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救死扶伤我来扛

救死扶伤我来扛

时间:2023-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院出版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是国内连续出版检索的医学期刊,加入了国际学术交流的行列。右江民族医学院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风景秀丽的百色市。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温家宝等先后莅临学院视察,对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广大师生员工深受鼓舞。

在壮族聚居的右江地区以及周边,创设传播文化知识的学校,据史书记载,远自东汉时期。如果把那些学校当作历史星空中的一颗颗“黯淡无光”的小星星,它们虽然远而不可细考,但是,毕竟曾给这方土地上的子民,送过些许智慧的光亮。当历史发展到20世纪下半叶,创设教授救死扶伤知识技能的学府,成为当地有着翔实记录的首创,于是,在这片分野上,多出了一颗新星!

回望创业历程 历数骄人业绩

右江民族医学院是一所自治区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医科院校,始创于1958年,前身为“广西百色医学专科学校”,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校,1982年获学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经广西教育厅批准获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面向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甘肃、青海、海南等省(区)招生。现开设有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护理学、护理学(英语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医学与信息管理方向)、药学(药品营销方向)等10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等9个成人教育本、专科专业,还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经过45年的发展,学院现已初步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专科教育、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并存的多专业、多层次办学的格局。建院以来,共为广西及周边省(区)培养万余名高级医技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不少校友走出国门,在医学领域里取得卓著成绩。

学院现有教职工1152人,教学科研人员541人,其中正副教授近200人,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学院占地面积260亩,设有8个系部,35个教研室,11个教学实验室,11个研究室(所)及医学科学实验中心,拥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图书馆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藏书46万册,中外文期刊2400种,已实现网络化管理。建有两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开设1994张病床,技术力量雄厚,在滇、黔、桂三省(区)享有较高声誉。

学院积极发展对外开放和合作交流。多年来与国外著名院校、科研单位开展多项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向8个国家和地区派出访问学者,还邀请了美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挪威、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及进行学术交流,并长期聘请多名外籍教师来学院加强外语教学。学院出版并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是国内连续出版检索的医学期刊,加入了国际学术交流的行列。

右江民族医学院位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风景秀丽的百色市。南昆铁路、右江河穿城而过,高等级公路贯穿右江河谷,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为在后发达地区办好现代大学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之一。现代医学院校,由于跨医学与教育两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提高这“三个素质”过程中必然处于重要地位。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百色的铝业发展、水利、电力发展、旅游业发展和特色农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巨大的后发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出来。所有这些,为现代大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对学院的发展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右江民族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江泽民、李鹏、李瑞环、温家宝等先后莅临学院视察,对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广大师生员工深受鼓舞。目前学院正抓住机遇,以提高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融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于一体的医学院校。

学院是一所发展中的大学,追赶与跨越是永恒的主题。1998年至2003年的5年中,学院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办学规模成倍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与1998年相比,学院专业结构由1个本科、2个专科拓展到现在的6个本科、9个专科。在校生人数及年招生人数翻了一番多,其中普高在校生由1998年的1764人增加到现在的4598人,成教生由930人增加到3740人。普高年招生人数由1998年的600人增加到今年的1299人,成教年招生人数由515人增加到1300人。招生范围由区内扩大到中西部11个省(区)。

5年间,学院共投入2870万元进行基本建设,新增11栋校舍共3万平方米,其中新增教学实验及学生用房6栋共1.8万平方米。利用政府贴息贷款900万元及自筹资金400万元新增一批教学设备,新建多媒体教室、多媒体实验室、数字化语音室共36间。

临床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附属医院共投入5000多万元改善临床教学与医疗条件,1999年通过了“三甲”医院和“A级”临床教学基地评审。非直属管理附属医院由1家增加到2家,教学医院由原来的1家增加到12家,其中“三甲”医院、“二甲”医院各6家;实习医院增加到49家,其中“三甲”医院24家,“三乙”医院2家、“二甲”医院23家。

——教研工作不断加强,办学质量稳步提高。为了适应扩招对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学院及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加大了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实验室评估和实验教学改革,逐步实行教考分离,推行课堂教学评估,开展学生实习前临床综合技能训练与考核。外语实行“4年不断线”教学,并加强专业英语培训,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5年间,学院共投入200多万元资金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神经病学、儿科学和内科学等5个重点学科被列入广西2000年至2006年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此外还投入科研经费200多万元,共获得各级各类课题239项,其中省部级课题20项,厅级课题38项。共获得省部级成果鉴定3项,省部级成果奖2项,地厅级成果奖3项,院级成果鉴定2项。在国家级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5篇,省级刊物发表论文1103篇。2002年和2003年该院先后发现两例世界首报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

