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后一个年执牛耳

后一个年执牛耳

时间:2023-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办于1956年的百色农校,算起来只有38年的历史,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黄森荣却在那里耕耘了30年。如果把这30年等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前两个10年,是黄森荣手挟粉笔、书本与学校风雨同舟、数度迁移的时期。作为校长,黄森荣始终不离课堂,每年都上两三个班的课,以此加强对教学的宏观管理。这一切与黄森荣等一班驱逐“贫儿”者关系可谓大矣。

创办于1956年的百色农校,算起来只有38年的历史,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黄森荣却在那里耕耘了30年。如果把这30年等分为三个阶段,那么,前两个10年,是黄森荣手挟粉笔、书本与学校风雨同舟、数度迁移的时期。这期间,他当过教务处主任,也曾荣获区农业厅的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后一个10年,一纸任命书使他成了该校校长,担起了教学与管理的重担。他果然不负众望,与同事们一起开拓进取,在以改革为主要特色的10年里,成为学校改革的执牛耳者。

农校是1979年迁回现住址的,当时,办学条件和职工生活条件极差,直到1984年,农校只有一栋学生宿舍楼。1985年元月,黄森荣走马上任,这时,农校创收余额账号上的资金不足3000元。面对窘境,与农校一起度过了20年光阴的黄森荣,当然比他人焦急,更希望走出一条成功的路子。但是,他也深知农校的弊端或薄弱之处。唯其如此,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在区农业厅的指导下进行了改革——实行校长负责制,尝试联合办学,直至走出今天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新路子。

那是一种瞄准社会,适应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改革,涉及招生、培养和使用诸环节。10年来,这一改革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自1985年与林业部门联合办学开始,农校在专业设置上由2个拓展到农、林、牧、多种经营、烟草、职教师资、行政管理等7个专业。在校生由300人左右发展到1000人。在办学形式上,克服了计划体制的局限性,实现了走出校门、横向联系、多方协作的办学构想,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并进。10年来,农校毕业生中有80多人当上了乡镇一级以上的领导干部。学校经济效益逐年提高,今年,包括农场、牧场、兽医站在内,收入在50万元以上,这是前所未有的。

办学效益的突破,犹如武士得到了刀枪。黄森荣盘算着如何用好这些资金:学生的实验设备应摆在首位,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是学校发展的必备条件,要积极争取主管厅局的支持,尽快建好。时间犹如定影剂,在黄森荣头脑中反复描绘过的农校蓝图,一个一个变成现实。新建教学楼、宿舍楼7幢,建筑面积达10900平方米,仅增添实验仪器设备一项,投资近60万元,农校学生可潇洒地摆弄电子计算机等先进的仪器、设备。教职工们告别了原来用竹子分隔开的大居室,待在建的一栋住宅楼竣工,农校100%的教职工可以实现“住有套房”的愿望。

农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是黄森荣在教学改革中常常思考的问题。办学几十年,农校虽为地方培养了不少合格的农业科技人员,但是,“黑板种田”、“黑板养猪”这类缺乏实践内涵的现象依然存在。黄森荣和同事们一起逐一缕析其弊端和成因,提出了抓教学质量的设想,调整了教学计划,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实践技能训练的分量,使理论课与实践课达到1∶1的比例。学生轮流到场站跟班实习,自定实验项目,通过自己观察、记录、总结、整改,牢固掌握农技本领。1991年,农校被评为农业部B等一级学校,去年区教委组织办学评估时得分89分。作为校长,黄森荣始终不离课堂,每年都上两三个班的课,以此加强对教学的宏观管理。今年,他被评为全国农业中专优秀教育工作者。

“王子与贫儿”之说,是老师们将以前的农校与周围单位比较后做的自嘲。如今,农校的“贫儿”形象已去无踪影,徜徉其间,唯见楼堂高耸、绿树婆娑。这一切与黄森荣等一班驱逐“贫儿”者关系可谓大矣。

原载《右江日报》1994年12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