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丘陵,丘陵起伏连绵,于是层层山峦中山道蜿蜒,常常在岭巅,有一供行人歇脚挡风避雨的建筑,便谓之凉亭。当然,凉亭也有建在平坦之地的。凉亭的功能是供人歇脚,地理意义上的共同之处就是处于前不靠店、后不及村的位置。因此,凉亭是江南地区最具民本意义和实用价值的建筑之一。凉亭依照当地百姓的富庶程度和发起者自身的经济状况,或考究或简陋,不一而足。
我的故乡位于浙东穿山半岛的咽喉位置,村子三面环山一面濒海,在从前交通不便的岁月里,如此地理方位当有凉亭。村子南面临山的枫棚岭至钟岭古道上便有两座凉亭,东边的叫枫棚岭凉亭,西边的谓钟岭凉亭。两座凉亭均建于岭巅。枫棚岭凉亭因有人偷盗亭屋木柱,现仅留遗址,其余则无存。钟岭凉亭大约建于明清年间,传说历史上曾数次遭火焚,几经修复,而今俨然如世纪老人一般,颤巍巍地站立在钟岭之巅。另外,原体尚有村子北面濒海而建的小门碶头凉亭,后因国道改建,已悄然隐入了历史长河。
因此,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存的凉亭中,钟岭凉亭在我的脑海中记忆最深,回家时得闲,我也常常独自沿着古道,数着磨得光滑的石蛋路上的石蛋,造访钟岭凉亭。钟岭凉亭位于太白山余脉的蔡山山腰上,钟岭为小门与沙溪村落的分界线,因西侧沙溪村多钟姓人家而得名。
梅雨时节,我兀自伫立在亭中,周边尽是青翠欲滴的草木,山中雾气弥漫,微风吹来,氤氤氲氲的白雾,自亭子的那端流入,又从亭子的那端淌出,像雾化的流水,更像仙人过后云岚的袭动。如此境地中,山间传来百鸟的啼唱,又闻流水隐约,似入仙境一般。钟岭凉亭为石木建筑,墙为乱石砌成,顶为青瓦加人字构架。我环视亭中,木梁已暴露青筋,石墙的根基因湿暖气候的影响而爬满青苔。从前,这坐凉亭是半岛东部郭巨、梅山、上阳各地的居民,乃至舟山六横、佛渡一带的渔民,到柴桥老镇赶集的必经之路,早上四五点钟,甚至凌晨时分,就有人肩挑手提结伴从东向西去柴桥。下午四五点钟,甚至晚上七八点钟,有人赶集回来,从西往东带着买回的日杂用品回家。天长日久,沿途道路被行人磨得光滑,两边也因行人众多被踩得杂草不生。听上辈的人说,从前亭子里摆有小桌子和杯子茶具,有一李姓老妇人为来往行人提供茶水解渴,行人饮用茶水后不用付费,只要说句“谢谢”就可以了。于是,这些行人累了在亭中放担小憩,渴了在亭中喝杯水。
凉亭最具风情的时节是冬夏两季,隆冬时节,大雪封山,我曾踏着“嘎吱”作响的白雪造访过钟岭凉亭,来到岭半腰,仰视钟岭凉亭,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中,钟岭凉亭早已被大雪封顶,只剩凉亭进口呈灰色,我脑海中一下子浮现出《水浒传》中“林冲夜宿风雪山神庙”的情景,似乎与此吻合。置身亭中,寒风扑面,满目素静,怎一个净字了得。盛夏的凉亭,更具一番风味,亭外骄阳如火,再加上翻山越岭,让人暑热得受不了,但一入凉亭,清凉的红石板再加上山风穿堂而过,暑意顿消。凉亭边有一浅井,井水常年不竭,若打一盆井水擦脸,就会从上至下凉快透心。
凉亭还有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行人在小憩时会在墙壁上留下点“墨宝”,古时来往行人中,也不乏文人骚客,亭中稍息有感成诗,故有了“凉亭诗”。而钟岭凉亭虽也有这种文化现象,但通常是常人用木炭写就,其间多是一些人有感而发,写些偏语断句,多显粗俗。钟岭上的凉亭罕有高人、名人经过,故虽有文字充壁,但难觅像样诗作。更无唐杜牧“日晴空乐下仙云,俱在凉亭送使君”,元周伯琦“凉亭千里内,相望列东西”的千古名句。
听父亲说,从前钟岭凉亭边还有一座钟岭庵,旧社会时周边村子的一些青年男女,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晚上,就会在庵里聚会,寻觅真爱,就像现在的情人节。由此,钟岭凉亭边又添一段岁月深处的风流佳话,这大约是其他江南古凉亭所没有的吧。
逝去的岁月,就像过眼烟云,往昔的交通要道,如今已被冷落。现在,钟岭凉亭路边不但杂草丛生,柴火也肆意伸张,更有虫豸爬行,松鼠横穿。举目遥望钟岭凉亭,在时密时疏的云雾中颇像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已然迈不开脚步,心有余而力不足,尽显无奈,此情此景,怆然之感涌上我的心头。
身边的云雾,袅袅而过。历史的云雾弥漫心头,穿越这道云雾,钟岭凉亭也可视作江南凉亭的缩影。江南凉亭就像一部史书,凉亭是它的书名,而每一处亭子便是它的章节,围绕着亭子演绎的故事便是组成章节的段落和文字。
湿漉漉的山野,湿漉漉的凉亭,湿漉漉的关于凉亭的往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