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家园》
我的父亲是1960年在长沙新生火柴厂在高床上掉下来,脑溢血住院三天后死亡的,时年59岁。我的母亲是1993年年老体衰在成都去逝,时年93岁。我嫂是1998年在成都病逝,时年76岁。我哥是2005年在成都病逝,时年81岁。
父亲去逝时,我正在湖南大学读二年级,我请假到医院看望三天,当时父亲脑溢血已昏迷不醒。父亲去世后,当年暑假我在学校打工20多天,准备一点钱,因为我哥嫂负担太重,他们有四个儿女,加上母亲、我和妹妹共九人,全靠他们两人的工资。我只有打工挣点钱,以便暑假回老家宁乡安葬父亲。
回到老家后,当时生产队让我和彰华兄(叔叔的大儿子)去挑石灰,我们准备了两担箩筐,装上石灰后,叫生产队来过称,生产队的人说,共200斤,你们挑就是,如是我们又加了一点,可能一挑有120~130斤,开始还可以,到后面上山,大热天,汗水直流,好不容易到了山顶原来已修好的墓地。按乡间的习惯,请来了风水先生,按他的指意,开挖埋葬,用了差不多一整天。首先用石灰加黄泥土混合均匀,再将骨灰盒放入坟墓中。暮地是祖父设计的,三个儿子安葬一处。大伯去逝安葬在右边,我父亲就应在中央。风水先生对我说,这位置如何如何最好,将来你们这一辈应有四个大学生。这一点后来到真的应了。如是就将父亲的骨灰盒放入暮地的中央位置,用石灰黄泥混合土加入压紧,最后复原,安葬完毕。此后向哥嫂汇报这件事情时,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
我父亲名喻少霞,又名喻傑,说是国民党少将军官,抗日战争打日本鬼子时,负伤两次。抗日战争胜利后,退役回乡。本来有一笔可观的退役金,不幸被人骗走。当时我年龄很小,只能是片断的回忆。
母亲勤劳一生,1953年从乡下来成都,哥嫂那时正值生育高峰,从1953年到1956年,共生有4个小孩,两男两女,13个月就生一个,你说家务事多不多、忙不忙,也就不必细说了。我1969年与四川农学院毕业的陈治清结婚,1973年有了第一个小孩,于是我又把70多岁的母亲从农村接到我家。当时,母亲住在农村舅舅家,我自己觉得母亲年岁已高,且会逐年年老体衰,还是在自己儿女身边好一点,照顾方便一些。几年后,哥嫂又接她到她们家,并且费尽力量,办好了母亲的户口。1980年我调来成都,这以后就在我们两家住,但还是哥嫂家住得多。1993年母亲在成都去逝后,由我和我哥买了墓地妥善安葬,一切都很顺利。哥说,按与雪英妹的约定,就不要通知她了。
母亲去逝后,唯一有价值的遗物是大女儿送给她的一个金戒指。哥哥征求我的意见,是否给雪英妹。我说母亲的一生,你出力费心最多,也是老大,你就留了作纪念吧!哥哥表示,那就等以后雪英妹来了再说。不久,雪英妹来成都了,哥在我去看他们时,提出了此事让我们三人商量,我将我的意见说完后,没有其他人表态。过了一会,哥说那就给雪英妹好了。我的一生,体会到哥嫂宽宏大量,为人忠厚,对人诚恳,在家人中,在朋友中,都是如此,永远值得我学习,也永远难忘。
人老了,不免对他们有些怀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和我妹在农村,后来上学,读到大学毕业,全是我哥嫂无私帮助,我们才有了今天。不幸的是,在母亲去逝不久,哥嫂就相继离开了人间。如果哥嫂能像母亲一样,有90多岁的高寿,该有多好!才能享受盛世的情怀,儿女儿孙的成就。
哥嫂,我总觉得他俩为我们付出很多很多,我在学校读书时,穿的汗衫、背心都是我哥荣获先进工作者的奖品。嫂嫂对哥给我们的帮助和支援,总是全盘支持,从来没说二话,我们的回报太少太少。他生病,我只是表示一点意思,坚持不断去医院看他,这一点是做到了的。他的孙女等上学,我帮助也很少。人的一生,虽也很辛勤艰苦,但要知恩图报,把困难多留给自己。
人的一生中,金钱算什么?身外之物,不过是过路客而已。真诚的情感,坦荡的心境,无私的奉献,迎来的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能做点有益的事情,是幸福。能有健康长寿的晚年,也是幸福。老有所学、所好、所为、所乐,还是幸福。我祝愿我们这个大家庭的人,都能幸福安康。我祝愿天下的人,都能找到幸福,都能有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