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天上斑鸠,地上泥鳅”,可见泥鳅的营养价值非同一般。那时农村的孩子,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还要承担力所不及的体力劳动,但是个个都长得结结实实,不知是否与吃泥鳅这样的“美味佳肴”有关。
赶泥鳅
说到捉泥鳅的方法,有许多种,其中徒手捉泥鳅,是最常用的一种。但是那泥鳅生性机灵,身上又有一层油(黏液),一碰到它,它就从你的手指缝中溜走。于是,人们想出用工具来捉泥鳅,赶泥鳅就是其中一法。
有人说,只听说过赶牛、赶猪、赶鸡的,可没有听说过赶泥鳅的。再说,那泥鳅生性刁滑,并不像圈养的牛、猪、鸡那样听话,它也能听从人的调遣?俗话说,“人是百兽之尊”,能降服世上的一切毒蛇猛兽,那区区泥鳅也用不着大人动手,咱们这些小孩自然就能把它降服。
赶泥鳅,也是我们小孩子乐此不疲的一件趣事。夏季大沟或渠道里溢满了水,不时可以看到泥鳅在戏水,那里成了泥鳅的乐园,那时也是捕捉它们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时用手去捉,好像是水中捞月。于是有人发明了赶泥鳅的捕捉方法,即用泥鳅网捕捉。泥鳅网很像潜伏在河底的鱼龙,长度约一百厘米,宽度为五十厘米,最高处的网口高六七十厘米。从网店买来泥鳅网后,必须自己找两根新竹竿,在两根竹竿中间用绳子绑住,然后把竹竿弯成弓形,四端用绳子拴住,再把买来的泥鳅网套在竹竿的底端,这样一顶操作简单、实用性很强的泥鳅网就做成了。与之配套的是一个赶泥鳅的工具,即用两根长度约为一百五十厘米的细竹竿做边,另一根长度为三十厘米的短竹竿为底部,做成三角形,并在底部短竹竿上套上几个毛竹圈。
出去赶泥鳅,大多选择在星期天。吃过早饭,我把赶泥鳅的竿子当作扁担,前面挂着克篓,后面挂着泥鳅网,兴高采烈地来到田头的大沟。我把网放到大沟里,然后跑到离网十几米远的地方,用赶泥鳅的竿子在水沟中上下反复搅动,搅得泥鳅不得安宁。这时,可见泥鳅在浑水中上下翻腾,寻找新的安身之所,于是不知不觉地游向我放置泥鳅网的地方。起网要迅速,这样网中的泥鳅就成了瓮中之鳖。起网后发现空网也常有发生,主要是离村近的地方,捉泥鳅的人多。几次空网后,只好离开这条大沟,选择远离村庄的地方。一天清晨,我和二哥匆匆吃了早饭,随身带了两团熟番薯备作中饭,赶赴几十里外的山脚下,发现大沟里布满混草,知道这里人迹罕至,心中窃喜。不用说,只用了一个上午,捕捉到的泥鳅就装满了一克篓,回家一称居然有二十来斤。
赶泥鳅,只要脚头勤一些,有耐心,总能心想事成,特别适合像我这样老实本分的人,所以一直来我对赶泥鳅情有独钟。
掏泥鳅
到大沟里掏泥鳅,一般在秋后。那时稻田不需要水了,大沟只有半沟水,或者水即将干,也是掏泥鳅的好时机。记得一次我和二哥一起去掏泥鳅,来到一条大沟旁,只见那大沟里只有半沟水,二哥叫我和他一起先用泥土在大沟两端筑个泥坝,然后用家里带来的脸盆和水桶,把大沟里的水淘干。淘干后,二哥站在发滑的沟底泥浆里,双手把泥浆一捧捧地翻个底朝天,双眼则不断地来回扫视,观察是否有泥鳅藏身。那泥鳅挺狡猾的,刚被我们从泥浆中翻出来,一个转身,迅速躲得无影无踪。这时,我发现二哥总能眼疾手快地一把将它们捉住,然后放到前面的脸盆里。而这些狡猾的家伙,即使被我捉到手里,一眨眼又从我的手缝里溜了,看来像我这样的老实人不是它们的对手。
沟里有许多蚊子和小虫在我俩身旁飞来飞去,一不留神就会被它们叮咬,皮肤发痒,我用沾满泥浆的双手不停地扑打,结果脸上身上都是烂泥巴,成了“活济公”。那一次,我和二哥合作,半天时间,也捉到了十来斤泥鳅。
一天傍晚,我独自一人在渠道里掏泥鳅,这时路过一个负责渠道放水的放水员,他二话没说就把我筑好的泥坝给铲了。我抬头一看正是我家大伯,他是远近闻名的包青天,村里的孩子们都有点怕他。这时大约他也看清了是我,随口说了一句“是你”,转身就走了。真是大水淹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
泥鳅再狡猾,终斗不过农家的孩子,我也渐渐掌握了捕捉泥鳅的本领。母亲将我和二哥捕捉回来的黄鳝和泥鳅先养在水缸里,等到镇上的集市时去卖,或者由父亲挑到城里小校场菜场去卖。到城里去卖,价钱要比当地的集市要高一些。父亲回家时,又能顺便从城里带来家中急需的生活用品,如零头布,还有干的和咸的海产品。每当盛夏,家里还用泥鳅、黄鳝换回来的钱,到小店拷上几斤白酒。
夏天的晚餐,家里的男劳动力几乎天天都要喝一点白酒来解暑和消减疲劳。当太阳下山后,母亲把家门口的场地打扫一遍,泼上水,然后从家里搬出饭桌,在饭桌上放上由我们小孩子捕捉来的母亲烹调好的红烧泥鳅、葱烤鲫鱼、割蛳螺等。这时蚊子等小虫,好像也闻到了饭菜的香味,纷纷赶来分享晚餐。于是,母亲又在上风头点上一堆乱稻草,并洒上一些水,让烟雾四处弥漫,把馋得淌口水的蚊子赶跑,好让一家人悠闲地享用晚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