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兵燹七年间,梦寐常悬越秀山。
岭树欲依云默默,珠江重渡水潺潺。
膝前儿女成欢笑,乱后亲朋事往还。
无限离愁感摇落,暂凭樽酒慰时艰。
这是民国教育界名人金曾澄,于抗战胜利后重回广州敬业苑故居后的诗作。
敬业苑是高第街中的小巷,原名“金地”。知高第街有“许地”的人不少,然知“金地”者则不多。许地乃许氏家族聚居地,金地则是清代祖籍浙江绍兴落籍番禺的金氏族人聚居之地。1927年,金氏族人在这一带重建房屋,为纪念金氏堂号“金敬堂”,改地名为“敬业苑”,含金敬堂产业之意。金曾澄是这支金氏族人中的杰出人物。
金曾澄像
金曾澄(1879—1957),字湘帆。其父金奉诰经营盐业致富,在金地建大宅。金曾澄曾就读于广雅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参与创办时敏学堂(广州第一家民办新派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广岛高等师范学校。其间认识了胡汉民等进步青年。宣统二年(1910)春,金曾澄学成归国。九月,在北京应留学生试,成为“格致科举人”,被朝廷任命为学部主事。次年,他回到广州。不久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广东也宣布独立,推举胡汉民为都督。金曾澄任都督府教育科参事,管理全省教育行政事务。1912年2月,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改名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简称高师),由金曾澄任校长。
金曾澄素秉求实的教学思想与民主的办学作风。在高师上任后,他力求充实课程内容,礼聘名宿教授来校任教,使校务蒸蒸日上。1919年11月,他参加教育部“欧美教育考察团”,前往美、英、法、瑞士、德、意等11国,考察战后欧美教育的现状与趋势;以及这些国家的国民教育、师范教育、职业学校及体育专门学校等各项教育情况。归来后,他写成考察报告,并在办学上有所借鉴。1921年1月,广东省教育委员会成立,金曾澄被推举为副会长。次年,陈炯明部兵变,广东陷入战乱,教育经费没有着落。当时高师由公家支付的膳费中断了,而学生不少是贫苦出身,交不起膳费。在学校经费困难之时,金曾澄校长凭着在银号、商场中有信用,以借、赊、垫付等方法,背起高师这个大包袱,使学校未因断粮而关门,教学得以维持。金校长因此备受教育界尊敬。广东高师从创办至金曾澄1923年冬离任时止,毕业生达两千四百多人,遍布全省各地。1923年冬,金曾澄出席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九届会议,被选为“新学制师范及职业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委员,负责标准化课程的起草。1926年,任广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任广州大学校长、国民大学董事长、国立法官学校教授等职。1927年10月,任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长,后辞职回广州。1930年2月,任广东省教育厅厅长。1936年,卸去厅长职务,历任仲恺、教忠、执信等名校校长。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金曾澄迁居香港,还把执信中学迁到澳门。1941年香港沦陷后,他冒险偷渡封锁线,辗转经肇庆、曲江至坪石,任中山大学代理校长,正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为延续中山大学呕心沥血。1945年1月,日本侵略军进犯粤北,金曾澄率中山大学师生紧急疏散迁校,经乐昌、仁化赴龙川,选定梅县为校本部。8月,抗战胜利,中山大学陆续迁回广州,金曾澄已累得肺病复发,遂辞去代理校长职务。后来,私立教忠师范学校董事会又推举金曾澄为该校校长。1949年1月,广州市教育会理事、监事联席会议推选金曾澄等九人为常务委员。
新中国成立之初,金曾澄仍任教忠学校(今市第十三中学)校长。1953年9月,广州市政府聘他为广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1957年1月任副馆长。1955年,他当选为广州市政协委员,次年为政协常委。1957年4月,在广州病逝。
有《澄宇斋诗存》、《广东教育史略》等著作存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