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情系陵园西,内蕴深沉景物迷。
仰止高山看大树,盘根错节草萋萋。
陵园西路在清代时只是条没有名字的小路,民国时仍是泥路。1959年,此路改用红砖铺地,俗称新马路。1962年改为沥青路,因在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之西,1971年定名为陵园西路。
陵园西路南段东侧的广东咨议局大楼始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由金浦崇、金浦芬捐建。坐北朝南,主楼前有草坪、荷花池,荷花池上有石拱桥连着通道,通道直出大东路(今中山三路)的大门。整个建筑体融合中西建筑风格,颇有气势。主楼为前圆后方的两层砖木结构,仿西方古罗马式议会建筑。门前有四级台阶,上了台阶便是弧形联拱式门廊,正中有四根仿哥林思式柱子,气势磅礴。大厅为弧形,有八根大柱,中央天花为半球形,有六扇窗。大厅左右两侧有耳房。至20世纪50年代,主楼前后的环境已有所改变。1958年,这里辟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20世纪90年代增加“近代史博物馆”名称)。
广东咨议局
广东咨议局于辛亥革命前后,是海内瞩目之地。清末欲实行君主立宪,朝廷命各省成立咨议局。宣统二年(1910),广东咨议局成立,第一任议长是易学清,副议长是丘逢甲、卢乃潼,议员有陈炯明等72人。该局成立后,提出并议决各项议案127件,包括法规、财政、经济、教育等方面,也算为广东的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宣统三年(1911)农历三月二十九,同盟会领导组织的广州起义(世称黄花岗起义)爆发,牺牲的革命党人陈尸在咨议局前,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四处奔走,以善堂名义将烈士遗骸殓葬于黄花岗。随后,潘以“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为题撰文在报纸上发表,记下了咨议局门前的惨烈景象。
1911年10月辛亥武昌起义胜利后,广东各界代表在咨议局集会,宣布脱离清廷独立,成立都督府,推举革命党人胡汉民为广东都督。此后咨议局改为广东省议会。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第二次建立革命政权时,又成就了这里的一次辉煌。4月2日,国会非常会议在此召开,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这里也曾留下国共两党要人的足迹。1925年11月,国共合作大本营——国民党中央党部由越秀南路惠州会馆迁到这里办公。国共两党代表参加的最高政治决策机关——政治委员会,就在主楼后座二楼办公。毛泽东、吴玉章、邓颖超、谭平山、沈雁冰、萧楚女,以及宋庆龄、何香凝等都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5月1日,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和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联合在此召开,苏兆征、邓中夏、刘少奇以及全国各地工人代表参加了会议,为中国工人运动谱写了光辉篇章。
1927年1月,国民党中央北迁后,这里是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所在地。1958年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亦是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广东咨议局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昔日咨议局主楼前的通道,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起园林局办公楼及花圃,连主楼一带统统围在陵园范围之内。到21世纪初,办公楼前的围墙已被拆掉,咨议局旧址南面即陵园西路东南端重现树木葱茏、花草可人之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