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小龙乐园——顺德新十景之一

李小龙乐园——顺德新十景之一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均安是省级旅游度假区,上村李小龙祖居、李小龙乐园、冰玉堂、奎福寺等景点,构成了精彩的旅游路线,串联于均安的青山秀水间。李小龙祖居以其名人效应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李小龙乐园均安镇李小龙乐园是全球唯一以李小龙命名的乐园,精华之一在于全球最大规模的永久性李小龙纪念馆。冰玉堂蛮横的夫权和严苛的礼法,使少女对婚姻、家庭望而生畏。好景不常,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丝业急剧衰落。
旅游美景_名镇均安

均安是省级旅游度假区,上村李小龙祖居、李小龙乐园、冰玉堂、奎福寺等景点,构成了精彩的旅游路线,串联于均安的青山秀水间。

李小龙祖居

“不见招何来,但听敌呻吟!腾挪踹天地,雄浑几昆仑。”李小龙的武打风采,风靡世界,也吸引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小龙迷。他们沿着巨星活动的足迹,疯狂地搜集一切关于这位传奇人物的资料。而在中国内地,顺德均安有我们能够缅怀“功夫之王”的地方,那就是李小龙祖居。

这是一座普通的三间两廊式岭南民居,建于清代,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即曾经在此居住。

李小龙祖居坐落在鹤峰上村幽深曲折的小巷里,简单而古朴,硬山顶,青砖墙,面积只有51平方米。祖居分为厨房、客厅、睡房。现客厅设为李小龙展览室,展示了李小龙及其家人的多幅相片、木人桩、桌椅、木床,将时光带回到旧日的顺德。

这些,似乎与电影里风驰电掣的截拳道功夫稍有距离,但置身其中,举目一览,仰慕之情油然而生,心里十分容易衍生一种与小龙传奇的贴近感。

李小龙祖居以其名人效应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1997年3月1日,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爱好中国功夫的洋弟子,在国际咏春总会创办人兼会长梁挺的带领下,参观了李小龙祖居。

李小龙祖居

李小龙之女李香凝回李小龙祖居祭祖(均安镇宣教文卫办提供)

而随着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的热播,国内外掀起了李小龙纪念热潮。作为李小龙故里的均安镇,也将为更多人认识;李小龙祖居也成为小龙迷、功夫迷寻梦之旅的重要一站。

李小龙乐园

均安镇李小龙乐园是全球唯一以李小龙命名的乐园,精华之一在于全球最大规模的永久性李小龙纪念馆。纪念馆为现代岭南民居风格,以李小龙饰演的主要影片场景为街景进行设计,展览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的生平、武艺、演艺和家族史。乐园中的演艺广场为360度全景表演,最多能容纳观演人数2500人。

乐园里还有世界第一高的李小龙雕像。雕像高13.8米,由花岗岩整石雕刻而成。雕像的基座高5米,基座四周刻有李小龙生平浮雕以及捐赠赞助者名字。雕像有力地跨出右腿,仿佛做着攻击的动作。

生态野趣也是李小龙乐园的最大亮点之一。园区面积近3000亩,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竹海果林绿波连绵,一派典型的南国水乡风光。

乐园内现有植物420多种、鸟类60种,其中以鹭鸟数量为最。每当朝夕时分,万鹭岛周围鹭鸟轻歌曼舞,伏在绿树上似白雪挂枝,偶尔为游人惊扰,四散飞舞,场面蔚为壮观。

李小龙乐园观鹭桥(均安镇宣教文卫办提供)

乐园内还设有主题园林,地方特色鲜明,如中草药花卉园、生态湿地公园、蚕桑果蔬园。

此外,乐园内设有多种独特的娱乐休闲项目,如壮观的“清凉瀑布”,充满乐趣、动感的杂技项目等。环境幽雅的餐厅可以容纳几百人就餐,在这里可以品尝地道的顺德美食。

乐园内规划了登山游线,山顶建有会仙塔,会仙塔可以鸟瞰全园秀丽景色,是重阳登高的绝佳去处。

李小龙乐园以“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为主题之一,重视科普及环保教育,寓教于乐,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旅游生态基地”、“‘桑基鱼塘’示范基地”、“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创作基地”等殊荣。2005年12月,经过顺德市民广泛投票和专家评委会严格评审,顺德李小龙乐园被评为“顺德新十景”之一。