——稳定人才措施有力,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学院为稳定人才,调整并提高了劳务分配比例,出台了《稳定与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优惠办法》,全院年人均劳务收入比1998年翻了两番多。在此基础上,还在住房、科研、待遇等方面向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倾斜,基本遏制了人才大量外流的势头。近5年来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培养在编师资360余人次,受训教师近200人。其中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研究生27人,研究生班59人次,硕士主要课程进修班23人次,在职攻读硕士学位7人。

1999年以来,学院2次开展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共拿出25个处级和23个科级岗位进行竞选、竞聘上岗,有37名干部通过笔试、面试竞争和差额考核走上领导岗位。其中处级岗位18人,科级岗位19人。与1998年相比,处级干部平均年龄下降2岁,副高以上职称增加17人,研究生学历增加7人;科级干部平均年龄下降5岁,科级干部本科以上学历增加14人。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改善。5年来,学院认真开展“三讲”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在学生班级普遍建立了党章学习小组和十六大精神学习小组;大力开展党校培训工作,共举办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党支部委员培训班、预备党员培训班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13期,共培训学员2130人次;制定并按照《关于加强党支部建设实施细则》、《基层党支部建设达标考核办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深入开展“党建带团建”和“推优”工作,继续开展处级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工作。近5年来共发展党员446人,其中发展学生党员389人。在校学生党员人数由1998年的28人发展到现在的200人,约占在校生的5%。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在廉政建设方面,经常性地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积极推进院务公开。对教职工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绝大部分已查清结案,并及时查处新发现的违法违纪案件,有力地保障了学院中心工作的开展。

狠抓素质教育 打造老区名校

1990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右江民族医学院,当他听完学院领导汇报学校的办学思想及取得的成绩时,高兴地竖起了大拇指……

弹指一挥间,10余年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面对激烈的竞争,右江民族医学院狠抓素质教育,把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具体化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围绕健康目的,适应医学模式转换的要求,全面构建了面向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系。学院素质教育不断办出新特色,学生的素质一届比一届高,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年招生数一再破纪录。

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改革是学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21世纪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需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等问题的出现都将对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与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的需要,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学院实际,研究并确定每个专业的特色定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突出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为学生创设良性学术空间,以此来推动素质教育。这几年学院逐步压缩非主要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内容,增设了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选修课以及培养创造力的专门课,如医学公共关系、医院管理、社会科学、民族医药方剂等,建立科学、丰富、开放的课程体系。此外,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大力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由1998年的2个上升到现在的7个。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整个教学的重点。不仅重视单一、独立的学科知识传授,同时也重视知识的网络化、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运用;重视工具知识如英语、电脑、网络知识等的教学,使知识的传授、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达到和谐统一。学院的教学改革措施,增加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空间和学习机会,把学生的学习空间由狭窄的学科、专业基础扩展到广阔的学科群上,实现了医学科学、技术科学、社会人文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沟通,夯实了基础,全面促进了素质教育、通才教育。为充分挖掘学院的教学资源,开发学生的潜能,学院2002年开始在全院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在导师的带领下,在考研、管理方法、科研方法、外语、声乐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开设科研课题、科研方法、论文写作等讲座,以及带领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让他们进入病房、手术室、实验室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通过跟导师上理论课、病房见习、病例分析、参观手术等活动,学习兴趣增强,在理论成绩、动手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特别是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协助导师收集资料,进行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0级临床本科的蒙金秋等3名同学协助张树球教授完成的“海尔福对砷中毒小鼠生化指标的影响”课题,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第五届国际砷中毒学术论文交流。截至目前,已有17篇由学生参与完成的论文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此外还有多篇论文准备完成或即将发表。

不断加强阵地建设,是学院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两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几年来学院加大了对“两课”建设的投入,充分采取现代化手段,改革“两课”的教学方法,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学院1991年成立了党校,到目前为止党校已集中举办31期不同类型培训班,共计培训各类人员4000多人,收效良好。特别是近3年来,党校加大了办学力度,共举办了13期各类型的培训班,共培训2417人次,其中383人经过考核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占培训学员总数的16%。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抢占网络教育阵地是学院近几年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亮点。学院的校园网已于前年开通,各主要职能部门初步建立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教育的框架。特别是近日随着思想政治主题网站“时珍网”的开通,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院广播电台、院报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阵地,也在不断得到加强。今年学院投入10余万元更新广播设备。院报的发行量也在成倍递增。社团是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提高综合素质的阵地。近年来,学院学生社团阵地建设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学生社团的数量、人数和类别百花齐放、生机勃勃,活动内容由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活动范围由校园型为主向校园型和社会型兼顾扩展,活动经费由单靠学校划拨向多渠道筹措资金转变。目前共有在册学生社团21个,参加社团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80%以上的在校学生参加过社团活动。学生社团已成为影响学院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力量,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氛围营造、学校独特文化传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青年志愿者协会、英语协会、民族医药协会、手法医学协会、集邮协会、碧云天戏剧社等学生社团,在校内校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生集邮协会还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评为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学院一年一度的社团文化节更成为了各个学生社团展现才华的舞台。

