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4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我很少主动去宁海的景点走走。前日,也是被动地去了伍山石窟,结果却大出我的意料。先人经年累月的劳动,造就了这神奇的石窟。这种粗犷,的确能震撼人心,荡涤心胸。栈道弯曲,时而幽深,时而开朗,时而绝壁千仞,时而悬瀑百丈,景随步移,很有看头。
然而,几个较低的窟群里正在搞和已经搞好的几个开发项目,却让人大跌眼镜:在粗犷大气的崖壁上,雕琢了风格并不粗犷大气的龙、龟、鳄鱼、老鼠之类,把本来粗犷的直线条给搞得零碎不堪。崖壁因为时间久远而造就的沧桑感也在雕琢中遭到了破坏。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一处崖顶被放上了一组色彩甜腻、造型卡通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崖底还雕了个与其相望的王后。无论题材还是艺术手法都与石窟极不谐调,我只能用莫名其妙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与其他景区一样,伍山石窟也极尽想象之能事,给各景点取了些名字,加上一些故事。想来这也是多余的,它本来就是一个采石场,并不是供风花雪月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流传的佳话,若一定要给它装上些文绉绉的噱头,反而不伦不类。在景区崖壁上刻上些书法来增加点文化含量,本也无可厚非,像泰山上的摩崖石刻,几千载的人事沧桑都能在岩壁间领略,经石峪的《金刚经》更是书法的经典,但这些都不是开发者朝夕间刻上去的,而是历史层层叠叠覆加上去的,这才是人文。我们的开发者太性急、太天真了,以为刻了字就有了人文含量。同时,主持景区的同志也实在没有多少人文素养,那刻上去的字大多是电脑打印出来的美术字,殊不知,只有书写才能有独特的唯一的艺术美,只有书写才能顾及风格与环境的谐调,也只有书写才能让我们想到字背后的这个有文化身份的人,从而有了人文的彰显。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有文章《美盲多于文盲》,这竟是我们的现实。艺术鉴赏力的低下是国民的现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重视艺术教育的普及,甚至一些艺术院校也只重视了技术而忽视了艺术。令人悲哀的是,“美盲”并不与“文盲”同行,高知识层次的人群中,甚至艺术专业的人群中,“美盲”的比例同样很高。
审美能力不高,本来也不是什么罪过,可一旦主事者是个美盲,后果就惨了。
文盲者自知是文盲,所以谦虚谨慎,而美盲者大多不自以为是美盲,所以常自以为是。
当然,如果只是看个热闹,伍山石窟在宁海实在算得上是个看点。愿我写的仅是“自以为是”的文字,如此则是伍山的幸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