宁路商机变幻多。
人民路南从珠江边一直向北延伸至广州火车站。但今天的人民路,在“文化大革命”前是三条路,南段从西濠口至大德路口叫太平路(分为太平南、太平北),中段叫丰宁路,北段从西门口至今东风路与人民路交会处叫长庚路。“文化大革命”大改路名,“太平”、“丰宁”、“长庚”,在“封、资、修”之列,自不能幸免。于是太平路易名人民南路,丰宁路易名人民中路,长庚路易名人民北路。今天的人民中路(原丰宁路)是越秀区与荔湾区的分界路,东侧属越秀区。丰宁路东侧靠南一大片地方未开马路时叫西瓜园。这西瓜园的得名有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牵涉到一件血案。
从前,有个心术不正的理发匠郭顺在此地摆档,某年快到除夕的时候,郭顺在档口上正闲得发慌,忽见一个农夫打扮的人肩上扛着一袋东西走来,小心翼翼地放下袋子,说要理个发。郭顺边与农夫理发边打鬼主意。他想:农夫可能带着一袋银元到城里办年货,若趁此时四处无人,杀了他便可发笔大财了。人有歪想,便会作错判断;利欲熏心,便会作奸犯科。郭顺试探问农夫那袋东西是什么,农夫支吾不答,他更认定那是银元。于是在为农夫剃面时,他用剃刀在农夫颈动脉处一割,随即血如泉涌。他死命按着农夫,农夫挣扎不脱,一会儿便一命呜呼。郭顺立即打开布袋,顿时呆住。原来,袋中全是拜神用的瓦灯盏,哪里有什么银元?这农夫在城里买了一些灯盏,原想回乡倒卖,赚笔小钱过个肥年,因瓦灯盏易碎,故放下地时小心翼翼。农夫生性木讷,当郭顺问袋中东西时他支吾以对,岂料招来杀身之祸。郭顺不但发不了大财,反而害人一命,好不气恼。他在地上挖了个坑,把农夫的尸体及一袋灯盏都埋下。还醮血在一块瓦片上写了几句气话:“你又错时我又错,灯盏何必用肩托?若要报仇时除非马生角。”写毕,他把瓦片放在尸身上,然后盖上泥土,便溜之大吉。
过了不久,这荒地上生长出西瓜藤蔓,还结了一个很大的西瓜。正当西瓜长熟之际,一位微服出巡的骆姓大官带着几个随从路过此处。此时正是天气酷热,大官口渴难忍,正好见到西瓜,便叫随从摘瓜解渴。岂料剖开西瓜竟腥臭异常,瓜内不是鲜红的果汁,而是暗红的血水!大官顿时觉得其中必有冤情,即叫随从挖开西瓜根部的泥土,果然发现尸首,还见到瓦片上的字。这大官想:瓦片上写“若要报仇时除非马生角”,我姓骆,本地“角”与“各”同音,正是“马生角”,上天注定我替苦主报仇了。于是立即命官差调查,终于捉到郭顺。郭顺自知罪责难逃,只好供认,终被判斩。从此,此地便被人们称作“西瓜园”。
传说的真实与否已无人探究,“马生角”的巧合有趣得很,令“西瓜园”名闻远近。据说,清朝道光年间,这里是西瓜田,“西瓜园”之名实源出于此。
民国初期,西瓜园成为闹市中的一片广场,曾为广东商团的操场。1914年,广东商会在操场南面兴建太平戏院,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三层楼房,全场可容纳1800多位观众。20世纪30年代初,老板谭鼎初为吸引观众,仿效香港利舞台戏院,将戏台改建为旋转舞台。每演完一幕,即把后面一台布景转到前台,省却落幕布景的时间。观众不用等候,且觉新颖有趣,故一时轰动,生意大盛。太平戏院以演粤剧为主,不少大老倌曾在此献艺。也演过话剧,抗日战争爆发后,爱国话剧名演员曾在此演过大型历史剧《黄花岗》。这个旋转舞台后来因机械故障停用,太平戏院遂成为一般的戏院,经营至新中国成立。1953年,戏院属广州市文化局管理后,文化局对其进行了改造,设立了广州文娱场所首个观众休息室,并有报刊供观众阅览。后台设有演员专用洗手间与浴室,二楼有演员宿舍。1970年,因挖地下防空工程致使地基下沉,戏院只好拆除。
丰宁路自太平戏院兴建之后,成为商业旺街。近百年间迭经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起,这里成为汽车轮胎翻新专业街。新中国成立后,丰宁路上的轮胎店都合并到国营的橡胶厂中,只剩下一些卖胶带、自行车胎等零星胶件的小店,专业街成为历史。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上下九商业步行街的兴旺,原丰宁路南段也成了大众化服装专业街。21世纪初,此专业街还越来越向北发展。
昔日的西瓜园北部叫同乐路。位于同乐路路口的地段,也成了眼镜专业街,名闻全国。而同乐路10号一大片地方,早已成为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总部,是闻名国内外的传媒集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