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内河的治理中,涌现出了许多爱岗敬业、真诚奉献、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在此,介绍其中的几位。
林罡是宁波城区河道的“活地图”,无论你是想知道河道的名称,还是想知道河道的具体位置,他都能在第一时间准确无误地告诉你答案。
林罡从小就生活在甬城,因此对家乡的河道有特殊的感情。他到内河管理处后,更是全身心地扑在了这份他十分热爱的工作上。由于历史传承变迁,以及河道两岸属地不同,因此同一条河道常常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名称。有时两条河道也有重名的现象,像几个区域里都有前塘河、后塘河。为规范河道的名称,需要对城区内所有河道进行一次全面的勘查。当时内河管理处人手少,这个任务就由林罡一人承担。他凭借一张地图,带着一个本子,走遍了宁波的每一个角落,对每一条河的方位、流向、总长、均宽、支流、交叉情况都进行了实地调查。
城区范围大,中午来回不方便,因此林罡出去常常就是一整天,中饭就是干粮加冷开水。因为是徒步勘查,所以没法像空中俯瞰那样一目了然,有时地图上明明标有河道,但实地却找不到,不是走着走着没路了,就是被围墙和房子挡住了。有一次,他发现一条河突然被建筑工地中断。在他再三询问下得知,下面埋有水泥涵洞,河水钻到地下去了。他绕过这一大片工地,才发现重新出现的河道。
在实地察看的基础上,林罡又走访当地街道居委会、村民,请教水利局、地名办、文保所的有关专家,还去方志办、档案馆、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历时三年,最终完成了内河管理处交给他的任务,确定了城区165条河道的名称。经过这个艰苦的调查过程,他成了城区河道名副其实的“活地图”。
陈吉炜,城区内河水质的忠实守护者,因为工作他需要不间断地巡视每一条河流,因此被人戏称为护水“巡逻兵”。陈吉炜大学毕业来到内河管理处,先后在工程部、办公室、管理部工作过。干一项爱一项的小陈调到督查部后,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很快熟悉了巡查的每一条河道。从此,不管酷暑严寒,城区的河边都会留下他坚实的脚印。巡视中,他发现问题及时记录;下班后,他还在仔细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截污井边,他与管理人员一道观察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功能正常;河道岸边,他与养护人员一起探讨水生植物的培植与养护。每当水质发生变化时,他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采集水样,进行跟踪与监测,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找出治理的办法。
正因为有陈吉炜这样的护水“巡逻兵”,宁波城区的“清清河道,悠悠碧水”才得到保证。
今年78岁的阮光炜,是宁波职教中心的退休教师。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阮老师二十年如一日地关注宁波的河道,被人尊称为“河道义务观察员”。
阮老师说他是1951年来宁波的,当时城区不但河道多,而且河水清,生活用水都是河水。后来,河水慢慢变质了。六十多年来,他在宁波的各个地段都工作生活过,这样的感受十分真切。阮老师退休后,关注河水变化的时间多了,热情也更高了。他一有空,就带着纸和笔,脖子上挂着相机,去河边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作为人大代表,他还提交过十多条涉水提案。他说,他的提案后来大都落实了。为此他很高兴,也很有成就感。他的第一个提案是1992年提交的“防止河道污水进入江东水厂”。起因是他发现江东蔬菜基地的污水下雨天就会流入旁边的河道,而不远处就是江东水厂的取水口。之后的几个下雨天,阮老师都赶到那里,拍照取证。接着他又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研究菜地污水与水厂水质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他向人大提交了议案。提案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取水口两边各30亩的菜地被征用,保证了取水口的清洁,从而保证了水厂的水质。
还有一次,阮老师发现他任教过的职教中心旁边的河道一到夏天就有一股难闻的臭味。他沿河查看,终于找到了河水发臭的根源。原来,东柳新村旁边有一个养牛场,附近还有一个屠宰场。养牛场的粪便随雨水流入河道,而屠宰场的污水未经处理也直接排入河道。阮老师向有关部门反映后,为了获得第一手证据,他晚上带人去查看。不料,他推门进去后,屠宰场养的一条狼狗扑了过来,虽然狼狗被喝住,但阮老师还是被扑倒在地,一根肋骨断裂,所幸没被咬伤。在床上躺了三个月的阮老师,得到养牛场、屠宰场搬迁的消息,高兴地说:“为了河道清洁,我这把老骨头摔一下也值得。这样的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我不做,相信别人也会去做。”随着“五水共治”行动的展开,像阮老师这样关注、关心、关爱河道的人越来越多。
为了我们的美丽家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好身边的每一条河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