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场战场,记曾为义战驰驱,瘦狗岭边留热血;
天听民听,准备替吾民喊叫,回龙桥畔试新声。
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田汉在广州时为广东戏剧研究所撰写的对联。上联记叙在辛亥革命中牺牲的戏剧界人士;下联是对广东戏剧研究所的期望,其中的“回龙桥畔”,指的是今越秀区回龙上街。
清代太平沙之西有回龙桥,后来这一带全部成为陆地后(即今泰康路西段以南一带),才有了回龙上街、回龙下街、回龙直街、回龙里(今回龙路)等街巷名称。
1929年2月,我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应广东省长李济深之邀,来广州创办戏剧研究所。所址起先选择在永汉北路(今北京路)财厅前附近的一栋楼房,后来因地方小,遂迁到回龙上街12号一座十分宽敞的古老大屋中。欧阳予倩来广州办戏剧研究所,得到进步戏剧家田汉、洪深的大力支持。除了上述那副对联外,还有一联云:
三百载余韵流风,读莎翁乐府名篇,高举人生明镜;
六十年销歌歇舞,集岭表艺林才俊,重开戏剧先河。
广东戏剧研究所起初拟由田汉、洪深分别任名誉校长、校长,后来两人均不能抽身来任职,遂由欧阳予倩兼任校长,并定下办校宗旨为:“养成学艺兼优、努力服务社会教育之演员,建设适时代为民众之戏剧。”该校于1929年4月1日开学,是教育、研究并重的机构,设演剧、文学两个系,学生约60人。研究对象与教育范围包括话剧、粤剧、京剧等。该所还附设戏剧学校、音乐学校、管弦乐队。在所内担任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的先后有马彦祥、唐槐秋、胡春冰、严工上、何子衡、徐信符、易剑泉、吕文成、马思聪、赵如琳、吴家瑾、倪贻德、陈凝秋、万籁天、唐叔明等。
1929年,广东戏剧研究所附设演剧学校第二次公演时全体教职员、学生合影
欧阳予倩为演员做示范动作
研究所成立之初,所中师生与田汉率领的南国剧社在广州联合演出京剧《人面桃花》,洪深(饰崔护)与欧阳予倩同台演出,为研究所“打开场锣鼓”(田汉语)。该所为加强戏剧研究,除在广州《民国日报》副刊主编《戏剧周刊》外,还编辑出版双月刊《戏剧》,发表了欧阳予倩等人撰写的《戏剧改革之理论与实际》、《粤剧论》、《怎样来改良粤剧》等研究文章,颇有影响。
该所的演剧系分话剧班和歌剧班。歌剧班实即戏曲班,教授粤剧以及京剧、昆曲,基本训练课程有形体训练(传统武功、舞蹈等)、练声、表演、化妆等,还设戏剧概论、编导表演知识、文艺思潮、名剧研究、戏剧史话和社会常识、美学等理论课程。教师有著名的粤剧教戏师傅花鼓江、粤乐名家易剑泉和吕文成、京剧师傅周宝奎等,还从上海请来顾曼庄专教昆曲生角身段。当时梅兰芳、金少山南来广州演出,该班集体前往观摩学习。为加强艺术实践,该班曾在海珠大戏院演出由欧阳予倩编导、易剑泉音乐设计的粤剧《杨贵妃》。歌剧班的学员后来成名的有罗品超、邓丹平、陈酉名、张活游、黄鹤声等。罗、邓、黄均是广州知名粤剧演员,罗品超更是名扬国内外的一代粤剧宗师。张活游初是粤剧演员,后是香港著名电影演员。陈酉名是广州粤剧界著名编导。欧阳予倩也曾率学员与粤剧界行会组织八和会馆交流,对粤剧的发展有一定贡献。因此,位于今越秀区回龙上街的广东戏剧研究所也被写入了粤剧发展史。
广东戏剧研究所开办的两年间,聂耳(聂守信)、袁文殊、卢敦、章彦(章正凡)、李晨风、吴回、李月清、钟启南、王铿、区爱等音乐、电影、戏剧界知名人士曾到所中交流学习。1931年7月,因李济深已不在广东省长之位,掌管广东军政大权者决定撤销广东戏剧研究所,欧阳予倩只好自筹资金在原址开办广东艺术院。是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收回院址,广东艺术院被迫结束,欧阳予倩离开广州。
于是,回龙上街这一段“辉煌史”后来便鲜为人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