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乡村事物三题

北仑乡村事物三题

时间:2023-01-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田因多水,只种单季晚稻。河田现象直到解放后的“人民公社化”,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广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挑墩填洼,才彻底消失了。从前北仑农村以及与农村为邻的小集镇,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一日三餐”与土灶密不可分,由此,围绕着土灶就有了很多用具和用品。火草绳的制作方法是取收割后的麻秆或番薯藤,放在水塘中腐烂一两个月后再捞起,在水中荡干净晾在墙头上。

“河田”

“河田”,是从前农村对地处低洼、几乎常年积水的水稻田的称谓。

我的老家在白峰小门村,听父辈说,从前小门有很多河田,最有名的要数位于燕窠的张家河田,有几十亩大。

河田因多水,只种单季晚稻。插秧时间一般在每年的五月份,种田时先要耕田,水有齐膝深,因此耕牛的肚皮几乎沉没在水中,由于水深,耕好田后要插上竹竿做标签。耙田时,牛在前面走,人站在耙面上,水势汹涌,远远望去,就像人和牛浮在水中。河田的秧苗很长,有成人中指的两倍多长,插秧时,更是辛苦,农民将秧苗盛在脚桶里,再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秧苗,往水中插,一不小心,耳朵贴在水面上就进水了。河田种稻,不仅艰苦,而且收成也低,每季只能收获一百多斤稻谷。

但河田里也有很多趣事,因那时生态环境好,河田又几乎常年积水,鱼虾泥鳅甚至野生毛蟹很多。常常种田时,一脚踩着一只毛蟹,而手掌大的河鲫鱼会顺着脚移过的凹处躲藏,俗称河鲫鱼“撑泥”。种田回来,常有“外快”。到秋冬时节,河田里的水逐渐干涸,这时的田沟里有很多螺蛳、泥鳅,多时螺蛳用手捧几捧便成一碗,而灵活的河鲫鱼早顺着水沟溜进河里,毛蟹也已爬进沟渠。河田里也有烦心事,蚂蟥特别多,一行田种下来,小腿上蚂蟥“开会”,有些甚至钻进大腿处,令人毛骨悚然。

河田现象直到解放后的“人民公社化”,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广泛开展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挑墩填洼,才彻底消失了。

绳是日常生活用品。据专家考证,绳之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因此可以说地球上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也就有了绳。绳一般有草绳、麻绳、尼龙绳、棉绳、塑料绳等种类。

北仑农村的农民,因绳子的用料、编搓、用途不同,对它就有了种种称谓。

麻绳:用料为麻筋,一般较细,多用于包扎或编织麻袋。

麻索(弹):用料为麻筋,一般较粗,多用于绑系笨重物体。

犁索:用料多为麻筋,也有棕榈丝,农民耕地时系在犁铧与牛轭间的绳子。

苗绳:用棕榈丝搓成,细小,后多用塑料丝机械编搓,农民插秧时,为了保持行距准确,拉在水田里作为参照物的绳子。

箩系绳:用麻筋或棕榈丝搓成,系在竹箩上,便于肩挑的绳子。

导剑绳:用棕榈丝搓成,大小适中,农民用于系稻草或上山砍柴用。因绳的顶端有一剑状且呈倒钩样子的木头连接,俗称导剑,多用韧性十足的树丫制成,如橘树、金柑树、油茶树等。柴火用绳子系住时,只需扣住剑钩处用力拉紧,柴火就被绑得严实。

络绳:用麻筋或棕榈丝搓成,用于日常稍大物件的捆扎,可重复使用。

烂稻索:用稻草做成,种田时用于牛拉田间凸处泥土至低处,即平整水田,一季一用,常浸泡在水中,草绳发涨,故谓之烂稻索。

草绳:用稻草作料,用手搓成,日常绑物或上山砍柴时作捆柴用,一次性使用。

人离不开水,从前人们要在井中取水必须要绳索,砍柴、缚物离不开绳,吊东西离不开绳……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绳子的作用更为重要。此外,从前宁波农村还有一种用绳编织的梯子,叫绳梯,供攀登之用。

不要说过去,就是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离不开绳子的。

土灶及用具

从前北仑农村以及与农村为邻的小集镇,百姓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一日三餐”与土灶密不可分,由此,围绕着土灶就有了很多用具和用品。

主要的用具有:火管、火叉、火耙、火锨、火钳,用品有火草绳。

火管,由通了节的细长竹筒做成,顶端开口,起助燃作用。灶筒有“火娘”时,为了点燃柴火,用竹筒往底下吹气,火苗就“呼”地上来了。火叉,主要用于凑柴或拨拉灶筒柴火,一般用铁棒制成。火耙多与火锨一起使用,灶筒底有余火或灰过多时,用于出余火或灰。从前农村生活艰辛,又注重柴火的综合利用,灶间还有一火缸,余火多放在火缸,上面盖上灰做“火娘”。而火钳则是烧柴爿时,将未充分燃尽的炭火夹出,放入水中冷却后贮存起来,用于熨斗或冬季火柜取暖用。

这里最有意思的要数“火草绳”。从前农村人家的火柴凭票供应,比较花钱,舍不得用。火草绳的用途是引火种,即取火缸中的“火娘”,用火草绳引着,用嘴吹燃后,再放进灶筒点着柴火。火草绳的制作方法是取收割后的麻秆或番薯藤,放在水塘中腐烂一两个月后再捞起,在水中荡干净晾在墙头上。待干了后,即变成白色,此时麻秆已空心,可直接作引火用,番薯藤空心后因柔软可再搓成绳状,便叫做“火草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