冰玉堂

在均安沙头社区,一座幽雅低调的小屋,静静地坐落于小巷深处。它有一个寓意冰清玉洁的别致名字——冰玉堂。冰玉堂的建筑风格以中式为主,带西方建筑特色,四周环境清幽,绿树环绕,院内榥榔树高高挺拔。

冰玉堂是旅居新加坡等地的沙头村自梳女回乡集资建立的安老院,建于1950年,是一座两层高的建筑。其面阔22.5米,进深52米,占地约1千平方米。砖瓦木结构,硬山顶,淡雅的灰碌筒瓦,朴素的墙身,建筑风格端庄而不张扬,给人以青莲般的清雅之感,恰似其主人。

建筑大门为回字门,设置了具有岭南特色的趟栊门,门额上刻有“鹤岭静安舍”黑色行书大字。后座为冰玉堂,门口用黑色字体写上“冰玉堂”三字。堂内明间供奉自梳女们信奉的观音,次间供奉众多均安沙头黄姓自梳女们用份金买下的长生牌,楼上是自梳女睡眠的阁楼。冰玉堂前带小天井及两廊。廊拱门上方置一蝙蝠,廊内放置了桌椅,自梳女得空之时,可以三三两两聚集闲聊。

冰玉堂是反映珠江三角洲自梳女习俗的重要文物建筑。所谓自梳女,是盛行于顺德、南海、中山等地的一种独特习俗。按旧例,未婚少女蓄辫子,婚后束髻。但珠三角许多妇女却自行梳起,在“一梳福,二梳寿,三梳静心,四梳平安,五梳自在,六梳金兰姐妹相爱,七梳大吉大利,八梳无难无灾”的唱祷声中,宣示终身不嫁,顺德人称她们为姑婆或姑太。

另一种与自梳名异实同的习俗是“不落家”,指少女迫于父母之命,不能梳起,只好在举行婚礼后,长归母家,不归夫家。

选择自梳的少女们,必定听过了那首广为人知的歌谣: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新抱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眼泪未干入下间。下间有个冬瓜仔,问过安人煮定蒸。安人话煮,老爷又话蒸,蒸蒸煮煮唔中意。

冰玉堂

蛮横的夫权和严苛的礼法,使少女对婚姻、家庭望而生畏。加上传统的金兰契、不落家思想的影响,她们产生了矢志不嫁的决心,与女伴相互扶持以终老。

自梳习俗源来已久,至清末民国,顺德的自梳习俗发展到了一个高峰。那时,顺德蚕丝业迅猛发展,“一船蚕丝出,一船白银归”的繁华经济景象为女性提供了独立谋生的机会。

当丝厂女工的自梳女,少了丈夫、家庭的约束,一般都比较独立自由,歌谣唱道:“单身寡女比人高,有鱼有肉自己煲,无钱唔怕老公闹,死后不怕有人嘈,日头落山吾使挂竹篙。”

丝厂兴盛时期,缫丝女工收入比较好,于是衣着颇为讲究。但是往往披星戴月,“出门戴星宿,归门入错屋”,这些钱挣得一点都不轻易。被人称作“乌衣队”的自梳女,木屐吱吱,神采飞扬,但也充满着无奈与辛酸。

正如《缫丝女自叹》中所道:“丝娘子好光辉,身上打扮四衽齐,一早起身天未白,梳洗未完又闻二轮鸡(按:即丝厂催工人上班的第二次笛声)。离家急脚返工去,狼忙奔走气兮兮(按:即气喘)。”

好景不常,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后,丝业急剧衰落。当时报刊道:顺德缫丝女工失业者超万人。迫于生活,顺德大批自梳女下新加坡、马来西亚,或到广州、香港、澳门从事“妈姐”(保姆)等职业,到更广阔的空间中展示其风华。

沙头村自梳女前后相继到赴新加坡者,达数百人之多。在那里,她们创造出了不一样的生活。

自梳女一向是手脚麻利,爱干净,善于烹饪,煲得一锅靓汤,深受雇主欢迎。大户人家多聘用精细聪明、心灵手巧的自梳女作为贴身佣人,自梳女也获得了“妈姐”这样一个独特的称号,这个介乎于干妈与远房大姐之间的尊称,体现出亲热与尊敬。

自梳女虽出门在外,但仍热爱家乡。她们数十年来勤劳节俭所得之积蓄,用以尽力接济老家亲人生活,为乡人建祠筑庙。新中国成立初期,归国的沙头村自梳女们也曾大力支持顺德独立团的行动。所以说,莫道女子不英豪,自梳女以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与家乡建设的重担。

