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穿山半岛上的“茶马古道”

穿山半岛上的“茶马古道”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穿山半岛的历史上,这条通道是当地百姓及商贩从山村、海岛走向山外,走进外面的世界进行商贸活动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这条商贸古道堪称穿山半岛上的“茶马古道”。因而,穿山半岛上的四村八乡以柴桥为中心往返,形成了商道。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因此,穿山半岛上的贸易更是以柴桥为局限,由此柴桥成为当地的商贸中心。

位于宁波最东部的穿山半岛地理位置独特,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十分深厚。穿山半岛横亘在东海之滨,与海洋深处的舟山群岛遥相呼应。就是在穿山半岛这样的山山岭岭中,有一条至今尚遗存的鹅卵石铺就的蜿蜒的道路,从东向西穿村跨河、爬山过岭,一路走来,一直通向浙东商贸古镇柴桥。在穿山半岛的历史上,这条通道是当地百姓及商贩从山村、海岛走向山外,走进外面的世界进行商贸活动的一条十分重要的通道,这条商贸古道堪称穿山半岛上的“茶马古道”。

这条商贸古道长约30余里,或穿村,或沿山,或越岭,或过桥,商贸古道处于半岛居中向北位置。商贸古道早在明朝初期已经形成,随着居民的增多,逐渐繁荣。商贸古道上的鹅石路,为当地富商及民众捐助,从宁海请来的“路师”(专事以鹅卵石铺路的工匠)铺成。这条商贸古道的形成完全得益于柴桥。

柴桥,古时隶属海晏乡,是浙东商贸古镇,更是商贸重镇。因而,穿山半岛上的四村八乡以柴桥为中心往返,形成了商道。

商贸古道东南两端各有一个起点,东面的起点为峙头洋畔的北仑郭巨,南面的起点为与梅山一江之隔的上阳道头渡口。分两路分别到白峰镇小门村风水岭与枫棚岭下汇合(即小门官路东)。其中,郭巨段起始点可延至峙头南北的洋涨岙、升螺、双岙、盛岙和长坑、长柄、大黄石门、中宅、竹湾以及郭巨的后墩、华峙。郭巨段从郭巨新碶头或郭巨老城西门口出发,过石前、狗湾、福明、大岭下、大涂岭、门浦、大小山防、风水岭至小门;上阳段早期从上阳渡口出发,早期需沿山经过下道头、太平岙、阮家、枫棚、枫棚岭至小门,后期从上阳渡口出发,过上白公路上阳段,焦山下到枫棚(现为勤丰村)、枫棚岭至小门官路东。小门官路东作为汇合点,然后,沿路经过枫棚岭下、大路登(官路)、叶家、杨梅湾、石佛堂、李家、中岭脚、中岭、沙溪、黄土岭、四脚亭(现水芹),到柴桥上街头“十三行”进行贸易。

属舟山地区东南部的桃花、六横、佛渡等海岛和北仑当地梅山岛的百姓或商贩,则分别从郭巨新碶头、峙头双岙的碧蓝嘴(古渡口,现仅存遗址)渡口上岸,沿商贸古道到柴桥。

商贸古道的形成,还得从北宋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说起,王安石上任后巡视穿山半岛,发现当地土地肥沃,十分适宜耕种,但就是水患严重。王安石对症下药,就着手规划整治改造芦江流域。关于这段经历,王安石在《鄞县经游记》中写道:“癸未,至芦江,临决渠之口,转以入于瑞岩之开善院,遂宿。”芦江流域水利整治期间,王安石三次来到现场。水利整治完成后,当地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丰。明时,柴桥商贸日益发达。清朝到民国,柴桥古镇的商贸,更是达到鼎盛,西有大宁波,东有柴桥“小宁波”,“小宁波”名称由此而来。当地的土特产在柴桥汇集,由往返宁波的(五乡育王岭一段为陆路)内河航船运出土特产,运回日用百货等工业品。往返穿山港的上海、舟山、六横“火轮”(从前人们对以煤为燃料、设有排气烟囱轮船的称谓),都以柴桥为集散中心。当时,上海人就有“穿山柴桥”之称,及至后来柴桥集市贸易“一、六大市,三、八小市”自发形成。逢市日,柴桥老街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买卖吆喝声此起彼伏,天南海北的货物十分充裕。

