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百花洲》编辑部在“秋老虎”来劲的时候,拿车送我们上庐山,躲了半个月。果然,山上树木葱茏,更有山烟山雨,把我们凉快透了。
《百花洲》编辑部还送我们几本书,其中一本是《庐山历代诗选》。从东晋的陶渊明起,到清末的康有为,名家一百二十二人,选诗一百七十四首,都是有关庐山的题咏。
这本诗选有时我读不下来,我不能走进古典山水诗里常有的“宁静淡泊”的境界。我会心慌起来的。从东晋到现在一千五六百年间,这深山密林,这诗人歌唱作隐居避世的地方,却有过那么多沧桑。前朝烧砖伐木好容易兴建起来的山庄野寺,后朝人只能在断壁颓垣上题字了。有的因名气大,因地势好,屡屡重建,到现在我们还是寻不着一片瓦的。
“山川依旧,城廓俱非”吗?我看也不是。这山得天独厚,树木长得山都黑了,可是都是新树,百年以上的盘根错节难得看见。不过山上的石岩还可能依旧,没有听说五老峰从前胖些现在见瘦了的闲话,可是鄱阳湖宽呀窄呀就言之凿凿了。
山上还通用“会址”两字,称呼前些年开过几个重要会议的地方。风起云涌,雷闷电闪。“会址”,真是字简意赅。不知道可有名诗佳句,这本诗选只到康南海那里就“杀青”了。
我读诗不多,庐山诗最早记得的,就是苏东坡那两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两句传诵千年,已归入日常用语。若只用上一句,表示不容易识真,或是难得相识,或是没有机会认识。若是上下两句一起用,又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思了。再从这里引申出去,就要议论到“超脱”,“站高望远”,“跳出去”等等。美学上有叫做“距离说”的,一般人说也说不清,可又有糊里糊涂拉扯上的时候。只缘身在此山中,岂不耐人寻味。
这次上山,先去小天池,后去大天池,不觉倒了胃口。我是见识过长白山上的天池的,私心相许,那才配得上“天池”二字。相形之下,兀的两个肮脏的水潭子。
随着去仙人洞。因有典故,游人堵塞,排班等候到那株有名的松树跟前,抚松留影。千抚万抚,那松树竟焦枯了半边。庐山特多松杉桧柏,遍地苍翠乌绿,若要寻找焦枯,只怕唯有此处可靠。
由仙人洞走栈道,进入锦绣谷,我才初识庐山,山谷里云烟蒸腾,忽然漫衍一片,对面的山峦都影影绰绰了。忽然山谷里云开雾散,露出重重叠叠一堆怪石,好像水中孤岛。忽然山头退隐,山脚淹没,只有腰间一带,苍翠欲滴……
后来又爬五老峰,直达峰顶,远望鄱阳湖,云海烟波,感觉到脚下的山,原来陡立在江边湖畔。这是又一次认识庐山,如若不深入此山,又如何得识如此面目!
后来下山游东林寺,那是庐山的西麓,再去秀峰,就绕到南边了。白鹿洞书院自南又偏东。兜了这么个圈子,从不同的方向仰望庐山。起初望见的,是一片浑厚的山峦,不算奇特,说不上惊险。反倒有的地方丘陵起伏,绿草茸茸,好一片温柔的慢坡。
绕到南边时,渐渐看出来李白写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的香炉峰,有股子冲天焚香的劲头。双剑峰也挺挺地指着青天了。五老峰也时而闪现龙门,时而显出蛟龙姿态……但也不过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整个的印象还是浑厚,草深林密,仿佛一身柔软的绒毛。叫人想着脾气的温顺,性格的贤良。
这是在山外仰望庐山的印象,和身在山中走栈道爬峰顶的感觉,实有不同。
那么什么是真面目呢?我看还是里外参照吧,身在山中和站在山外相比较。庐山,以外朴内秀,不同于桂林、长白、雁荡……
要钻进去还要跳出来,要扎根还要超脱,要热还要冷,要贴切还要距离……我年纪日渐老大,不知觉间,遇事就要思虑周到,寻求稳妥,暮气也就如山烟山雨,自山谷冉冉升起。这时,“只缘身在此山中”,又由“不识真面目”变做求全求妥的理由了。千古传诵的句子,原是有大自然那样的容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