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地发生的新闻事件,在网络媒体的发酵下,很多演变成舆论热点,并且在网民的关注下,事件的真相不断还原。这其中要仰赖于受众和网民的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说,质疑是值得肯定的。
五月初,四川成都的女司机因路怒被打事件,舆论由同情女司机到行车记录公布进而翻转,质疑在里面起了推动作用。先是人们看到女性被打,泛起了大大的同情心,纷纷质疑、谴责打人男子。自认憋屈的男子将行车记录仪的资料公开后,网民转而质疑被打女司机,极端者甚至搞起了人肉搜索,在公开女司机过往违章行为的同时,还公开了其他属于她个人隐私的开房记录,这些隐私与个人驾车行为无关。至此,质疑变得任性起来了。
无独有偶,前一阵子,在黑龙江庆安县,警察在火车站执行公务时,开枪打死了滋事者。事情发生后,人们质疑事件的真相,质疑警察该不该开枪,质疑一枪毙命,质疑死者是上访者,质疑监控视频被剪接,质疑参与调查的部门不中立,直到调查该事件的检察院做了调查结论,还有人在质疑。这属于典型的任性质疑了。
有人质疑是好事,它有助于事件的调查和真相的公开,尤其是网络时代,不让人质疑已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但是,有些质疑可看出质疑者很焦躁,客观地讲,事件的调查处理或真相的还原需要有个过程,这时候,效率要服从科学,一时还没有答案,我们不能急不可耐地质疑为掩盖真相或不作为。
前述事件中,因质疑而顺带公开了女司机与驾车无关的隐私,越过了法律的边界;警察在敏感地区制止滋事行为,因遭到抵抗警告无效后开枪,起初的质疑是该不该开枪,这个质疑也还说得过去。继而有人质疑为何一枪毙命,这就有些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意味了。在那种紧急事态下,警察开枪有打中对手的可能,也有打不中的可能;打中了,对方有死的可能,也有只是受伤的可能。
接下来一连串质疑,大有无休无止的架势。既然无休无止,按照我的想象,至少还可以做这样的质疑:如果那天警察不开枪,而让滋事者伤及车站里的人,造成死亡事件,那将会受到为何不开枪的质疑;如果是开枪未打中对方,又会受到枪法太次的质疑;如果不但未打中对方,反而打中无辜者,那质疑还可以演绎……尽管质疑的花样可以翻新,但以上的质疑都还是技术性质疑。
至于质疑被打死的是上访者,愚以为当属政治性质疑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把死者假设成是上访者,就会让人联想到那人是被人为阻拦的,是故意阻拦上访者又被开枪击毙了,那就是大大的政治问题了。政治性质疑本也无可厚非,但是,凡事都往那里靠,搞泛政治化,那就要警惕了。
质疑有建设性的,有对抗性的,建设性质疑的动机是好的,一般属于技术性质疑,它有利于事件往好的方面发展,对抗性质疑带有成见,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如果对抗性质疑加上政治性质疑,然后又任性质疑下去,那可就“搅得周天寒彻”了,所以,质疑还是别太任性了。
原载《右江日报》2015年6月6日,获2015年度广西新闻奖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