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因此,穿山半岛上的贸易更是以柴桥为局限,由此柴桥成为当地的商贸中心。当时,闭塞的郭巨地区百姓以去柴桥为荣。有人问:“昨天市日,柴桥去过伐?”有人应道:“格么是去过,市日闹猛,人挨肩勿开,货色多得莫劳劳。”语毕,一副得意的样子,而问者则显得沮丧。

穿山半岛上的百姓或商贩,多沿商贸古道,将本地产出的山货、海货等土特产品,手拎肩挑至柴桥交易,出售后再换回针线、火柴、酱油、烟糖、棉布、毛线等日用百货。

对那时的人们来说,去宁波是出远门,来回路途就要花两天时间,一般人想也不敢想,因此,柴桥成了当时穿山半岛很多人旅途的终极。由此,东起郭巨(上阳)西至柴桥,形成的东西走向的商贸古道,兴盛了几百年。

商贸古道形成后,往返者络绎不绝,尤其是柴桥街市日,赶集者更多。这条古道虽然不算太长,但对古时依靠双脚行走一天来回况且又手拎肩挑者来说,大多数时间就消耗在路上。因此,路远的人就起早贪黑,在一天内赶回,以至古道上天未亮就有人结伴赶集,晚上披星戴月回家,路上话语不断,行人不绝,十分热闹。

商贸古道,旧时也称“官路”,包含官员走的路及众家路之意。商贸古道上人来人往,除普通赶集者外,还有鸡毛换糖、零拷酱油、卖排刷尼头树等的小贩,有卖鲜鱼、张网货、佛渡红烤虾的行贩,有算命排八字、看相摸骨、拆字的“铁嘴”“半仙”,有补缸补碗、蔑匠箍桶、阉鸡阉猪等形形色色的杂匠。

往返中,有人常在路边人家歇脚、解渴、拉家常,久而久之,谈得投机,有交朋友的,还有联姻的,因此也就有了落脚、留宿之处。

从前,位于古道中间位置的小门中岭有钟岭庵,旧社会时周边村子的一些青年男女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晚上,就会在庵里聚会,寻觅真爱,就像现在的情人节。从现在回过头去看,这是跨越时空隧道的时髦,也为古道添了一笔历史深处的风流佳话。

同时,磨得光滑的古道上又出现了很多历史风景。凉亭和庙(庵)便是特色。从东向西,就有大涂岭凉亭、风水岭凉亭、枫棚岭凉亭、中岭凉亭、青垫桥凉亭、四脚亭凉亭。凉亭,是供行人歇脚、挡风避雨的地方,现在只有建于明清年间的小门中岭凉亭保存完好,在岭巅披着岁月的风尘,执著地守候着。从前,凉亭边上还多边庙宇或庵,如中岭、大涂岭(曾拆除,现重建),守庙(庵)人在亭中置桌椅茶具及茶水,供来往行人免费饮用。从前,黄土岭下青垫桥凉亭对联写得对仗工整极富韵味,对联曰:“青垫桥造月洞式有水成圆无水缺,黄土岭作云梯上逢市热闹没市寂”,这一副对联印证了当年柴桥市日诉不尽的繁华。

商贸古道也见证了当地人民的苦难。民国二十九年(1940)夏秋,80多天大旱,庄稼无收,六横岛上的百姓旱灾尤烈,因此海岛人经过商贸古道去大陆逃荒,扶老携幼,形成长队,很多人还把老木床、火柜等家具或沿途变卖换点番薯干等杂粮,或搬到柴桥集市上换粮食充饥,还发生过妻女换粮的凄惨景象。

古道也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烽火岁月。《镇海县志》载:1949年5月27日至29日,人民解放军22军所部挺进穿山半岛,国民党县政府及守军撤逃梅山等岛屿,最后逃至舟山,直至台湾。他们走的也是这条商贸古道,撤逃途中,分别在柴桥黄土岭与和白峰大涂岭与我军发生过战斗,双方交战激烈。

古道还是当地百姓行庙会的地方,逢年过节滚龙灯窜马灯、狮子白象窜也沿道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当家做主的人民还在古道上游行欢庆。

由此,这条商贸古道不仅是穿山半岛上的“茶马古道”,更是18、19世纪江南沿海乡村的民俗风情图。

在交通十分发达的今天,虽然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商贸古道已繁华落尽,但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演绎的诸多故事,仍在民间广泛流传,为年长者所津津乐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