盯紧“纪念日”,做足“纪念日”文章是学院开展素质教育的传统法宝。这几年学院以各种重大政治、历史、文化纪念日为契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如庆祝香港、澳门回归系列活动,“崇尚科学、抵制邪教”主题团日活动,党的光辉照我心——纪念建党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永远跟党走——纪念建团8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实现宏伟蓝图、奉献青春智慧”——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等等。通过主题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认清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精品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右医开展素质教育的好办法。这几年学院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教育效果显著。学院宣传部连续4年举办杏林风征文大赛,每届大赛的优秀作品均以专版形式在《南国早报》、《右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此外,还经常性地邀请校外专家来院举办文学讲座,切实提高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和文艺鉴赏能力。今年学院在学生当中举办了“学习十六大”征文大赛,共收到论文110篇,目前比赛中的优秀论文已被汇编成册。院大学生艺术团,下设合唱团、舞蹈队、健美操队、武术队、电声乐队等团队,聘请校内外专业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系统训练,使学院的校园文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2001年,校学生合唱团参加广西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取得了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和1个优秀奖的好成绩。校学生艺术团参加百色市举办的各项文艺活动也是成绩斐然,得到了广泛好评。如健美操队多次在百色市举办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学生艺术团多次应邀参加百色市各项大型文艺演出。此外,学院还积极通过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辩论赛、主题读书活动等吸引广大同学参与,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充分利用老区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和爱党爱国教育是学院的一大优势。学院利用每年的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组织学生到百色起义革命烈士纪念碑、靖西烈士陵园、百色起义纪念馆、红七军军部旧址等开展成人宣誓仪式、公祭烈士、参观学习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历史和爱党爱国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2年3月,学院与百色起义纪念馆达成协议,将其列为学院的德育教育基地,并通过基地培养了一批本校的义务讲解员。每年学院组织师生到纪念馆参观学习时,都由这些学生讲解员担任讲解工作,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院的素质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作为地处革命老区的一所医学院校,利用医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是该院的优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又得以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为老区人民服务,可谓是一举两得。近几年来,学院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骨干作用,号召并组织学生社团利用节假日到社会上开展义诊、扶弱助困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近两年来,有数千名团员青年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厂矿、社区、学校、街头开展便民服务,拓展了素质教育阵地,增强了团员青年的服务意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如民族医药协会、手法医学协会利用自身优势,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会员深入厂矿、社区、学校、街头等开展义诊活动,并较为固定地在百色体育广场设立义诊点为群众服务,深受广大群众的好评。青年志愿者协会则组织会员到敬老院、干休所、中小学校、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扶弱济困、中小学生生理卫生讲座等活动。而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则是该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化。每年寒暑假,学院都组织学生到乡镇农村、厂矿企业、社区街道开展以“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目的的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2000年以来,学院连续3年被自治区评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有9支服务队被评为优秀团队,26名师生被评为先进个人。

“精医术、通人文、有理想、能创新”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是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一种复合型、实用型的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这些年来,学院狠抓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毕业生颇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院的招生人数也逐年递增,1998年招生600人,1999年招生700人,2000年招生900人,2001年招生1000人,2002年招生1070入,2003年招生1299人。

开辟绿色通道 扶助贫困学子

学院2003级临床本科班的潘燕曙同学入学时身上仅有500元,远远不够交学费。为此,他和家里人找到了学院的勤工俭学办,希望能申请缓交学费。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学院领导在深入了解到他家的实际情况后,帮助他申请到“广西风采福利彩票”提供的5000元奖金。潘燕曙同学告诉笔者,这笔助学金对他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尽管像潘燕曙同学这样得到高额助学金的同学不是特别多,但该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帮扶贫困生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多年来,学院没有一个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

学院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主要面向广西贫困县和周边不发达地区招生。据统计,学院全日制普高生4575人中,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150元的贫困生有1602人,占35.16%,其中特困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不足80元)有846人,占18.49%。贫困生困难问题较为突出。针对此种情况,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相关政策,结合学院实情,不断完善“奖贷助补减”体系,努力开辟绿色通道,取得一定的成绩。