虽则落叶总要归根,但按旧例,自梳女不能在家里终老。念及晚年岁月,侨居新加坡的黄姓自梳女们在新加坡沙头黄族同乡会的帮助下,发起了筹款回乡建安老院的倡议,并得到众人的热烈响应。1948年,新加坡沙头黄族同乡会的自梳女400多人共筹得港币8万多元,于1950年建成了一座养老院。取自梳女终身不嫁、冰清玉洁之意,故名冰玉堂。又因其坐落于鹤岭山麓,又被称为鹤岭静安舍,本乡人常将冰玉堂叫做姑婆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自梳女在垂暮之年终于回归故里,享受天伦之乐。回国定居的自梳女最多时达120多人。高峰期在1978年,有30多名自梳女在此同吃同住,冰玉堂随之热闹起来。

现在,自梳女们多选择与家人同住,冰玉堂人去楼空,一年间只是在华光诞、七夕、关帝诞、北帝诞等十多个节日,散居沙头村各处的自梳女才会不约而同地返回冰玉堂拜祭聚会。那几天,冰玉堂里欢声笑语,一扫往昔的静穆安详。

冰玉堂与自梳女(均安镇宣教文卫办提供)

随着自梳女慢慢走出生活舞台,散落于各处、供自梳女颐养晚年的姑婆屋多已湮灭于现代化的高楼中。与这个特殊婚嫁习俗相关的民俗物品,也所存寥寥了。沙头村的冰玉堂正是见证顺德自梳习俗的珍贵硕果。

现在,冰玉堂已经成为了珍贵的文物建筑。沙头村自梳女曾写下协约,她们百年以后,冰玉堂将委托沙头居委会进行永久保留。2008年,冰玉堂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性质,被列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奎福古寺

奎福寺坐落于均安镇星槎村福岸江畔,前临滔滔福海,后枕翠绿群峰,风景秀丽,钟灵毓秀。

古寺依龟、蛇二山,山上丛林茂密,四季常青。有山洞水潺潺、泉滴滴,甚为深邃,可容纳百人。洞前一丛“观音竹”,竿直节疏,气度非凡。漫步竹林,油然而生静气。

古寺旁山腰上有亭,名为福海烟波亭。多年前,这里江面辽阔,波涛浩渺,登亭倚栏眺望,江上景色尽收眼底。烟波蒙蒙的江景,赢得文人墨客相聚吟咏,屡有佳作问世。“福海烟波”之美,在众口传诵中声名远播。“福海寺前流不尽,烟波亭上望无边”的优美景色,成为康熙年间的顺德八景之一。

说起奎福古寺其实还有一段故事。据说,罗浮山有一修道高僧,云游四方找寻名山龙穴,至均安星槎福岸,发现这里左右有龟蛇二山护守,颇有龙穴之气势,于是就地化缘,建起了奎福寺。

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奎福古寺泽恩于远近各乡,香火颇盛,在民众中威望相当高。清乾隆十四年(1749),奎福寺重修,星槎、福岸、沙浦、豸浦、三华、仓门、矶头、马宁各乡的民众,皆乐于捐助,可见该寺名声当时已经在均安、杏坛广为传播。

咸丰元年(1851),顺德知县郭汝诚以官方的身份,倡修奎福寺。

1931年,为了让“福海烟波”美景重放光彩,住持睿禅发起重修福海烟波亭,据清代遗老何贯廷所撰的重修碑记载:“明年秋,又复重建福海烟波亭,以保留一洲名胜。”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昔日名扬一方的奎福寺已经沉寂多年。为使佛教在均安有一个活动场所,经广东、顺德宗教部门批准,港澳同胞、归国侨胞自发募捐,于1992年12月奠基重建奎福寺。1994年初,古寺首期工程竣工,占地面积871平方米,建筑面积271平方米,宝刹重换新颜。

奎福寺(张颢摄)

古寺进深三进,头门为寺门,二进天王殿,三进大雄宝殿。立于奎福古寺前,隐约听见佛声喃呒,香火缭绕。石楹联“抱寺碧山舒臂绕,渡江浮石点头来”,读之已觉心生佛意。

大雄宝殿旁有石径,拾级而上,有翼亭临崖而建。这就是史上有名的“福海烟波”亭。可惜福海已涸,烟波已逝,亭子不复木柱青瓦之风。但取而代之的,是香火鼎盛,暮鼓晨钟,一幅盛世佛音之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