学院设有助学管理机构,有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管理制度完善,有《困难补助发放办法》、《勤工助学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每年新生入学,及时做好贫困生的认定、入档工作。并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做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学院规定,学生确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按时缴纳学杂费等费用的,可由本人在开学前提出书面申请,由父母签署意见,并出具父母所在单位(乡、镇政府或城区政府、社区委)签署的家庭经济状况的有效证明,申请书必须写明缓交学费的原因、金额和期限,缓交学费申请书经班主任审查,学工处长签署意见,报经主管学院领导同意后可缓交。在实际操作中,对确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按时缴纳学杂费等费用的学生,视情况灵活掌握,可以部分交费,再申请缓交一部分,也可以申请缓交全年,缓交时间规定在1年内,实际有的已超出期限。截至2003年12月10日,老生累计缓交欠费597人,欠费人数中欠1年至4年不等,欠费总额252.12万元。2003年新生入学缓交欠费69人,金额约20万元。

除了采取缓交学费措施外,学院积极落实国家的有关资助政策,努力为贫困生排忧解难。奖学金,是国家和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在学校设立的,用于激励学生通过努力来获得经济上奖励的一种资助形式。学院每年这方面的奖励资金为21万元。助学贷款,是政府为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的无担保信用贷款。学院通过发放资料,收集信息,把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及时传递给相关合作银行,帮助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目前共有272个贫困生提出贷款申请,申请总金额达326.4万元。此外,学院还计划发放校内助学贷款。据了解,具体方案目前正在策划中。不久的将来,部分贫困生就能用上“校内贷款”。勤工助学,是困难学生通过付出劳动来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完成学业的资助形式。勤工助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助教、助研、助管、校园美化、卫生保洁,各种健康的生活服务等。固定岗位有230个,临时岗位每学期可上岗1000人次。在在校生中,递交勤工助学申请的学生有800多人。由于申请人数多,而岗位有限,学院采取每学期轮换上岗的方式,保证大多数贫困生得到勤工助学的机会。与此同时,学院勤工助学的经费也在不断追加,2001年勤工助学经费预算安排为5万元,2002年35万元,2003年为122万元。通过增加经费,提高勤工助学的收入,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据了解,除通过院内勤工助学途径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困难外,学院还将成立一个类似于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以方便贫困生联系校外的兼职工作,增加贫困生的经济收入。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是国家对品行优异的特困生采取的资助政策。学院每年的减免经费约8万元,困难补助每年100万元。如去年对2002年度获国家奖学金的27名学生全免当年学费8.37万元,对1998级1位烈士后代全免学费和住宿费。今年则对应征人伍的1位2002级同学全免当年学费。

“353”奋斗目标 一个崭新的征程

21世纪头20年,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必然也是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院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确立加快发展、突出特色、人才立校、创新兴院的办学方针,制定并实施“353”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即“确立3步走奋斗目标,建设5个大工程,狠抓3项促进”,以超常规的谋划赢得超常规的发展。

确立3步走奋斗目标:首先用3年至5年时间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其次用5年至10年时间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包括课程特色、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和民族特色。再次用15年至20年时间实现两个翻番,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即在校生(含普高及成人教育)人数翻一番;校园面积基本翻一番,校园环境明显改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是办学多样化,实现由单科院校向综合性院校的跨越;二是发展综合化,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医学学科为主,相关学科综合发展的跨越;三是教育网络化,实现由本部传统教学方式向以本地教学为主,同时开展远程教学,实现教育及教学管理网络化的跨越;四是投入多元化,实现由政府单一投入向以政府投入为基础,建立起社会、企业、个人多方投资新机制的跨越。

建设五大工程:一是校园基本建设工程,3年至5年筹资6000万元至1亿元用于征地及校园基本建设,要重点建设新教学实验大楼、大型体育场馆、新图书馆及校园广场。二是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工程,要以传统课程体系改革为基础、原有专业改造为重点、医学综合及相关课程建设为补充,用5年左右时间,使1个至2个专业成为自治区级精品专业,2门至3门课程成为自治区级精品或重点课程;同时形成若干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三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程,3年内筹资1000万元,加强重点学科、科学实验中心建设和中青年骨干培养工作,要制定和实施新的高学历、高职称及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与稳定措施,全面开展创新教育理论培训。四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3年内投入200万元用于校园网软件建设。五是临床教学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各临床实验室及临床见习教学医院建设,巩固和新建一批临床教学及社会实践基地。

狠抓三项促进:一是以改革促进发展,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系;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和院内知识与科研创新体系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以提高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英语和计算机过级率以及就业率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以项目促进投入,积极拓宽投资渠道;要充分利用好各类政府贷款和“银校”合作贷款,创造条件与名校和企业合作办二级学院,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大力开展教育服务,广泛寻求社会资源和资金的支持。三是以管理促进效益。要积极探索实行扁平化管理和学习型管理,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动后勤服务社会化,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沟通有效、竞争有度、创新有为的现代学习型院校。

原载《右江日报》2003年12月23日(作者与李春才、陆增辉合作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